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生”们
2015-12-25邢奇志
邢奇志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我内心有点小小的不服,学生懂啥?教师何必自谦呢?直到我在现实中碰了几鼻子灰,才逐渐佩服起叶老先生的洞见,甘心做学生的学生,且称他们为先生。
我是个虚荣的人。教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件很有面儿的事儿。学生的高考升学率高,我有面儿;学生找到好工作来看我,我有面儿;学生创业成功给我报喜,我有面儿;学生载誉归来,学生升任主任医师、检察官……学生的成就,就是我的面儿。
我是个幸运的人。我教书很努力,回报也很多,感觉特别幸运。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教书是利人利己的职业”。这是肺腑真言。就拿我这次生病来说吧,我在重症监护室居然偶遇自己四年前的得意门生,她正在这家医院实习,自然呵护关心无微不至了;更奇的是,我的放疗医生居然是二十年前的学生,让我整个放疗过程安心不少;俩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一发消息,一批批学生闻讯从各地赶来,国内外,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好不热闹。那个满足啊,满脸笑意,满眼泪水,满心虚荣,漫天飞舞着“幸福”两个字。
这次见面,学生们不拘言笑,放开畅谈,一则他们的确有出息了,能在老师面前显摆一下,尤其我病的是舌头,连话都接不上了;二则为了宽慰我心,病房里飘着最多的潜台词是:老师,桃李满天下了,可以安心休矣!
我是个爱琢磨的人。每个熟悉的面孔都会勾起我“那些年,那些事”的回忆,都让我一遍遍翻检自己的“卑劣”历史。老老实实地反省,诚诚恳恳地接受了几回教育。
潘“先生”
潘“先生”自然是潘同学。潘同学是2000届高中毕业生,现任上海某知名外企高管。记忆中,我俩最激烈的一次冲突,缘起于他与同班同学媛媛的恋情。说实话,那时,我担心媛媛同学因恋爱分心,考不上一流大学的成分更多一点,媛媛同学可是我的“种子”选手啊。当时,我以教师的权威,强压住潘同学,用“过来人”的经验说服、打动了媛媛同学,成功踩灭了“早恋”的那点火星儿。当年,媛媛同学如我所愿考上了好大学,潘同学也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从此他俩形同路人。后来,我读了认知心理硕士,接触了很多心理学、教育学著作,惊恐地发现当年的很多做法非常莽撞、危险;又听说潘同学三十大几还未婚,内疚和不安感更加强烈。这次见面,我小心提起这件事,非常心虚地问他:“你恨我吗?”潘同学爽朗地笑了,说:“有什么恨的呢,老师爱学生都是这种方式。”我又追问了一句:“当年的事对你有心理阴影吗?”他更乐了:“老师你想多了,我去年结婚了,我老婆也是老师,她还很佩服你呢。”她为什么佩服我呢?一定是潘同学背后说了我不少好话。我真感到愧疚!对于爱,对于爱学生这件事,我总是有条件的、理智的、讲究等价交换的,只是不自知。比如,对爱学习,勤奋,听话的学生,我的爱就软一点,言语更加和风细雨,行为更加小心谨慎,花更多的心思,给更多的关爱;诸如潘同学这样“出挑”的学生,我的爱就更硬一点,言语简单干脆,行为疾风暴雨,爱带着打铁成钢的急迫逼促。反观潘同学的爱,平等、无条件、纯粹,不管老师爱的方式如何,不管老师爱的浓度多少,他就是简单地爱老师本尊。我真该对他说一声,谢谢潘先生!告诉我什么才是真爱。
黄“先生”
黄同学是最近毕业的学生,现在上高一。他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市级三好学生,印象中各科任老师都很喜欢他,就是语文成绩不太好。为此我建议他多读点经典名著,他总是笑笑点头说“嗯”。这次他来看我,提到语文中考成绩不错,我说:“读经典不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对你的情趣、心理都有好处,读书不能太近视。”他笑着说:“我试过读经典,看不进去。让我看‘三国’‘水浒’,我宁愿做两本数学练习卷。”然后他有点担忧地说:“我一拿起数学书就像中了魔一样可以看好几个小时,一看小说,哪怕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就眼皮发沉,一会儿就困了。”我们俩异口同声地说:“高考如果不考名著就好了。”说完我们相视一笑。原来,我强迫他读经典是为了高考,也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可我还不诚实,还把自己往高大上靠,振振有词,句句在理。其实我也不爱看“三国”打打杀杀,各种阴谋诡计,话说“男不看西厢,女不看三国”可是传统啊。我不敢公开承认自己不爱读很多经典名著,显得自己品味低,可黄同学就那么直愣愣地说,不爱读三国,读了犯困。这在我的世界里,是忌讳的。为此我感谢黄先生,替我说出了我不敢说的心里话。另外,我好阅读,他好数学,为什么我就对了他就错了,他就该改正呢?个体的思维,似乎有点文理相冲的意思。文科极好的人,理科一般不行,理科极好的人,文科一般较弱,这大概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反相成的矛盾所致。我相信“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为什么不能相信数学学习也是一种“阅读”呢?难道严密的逻辑思维不是精神发育的体现吗?其实,所有人的书包里都有一本经典和所有人的书包里都没有一本经典,效果是一样的:不诚实的整齐划一。鲁迅先生还反对读中国书呢,拉张虎皮虚长信心是我惯用伎俩。黄同学不管形势,直言根本,我真该对他说一声:谢谢黄先生!教会我诚实面对自己。
胡“先生”
胡同学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一天,校长给我一封感谢信,信的主要内容,是感谢胡同学在上学路上将摔倒的老人扶起,并和家属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学校和我准备大力宣扬这件好人好事。可胡同学急忙制止了:“老师,我不想炒作这件事。”我不死心地诱导:“你为学校争光,已不是个人的事。再说,见义勇为,高考是可以加分的。”“就扶个老奶奶,顺手的事,我不要这些虚的东西。”她淡淡地说完转身走了。如今,扶老人的想法很复杂,道德、法律各有一辞,但胡同学的道理很简单——“顺手的事”, 平平常常,不虚伪不矫情,我准备的一箩筐理论碎了一地。我真该对她说一声:谢谢胡先生!教会我真诚。还有,胡同学不要“虚”名的精神,更让我汗颜。我也多次想推掉学校给的各种荣誉,但经领导一劝:“荣誉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学校”,于是“舍小我”节操,顾“大我”声誉地撰写个人先进事迹,兴高采烈地接受,还在少数推掉的小名小利中浪得“淡泊名利”的虚名。看胡同学,说完就完了,不自欺欺人,不矫情作秀,坦坦然然,磊磊落落。这还不是我最好的先生吗?
俩小朋友交流,一孩问:为什么大人不挑食?另一孩子回答:因为大人都买他们自己想吃的,还挑什么食?是的,大人为什么总是正确的,因为规则是按照大人们的逻辑制定的:不准早恋,不能偏科,不要挑食……真理有时是出奇地透明和简单,朴素到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步。我应该谢谢这小先生,提醒我不要再装傻充愣、拙劣地表演真理的化身了。
我的“先生”太多,随时出现,随处现身,一时罗列不完。但我的“先生”们有共同特质,平常很少说话,也不做醍醐灌顶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也不考试考查,更不要任何学费。他们身教示范中不断地让我发现自己的弱点,唤起我的羞耻心——我相信许多接触了我的“先生”们的人都会感到羞耻的。所以我诚恳地称他们为先生,也希望“先生”们有更多的学生,当然我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多的“先生”们。
(作者单位:苏州草桥中学校 江苏苏州 215031)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