史上巨贪和珅为何乾隆时期没被扳倒?
2015-12-26■樊斌
■ 樊 斌
史上巨贪和珅为何乾隆时期没被扳倒?
■ 樊 斌
编者按: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勒索纳贿贪污的行为在当时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但是,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的和珅,乾隆时期为什么没有被扳倒?
其中有一段隐秘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社会,反贪污也是社会运作中的一个主旋律。但反贪者往往都弄得身败名裂,其呼声和行动得不到任何效果。原因很简单,专制制度下,敢贪污的人往往背后都有靠山,有的靠山甚至是皇帝本人。而贪污者往往又都是小人,无所不用其极。反贪者往往都是君子,做起事来一板一眼,不走偏门,所以,君子往往斗不过小人。当然,小人的眼线很多。也就是跟他一样的小人充当着告密者,所以,他们往往能提前得到消息,有所准备,从而逃过一劫。
乾隆时期,大臣曹锡宝准备把巨贪大学士和珅扳倒,万事具备,只因为一个人的告密而功亏一篑。
曹锡宝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山东粮道和监察御史等职。此人生性坦率,刚直不阿,办事认真,尽职尽责。正是这种性格,才使得乾隆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任命他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以监督官员为主要职责。曹锡宝在任上对当时的大学士和珅招权纳贿、结党营私、中饱私囊、贪污腐败的事情了然于胸,非常气愤,他很可能从和珅上任初就想找机会弹劾这位大学士。但是,这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首先和珅权倾一时,树大根深,身后又有皇帝为他撑腰,连当时的皇太子即后来的嘉庆皇帝都要让他三分。其次,和珅贪污腐败从来不留证据,曹锡宝想要动他,就必须在证据上下功夫。但曹锡宝深知,即使功夫下得很深,以自己一个小御史去弹劾大学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久后,机会来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月,两广总督富勒浑的家奴殷士俊被人告发,此人不但在当地横行不法,还拥有说不清来源的巨额财产。朝廷下令追查到底,结果,调查结果证明告密者没有说谎。原本这件事完了,但乾隆皇帝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殷士俊不过是一个家奴,他能得到这样一份巨额家财,靠他自己的力量咋能办到?唯一的方法就是靠主子的势力到处勒索敲诈,于是派人对两广总督富勒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此人也不干净。乾隆大怒,将此人革职查办。
这件事才算结束,但在曹锡宝看来,事情虽然结束了,可经验教训却值得深思。既然不能直接动和珅,为什么不走曲线?于是,他瞄准了和珅的忠实奴仆、大管家刘全。他希望通过告发刘全这个家奴,而勾出和珅。
曹锡宝的思路很正确,刘全的身份跟两广总督富勒浑的家奴殷士俊差不多。他在和家做仆人的时间非常长。初时,刘全并不服侍和珅,而是给和珅的父母赶车、跑腿。和珅的父母去世后,刘全才完全跟了和珅,和珅与他是无话不谈,因而深得和珅的信任。在和珅得势后,刘全便成了和家的大管家,和家对外的经营、接待、收取馈赠礼品等事宜全由他一人操持。并代理和珅掌管和家所经营的店铺等。
主子风光,奴才自然也跟着沾光。刘全平日就以和珅代理人的身份出现,结交官府、士绅、商贾,狐假虎威,招摇撞骗,假公济私、贪污受贿、侵吞公款,无所不为。此人跟主子一样,也善敛财。他广置房产,经营当铺、作坊和其他各种店铺,共积攒了二十多万两白银的家产,这个数字可是当时京官靠俸禄一辈子都赚不来的。
但是,这些事实上不能成为证据,清政府曾规定,官员可以经营小商业,只要纳税就可以。曹锡宝如果以“刘全有二十多万两不明来源白银”为由上告,很可能被和珅一句话就能化解:这是开当铺与店铺赚来的,而且只是他暂时存放在刘全那里的,并非刘全的财产。
曹锡宝继续找证据,他发现刘全在和珅宅第附近的街道上修建了一座豪宅,规模宏大,装修豪华,室内各种摆设琳琅满目,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刘全家使用的车马、衣物也全都超过了清朝的规定。在清朝,等级观念相当分明,什么等级人穿什么衣服、坐什么马车,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越了等级和规定,就是犯罪。在经过详细周密调查,并亲自到刘家考察后,曹锡宝终于胜券在握地向乾隆呈上奏折,奏折上说,大学士和珅的奴才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希望皇帝明查。自然,这种事情不是一个奴才就敢做出来的,背后肯定有人撑腰。
回到住处,高潮上网找到那个悼念艾诗虹的帖子,看到跟帖已经盖了一千多楼。高潮在回复框里添加了一个“玫瑰”的表情,点“发表回复”,发了上去。很快,高潮就看到自己送出的“玫瑰”出现在跟帖的最下边。盯着看,高潮仿佛看到微风里,那朵“玫瑰”在无边的草地上,孤零零地摇曳着……
现在已不得而知曹锡宝的奏折内容原文,但他在写完后肯定做了再三斟酌。因为正直的“告密”者在告密的时候,都会斟字酌句,很怕自己一不小心写了“栽赃陷害”的文字,而影响自己声誉,同时,也给“告密”者带来麻烦。曹锡宝写完后,把纸稿拿给同事和朋友们看,请他们提意见。
在这期间,肯定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认为哪个地方不该这样说,也有人认为都不能说。曹锡宝在总结各家之长后才定稿,然后呈给了乾隆。
乾隆皇帝当时并不在京城,六月的北京正是酷热难熬,乾隆皇帝正在热河行宫避暑,在接到曹锡宝奏折后,立即把随驾的和珅招来,把曹锡宝的奏折仍给他,让他解释。
和珅当时非常镇静,只是随便看了一眼奏折,就回奏说自己平时管教手下人很严,不许他们在外面惹事生非,而且,他对刘全非常了解,根本不会做出曹锡宝所说的那些事。乾隆皇帝知道曹锡宝的为人,如果没有其事,他绝对不会信口雌黄。和珅见乾隆皇帝不说话,就主动要求乾隆皇帝如果不信,可以派人立即严查此事。即使没有和珅的要求,乾隆皇帝也会派人去查。他让留京办事的亲王和有关部门的大臣召见曹锡宝问情况,曹锡宝坚持自己的所奏属实,有关部门大臣就派出专人跟曹锡宝一起来到刘全家查验。
曹锡宝远远地看到刘全家的宅子就有些纳闷,因为那和普通百姓的房屋一样,进入里面,曹锡宝险些晕了过去,里面根本不见华服名车。也就是说,他在奏折里写的那些事情,现在看来,纯属“子虚乌有”,查验的大臣看不出任何问题。如果曹锡宝是个唯心主义者,他肯定会以为自己是撞鬼了。就在几天前,自己还来到这地方考察过,有的名贵物件,他还用手摸过。转眼之间,这里仿佛被狐狸精变没了似的。正直、毫无心机的曹锡宝只好认定自己撞鬼了。
撞鬼的结果可想而知,查案大臣将查验结果报告给了乾隆,乾隆大怒,他一直就很相信和珅,现在就更加相信了。他立即怀疑曹锡宝弹劾刘全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什么目的,用和珅的话来说,“如今我是皇帝您最宠幸的奴才,有些
人嫉妒,甚至恼怒,这都是理所当然的,难免会有人一怒而做一些傻事,比如攻击我。”
乾隆皇帝相信了,强令曹锡宝必须“逐条核实”。曹锡宝无法指实,在证据面前,他只好承认自己无中生有,认错请罪。 最后,乾隆念他坦白,把他“革职留用”。此后,曹锡宝始终无法提起精神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心情忧郁,六年后,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他在愤恨中死去。
即使曹锡宝在临死前,他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可能想过刘全这个人不但是个小人,还是个神人,懂得未卜先知。或者就是自己纯粹是撞了鬼。
他的确撞到了鬼,但这是个内鬼。这个内鬼的名字叫吴省钦,是他的同乡,在朝中担任过侍郎职务,是从二品官员。吴省钦是清朝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文人,有著作流传于世。吴在没有做官前,本是一个教书匠,虽有满腹经纶,但考了很多年,也没有考中。后来,他的学生和珅发迹,吴省钦就和自己的弟弟来找和珅,希望通过这条捷径,在科考中蒙混过关。和珅之所以要帮他的老师,首先自己也不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他们是惺惺相惜;其次,师恩重于山;最后,和珅当时想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双方一拍即合。结果,和珅通过自己的关系,得到了考试题目,吴省钦就这样考中了。
吴省钦做官后,在和珅的提拔下连连高升。他的同乡曹锡宝把那个奏折初稿拿给他看并请他提意见的时候,他表面上指点,一转身,就以兔子般的速度派人到热河避暑山庄,将抄的一份奏折内容献给了和珅。这对和珅来说,已经不只是一封绝密的情报,更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了。
和珅在得此消息后,火速把刘全召到热河,经过一番商议,让刘全快马加鞭赶回去,迅速拆除逾制的房屋,毁掉不应该配置的车马,隐藏、转移不应该穿戴的衣物。速度之快再加上那边的官员耽误了一些时日,所以当曹锡宝跟随审案官员来寻找证据的时候,什么证据都没有了。
曹锡宝反贪不成,反落得个诬陷大臣、追逐名利的罪名,真是老天无眼。但从他个人身上来分析,这件事不成功也有一定原因。和珅当时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数不胜数,曹锡宝居然冒失地将奏折给他认为可信的人看,显然是忘了自己身边的危险。即使没有吴省钦这个和珅的亲信,也肯定有别人告他的密。另外,曹锡宝虽然和吴省钦是朋友,可对这个朋友太不了解,如果他稍加了解,就不会不知道吴省钦是靠和珅的关系才上来的。确切地说,曹锡宝的奏折也是一种告密,既然是告密,就有“密”字在里面,用雍正的说法“密”最不可示人。他却拿自己的告密内容招摇过市,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由于曹锡宝的告密内容属实,并且是以正直和道德为根基的,所以,他应该得到公正的评判。在他死后第七年,也就是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皇帝去世。不久,上任的嘉庆皇帝就削去了军机大臣和珅的职务,又下令将和珅逮捕入狱。不久,令和珅自尽。同时,也下令抄了刘全的家,搜得各种动产和不动产加上现钞,共值二十余万两白银,证明了曹锡宝原来检举揭发的全是事实。嘉庆想到了当年还有个告密者曹锡宝,发布上谕:“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珅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资丰厚。彼时和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资产至二十余万。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曹江)视赠官予萌。”
另一位告密者吴省钦的结局就不太妙了,他的靠山和珅“跌倒”后,吴省钦惶惶不可终日,但嘉庆皇帝似乎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并没有对他动手。可如我们所知,小人常戚戚。如果这个时候,他能主动站出来,当污点证人,很可能会得到嘉庆的嘉奖,但他没有。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特意让以前和珅的同党们上奏,目的很明确,揭发和珅。吴省钦思考许久后,还是不肯把自己当成和珅的同党,居然上了这样一道奏折:“举人王云能运用气功以手击掌击倒多人,希望皇帝试看。”王云是他的同乡,“运用气功以手击掌击倒多人”就是民间传说的掌心拳。嘉庆皇帝看后大怒,回他:“你身为朝廷命官,不在‘正事’上(揭发和珅)下功夫,居然搞些个民间玩意!”最终,他被革职还乡。数年之后,这位告密者便悄无声息地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