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风情
2015-12-26骆昌芹
骆昌芹
阿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在近代史上却很少为人所知。今天,我们有幸游览了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中东古国,想起我国《后汉书》里有“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阿曼)”的记载,不禁有点发思古的幽情。
古老的航海民族
阿曼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公元前2世纪阿拉伯部落在这里定居开始的,这些部落来自也门和内志。赛义德王朝第六代苏丹——赛义德·本·苏尔坦是一个杰出的君主。他从18世纪开始,团结了各个部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和农业,使阿曼成了印度洋西部的强国。他的统治曾达到东非和印度沿海。但在他逝世以后,因内部纷争和英法荷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而逐渐衰落,直到1970年,阿曼的历史才翻开新的一页。
其实早在公元前1000年,阿曼人就掌握了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制造巨大的海洋船队,为开发东西方海上贸易作出贡献,他们的成就比印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人更大。从公元7世纪到15世纪是阿曼航海事业和商业活动的黄金时代,除商船队外,还拥有一支每艘船上都装有大炮的舰队。
阿曼是古代海上贸易的中心,铜、乳香、皮货、玻璃器皿是阿曼输出的主要货物,从东方输入的有黄金、象牙和中国的瓷器、丝绸、宝石。在阿曼的历史博物馆中还保存着我国宋、元、明等朝代的瓷碗、瓷盆。盛产乳香、没药的阿曼南部佐法尔地区的穆夏港、北部的苏哈尔都是印度洋古代东西方贸易的著名海港。古代苏哈尔港被誉为“通向中国的门户”,商船云集,街市热闹,陈列着各色货物,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我们曾怀着友好的感情前往苏哈尔探访“通向中国的门户”具体地点。但遗憾的是,阿曼朋友告诉我们,古代的苏哈尔港已经陷入海底,距现今的海岸有20多公里。
我们到阿曼古代造船业的中心苏尔参观,上世纪80年代去中国远航的“苏哈尔”号曾经就在那里制造。我们参观了古代遗留下来的造船厂和古代各种木船的模型,那里还有祖辈相传的老造船工人。导游介绍说:那时各方能工巧匠聚集苏尔,古代雄伟的阿拉伯隼式木帆船就诞生在这里,有的船重达200多吨。目前苏尔还有十多家造船厂,能造二三百吨的独桅或多桅的木帆船,井可安装摩托引擎。80年代来中国的“苏哈尔”号就是仿中古时代的隼式双桅木帆船制造的。
“法拉吉”
“法拉吉”(地下水渠)是阿曼农村生活的命脉。阿曼地处阿拉伯大沙漠的边缘,境内没有河流和湖沼,又特别干旱炎热。阿曼人民的祖先创造了阿拉伯语称为“法拉吉”的地下水渠,极似中国新疆的坎儿井,不受阳光蒸发,又能充分利用。古代阿曼有1万多条“法拉吉”灌溉渠道,农业发达。可惜后来有些被战争破坏,有些年久失修,目前只剩下4000多条。许多古代的绿洲和村落也被沙漠所吞没,一度繁荣的农业也随之衰落。
阿曼人修建这种独特的地下水渠,引出宝贵的地泉。使各种植物得以繁衍成长。哪里有山泉或“法拉吉”哪里就有部落聚居,那里就出现一片片绿洲。我们在公路上远远望去,椰林上炊烟缕缕,椰林下麦苗青青,一幢幢典型的阿拉伯房舍掩映其间,清真寺的塔尖高耸,穿着阿曼民族服装的少男少女在山坡上放牧羊群和骆驼。片片绿洲恰似镶嵌在沙漠和大山中的宝石,它给荒漠带来无限生机,可以说,“法拉吉”在那里是生命的源泉。
阿曼最大的“法拉吉”在古都尼兹瓦的郊区,主渠长达几十公里,分支渠道纵横交错,恰似我国江南的水乡。主渠从绿山区下来,经过暗渠流向尼兹瓦,渠道宽三米,高四米,平时水一米,下雨时水深两米多。我们参观—段露天的“法拉吉”时,刚好下过一场大雨,两米多深的泉水湍湍流向尼兹瓦市区,儿童们正沿着渠道来回游泳。这条“法拉吉”从郊区进入老市区,经过支渠和岔沟把水引入椰林和甘蔗田,引入房前屋后,浇灌小片的菜地。妇女们在渠水里洗衣服,尼兹瓦周围居民就是依靠这条“法拉吉”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来的。
宝贵的腰刀
英勇的阿曼人民在历史上进行过长期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腰刀成为阿曼民族精神的象征。国徽的图案,就是两把宝剑相交中间插入一把腰刀。历来阿曼人都喜欢腰刀,用以自卫和切割羊肉。政府官员和部落领袖们,在办公室或各种隆重场合,腰间都佩有一把带鞘的腰刀(弯形的匕首),以显示自己的威严。最珍贵的腰刀,刀柄和刀鞘都是黄金做的。腰刀也是阿曼传统的工艺品。尼兹瓦古城阿拉伯市场内,有几家老工匠铺,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老师傅们都已胡子斑白,一生专门制作腰刀和系带,最贵的值两千多美元。阿曼人喜欢赠送礼物,最贵重的礼物就是腰刀,把它嵌放在红色丝绒的锦盒里,送给尊贵的友人。人们看到这金光闪闪的腰刀,自然就会想起阿曼人深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