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只能原创
——访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吕丹
2015-12-25文/林涛
文/林 涛
梦想,只能原创
——访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吕丹
文/林 涛
吕丹,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辽宁省建筑设计大师。建筑学硕士,198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香港规划师协会会员,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专业研究生校外导师。1990年曾荣获美国的建筑师协会工业城市未来发展国际城市设计竞赛荣誉奖,2006年获得了第六界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下午一点,吕丹准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一个小时前,项目现场还穿梭着他忙碌的身影。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忙碌中,他执着地一笔笔勾画着设计人的梦想蓝图。
作为建筑师,吕总是一个多面手,但尤以城市设计和高新产业园区规划见长。主要作品有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市城市设计、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修建性详细规划(300公顷,投入使用)、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暨东华广场建筑方案(60万m2,投入使用)、北京大兴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地生命之源国际广场(西班牙波菲合作,国际竞赛第一名25万m2)、厦门软件园三期(国际竞赛第一名,6 km2,实施中)、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广场(5.7万m2)、吉视传媒枢纽中心、尼泊尔国家武警学院……
光环之下,到底有一个什么样梦想支撑着?平静的外表下,到底又隐藏着怎样一颗执着的心?带着疑问,我采访了他。
“中国设计”的成长
话匣子一打开,没等我发问,吕总主动谈起了本土建筑师,谈到了他们的成长。结合自身经历,吕总把这一历程概括成了三阶段,奥运前的“实习期”,“以我为主”独立创作的“自立期”,力求创新的“发展期”。对于第一阶段,他阐明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奥运前与来自世界各地国际设计师的合作和充分接触,我们学到了国外先进的设计方法、工作热忱,开阔了眼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外表够炫,够抓眼球,但是否适用于这片土地使我们产生了思考。像我们这样的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需要的仅仅是这些吗?我看不尽然。我们更需要的是‘内核’!就是我个人一直所推崇的‘建筑技术’——一种对风、光、热等物理环境的影响,但恰恰是这些东西没能被引进来。这些新技术能让我们的建筑更加‘理性’,契合地域和文化特点,而不仅仅是满足视觉上的刺激。”他一再重申,“建筑技术”在创作中的作用不能小视,它才是建筑原创的“核”。
在吕总提到的“以我为主”的“自立期”,由他本人主创的中关村软件园规划和厦门软件园三期城市设计项目参加国际竞赛获了大奖,他的原创思想收获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走符合国情、自我发展的设计道路,是当下中国建筑师在旧有价值体系瓦解,新价值体系尚未成熟条件下做出的正确选择。这次胜利也标志着吕总的原创设计步入了一个高速成长的新阶段。此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他又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原创力的作品,创作手法日臻完善。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
厦门软件园三期
“原创撮合了东北院和我”
与东北院的相遇也是吕总设计生涯一次重要的成长经历。他是2012年来到东北院的,之前一直在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中元曾给予了他历练和成长。今天,东北院原创的大舞台,助推着他飞翔。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院,近两年来,东北院深刻地认识到了“原创”作为一个设计企业发展原动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品牌意识,加大了对原创设计的投入。用吕总自己的话说,就是“东北院浓厚的原创氛围、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我一直所强调的‘原创’对上了号。”
此话不假,在确立原创立院方针的过程中,东北院里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大的动作,明确了“专业化发展方向”的具体行动方针,建立了大师工作室、U&A工作室、绿建工作室等多个专业化创作团队,大大提升了东北院的原创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像吕总这样有梦想有才华的优秀人才,企业开始步入了良性循环的通道。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广场
吉视传媒枢纽大厦
为梦想插上翅膀
仅仅做到原创,并不能满足一个满怀建筑梦想的设计师的心。今年,也就是这一个多月的事儿,吕总开始为迎接自己的工作室——五维建筑设计室(东北院总部直辖)做筹备工作。他告诉我,这里的“五维”即“五维空间”,不同于大家已知的三维、四维空间,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他们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未知的、无止境的境界。正当我陷入那似懂非懂的联想中的时候,他又连珠炮似的给我一一讲述他们的“五纬”(工作室的发展项,即发展方向)、“无为”(工作室的工作方法论)……听着听着,一旁的我仿佛真地看到他生出了一对宽厚有力的翅膀。
结束了采访,回到编辑部,吕总为原创梦想侃侃而谈的声音仍在我耳畔回响,铿锵洪亮。
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
10.3969/j.issn.1673-1093.2015.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