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60周年展览的筹备工作
2015-12-25宋贵伦
宋贵伦
2015年8月16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专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了7月7日开幕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十年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持改造展陈活动的场景如在眼前,许多事情记忆犹新。当时,我担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活动筹备办公室主任。展览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由中央宣传部等七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组成。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汇报、提出明确要求,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胡振民,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牵头负责,我和筹备办公室的同志在一线具体抓落实。回想起来,筹备工作中有几件事情,我印象很深,也很有意义。
申请在抗战馆举办大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内,建成于198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50周年之际,邓小平题写馆名。建馆以来,经过了1995年、2005年、2015年三次大的改陈。其中,2005年是改陈规模最大的一次。那次改陈,原计划规模并没那么大,只是馆级展陈更新改造项目。但我们抓住契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得到中央批准,办成了国家级大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是党和国家级大展,按常规理应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或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等国家级展馆展出。但这年,正逢国博开始大规模重建,军博也在筹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年展览,都不能承接这个展览。于是,我们就抓住机遇,及时提出把抗战馆展览办成国家级大展的建议,并附加了合理化理由:国家展览与抗战馆展览两展变一展,可节约资金,与其找一个地方搞几个月的临时性展览,还不如在抗战馆办成长期性展览,以更好发挥宣传教育长效应。这个建议得到中宣部支持、党中央批准,2005年初中央印发的正式文件中明确在抗战馆举办大型主题展览。这样,承办协调的任务就落在北京市委宣传部,抗战大展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定位于“伟大胜利”
过去纪念抗战,特别是抗战馆的展览,往往基于抗战爆发地和勿忘国耻的角度,但在研究制定展陈大纲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作为综合性大展,这样还不够到位、不太立体。一致认为,抗战胜利60年,应当有大视野,站位应更高。尤其感到,既然是纪念胜利,就应在胜利上做文章;既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而不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办展览,基调应该高昂、豪迈,而不是低沉、悲情。有的同志甚至直白地说:“我们不能以被欺负的心态,而是要以胜利者的姿态去纪念抗战!”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标志,世界开始进入和平发展时代,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是正义力量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于是,提出定名“伟大胜利”的大胆设想,副标题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并建议展览色调除“屠杀暴行”部分外,一律为暖色调,并立了内部规矩,在抗战馆可献花篮,一般不献花圈。我们还在给中央的报告和展览前言中,概括了“伟大胜利”的内涵,具体归纳了六个“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伟大胜利。”这个定位得到中央批准,随后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出版的画册等都以“伟大胜利”为主题。今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主题是“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仍然保持这个基本定位,同时强调“历史贡献”,更加全面。当年60周年展览第七部分题为“历史胜利,巨大贡献”,也是从这两方面总结抗战胜利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作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由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王岐山市长拍板建“抗战广场”
过去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蜗居”在宛平城,馆前几米就是院墙,院墙外就是几米宽的街巷,对面就是杂乱的居民平房区,非常拥挤。从抗战馆台阶上看一片混乱,站在宛平城墙上看更是杂乱无章。2005年3月26日,我们请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到抗战馆调研。他先登上宛平城墙巡视了一圈,然后听我们汇报。他是研究历史出身。他说:“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宝贝!在北京,完整的古城,除了紫禁城,就属宛平城了。宛平城保护要有个考虑,要学习山西平遥经验,请教专家看看如何保护。现在城里太乱了,不像话!”汇报时,我们提出了在抗战馆前建一个广场并对宛平城内一并进行环境整治的建议。王岐山市长当即拍板:“我赞成!”于是,我们将此项目纳入活动方案,与丰台区委、区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到这年5月1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搬迁100多户,很快建成一个广场,并打开了抗战馆院墙,将国旗杆和巨型雕塑“醒狮”也挪到广场,使馆内外融为一体,抗战馆亮出了雄姿,宛平城有了“活眼”,开展大活动、老百姓日常休闲有了场地。当时,宛平城的居民非常支持,地区管委会工作也非常有效。
强化“抗战历史14年”概念
过去我们常说抗战八年。“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我们熟悉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中,也是这么唱的。2005年改陈前,抗战馆序厅顶部一直挂着八口大警世钟,警示世人,勿忘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历史。在研究制定展览大纲的过程中,我带队专门去了一趟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后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和一点重要启示。一个深刻印象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我国少有的按照科学理念建造的博物馆。按照国际惯例和科学理念,建造纪念馆、博物馆,应当先有展陈大纲,再根据内容需要建馆,形式服从内容;而我们常常与之相反,大多是内容服从形式,先建馆再设计展览。据介绍,当时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个根据展陈大纲内容需要,而设计建造的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的六年东北抗战不能忽略,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不是八年,而是14年,应包括前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后八年的全面抗战。经过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大家都赞成这个观点。于是,在这次改陈中,明确和强化了这个历史观点。抗战馆序厅顶部的警世钟,由八口改成14口,左右各七口,同时寓意纪念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同样道理,馆前左右两侧的雪松也各为七棵,广场两侧的花坛和当时升起的气球也各为七个,在展览序言部分专门设计了抗战14年大事记,馆内环廊有14组抗战群体雕塑、14块抗战英烈榜(不仅包括共产党官兵,也包括国民党将士),馆门台阶也是一组14阶、一组八阶,抗战广场的国旗旗杆也是14米高。除了因安全因素考虑14个警世钟没再悬挂外,这次70年胜利展览均保留了上述标志性设计,而且把14年大事记放在了序厅。十年来,抗战历史14年的共识已深入人心。
采用纪事本末体手法
抗战馆以前的展览,基本上是按专题思想设计,好处是主题突出,问题是主观色彩浓厚,许多观点也摆不平。2005年的展览,采用了记事本末体为主的手法,即按照抗战14年历史,从头至尾重点逐一展示重大事件,在叙事过程中讲道理,按历史阶段特征和地位作用设计专题。当时展览共分八部分:一、民族危机,救亡兴起;二、国共合作,共赴国难;三、中流砥柱,抗战灯塔;四、日军暴行,惨绝人寰;五、浴血疆场,民族壮歌;六、同仇敌忾,得道多助;七、历史胜利,巨大贡献;八、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基本保持了这些内容和原有风格,仍为八部分,只在题目表述和内容表现上做了一些调整,更加简明。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指出的那样,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种表现方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全世界支持抗战的历史,比较好地处理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战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客观地反映了出来。当时,前来参观的各个方面的观众都表示赞同,连日本驻华使节都说:“这个展览,日本各个方面都会接受。”
突出纪念馆特色
以前的抗战馆展陈,基本上是“展板+文物”。2005年的展陈,增加了艺术雕塑、油画、半景画及场景复原等,在第七部分“历史胜利,巨大贡献”展区,顶部还加挂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单列在第七、第八部分之间,既显著,又符合历史真实;在大立柱上,钉上了日本战犯的照片。这都大大增强了现实感、艺术感、形象性、生动性,更好地起到烘托主题效果和宣传教育效果。我们认为,纪念馆与博物馆功能不尽相同。博物馆要靠文物说话,以物载文,主要承载的是历史文化功能,而纪念馆要在文物基础上适当采用多种展示手段,增强观赏性,以展载道,更好承载宣传教育功能。当然,艺术品和场景不能过多过滥,要坚持真实性,防止娱乐化。在2006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评奖大会上,我在陈述报告中谈了这个观点,产生了强烈共鸣。60周年“伟大胜利”展览荣获特别大奖。据介绍,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增加了大量新发现的文物,由于场馆面积所限,不得不割舍一些场景和艺术品。
探究“抗战精神”
在当年工作总结会上,有同志谈到,在展览中,没有“抗战精神”的表述和体现是一个遗憾。大家也认为有道理。一则当时还没有“抗战精神”权威表述依据;二则展览已正式开幕,展陈协调组已经解散。此后有一天,我到馆里巡视观众参观情况,走到序厅“血肉长城”群雕前时,有抗战馆工作人员说:群雕无说明,没有讲解看不懂。前面也太光秃,观众献花、照相离雕塑墙太近不安全。我突然来了灵感:那就在前面设计制作一个临时碑台,刻上碑文,补上“抗战精神”的缺憾?大家赞成。于是,经与抗战馆同志研究、请教专家,我起草了这样一段话:“从1931年到1945年,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爱国奉献,团结奋斗,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战,为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而战,奏响了一曲曲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凯歌。英勇的抗日英烈永垂不朽!伟大的抗战精神永存!”这段话直接的作用是为面前的“血肉长城”雕塑和顶部的14口警钟作个说明,没敢直言“抗战精神”,也没有署名落款,因为那是很严肃、很严谨的事情,这里只是带有临时补缺、过渡性质的安排。但“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爱国奉献,团结奋斗”几句话,也试图探究提炼“抗战精神”。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学术理论界、新闻媒体对“抗战精神”不断有新论述、新研究、新概括,比我们的表述系统、全面、准确多了。特别是去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伟大抗战精神”作出了科学概括。他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抗战馆门前亲自为“独立自由勋章”浮雕揭幕。这个浮雕,也远比“血肉长城”说明碑庄重、气魄多了。习近平总书记圆了我们的“伟大抗战精神”梦。
五个月的“卢沟桥大战”
我记得2005年2月7日,是腊月二十九,距离7月7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五个月的时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召开了全体职工动员大会。我作为市委宣传部分管负责人,受蔡赴朝部长委托参加会议并讲话。会上,传达了刚刚收到的中央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文件精神,宣布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抗战馆改陈工作筹备办公室成立。2月26日,中央展览协调小组在抗战馆召开第一次会议。3月1日,抗战馆闭馆动工改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筹备工作正式全面展开。筹备办公室分若干工作组,每天下午4点召开协调会议,会议室墙上贴满了工作进度表,天天抓督办,件件抓落实。当时,仅工程项目就有120多项,大的方面包括文物组、布展组、半景画修复组、艺术品组、宣传品制作组、馆内改造工程组、院内改造工程组、广场大街工程组等。当时,把中央与地方、北京与外地资源都调动了起来。馆内是大工地,馆外有若干工场车间同时作业。比如,电视片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全国各大纪念馆都参与了有关工作,清华美院是设计主力,雕塑由中央美院和陕西美院同时制作,艺术场景是由北京、上海、天津和黑龙江有关单位分别制作的,说“千军万马备抗战”一点也不为过。展览原计划于8月15日或9月3日开幕,因为日本宣布投降、抗战取得胜利是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法定纪念日是9月3日。我们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备战“8·15”、确保“9·3”。谁曾想,5月8日晚上,我们正在集中审议馆内改造方案时,我接了市领导一个电话,说当天胡锦涛总书记赴俄罗斯参加纪念“二战”胜利活动,临行前明确指示,抗战馆展览要在7月7日开幕,整个纪念活动要从7月7日拉开序幕,到9月3日形成高潮。开幕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剩下最后三个多月的工程,却要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这时,展陈改造方案也无法调整,120多个项目都无法更改。当时大家压力极大,真是有点傻眼。当晚的审议会立刻变成动员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没有退路,怎么办?只能拼了!大家一致表示:要用抗战精神筹备纪念抗战活动,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向效率和精细要时间、要效益。一是决定日夜兼程、人员24小时三班倒;二是要求各个环节不能出半点差错、不能有任何扯皮反复。记得是5月27日,距离7月7日还有40余天的时候,我带队去外地审艺术制品,早晨从北京坐第一班飞机去西安,然后飞经天津换机到哈尔滨,晚上再飞到上海,一天转战四个城市。那真叫“打飞机的、睡折子觉”。大家像疯了一样地工作,到最后许多人累得都支撑不住了。清华美院60多岁的洪麦恩教授,累得走一段路就要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有时坐在地上半天起不来,需要别人拉起来。到6月30日,各项工作顺利完成。7月1日中央领导审核顺利通过,7月7日正式开幕,“伟大胜利”展览取得了伟大胜利。
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来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历史性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能参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展览活动也是终生难忘的。(编辑 叶 松)
(作者现任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