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有效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

2015-12-25熊列林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党派民主党派载体

熊列林

(民建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上海200333)

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有效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

熊列林

(民建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上海200333)

民主党派新成员的组织融入度,不仅直接反映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质量,也是检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组织融入泛指组织成员与组织的适配程度,既是过程也是状态,是组织成员对组织性质、愿景、使命、目标、功能、文化、理念等方面的认知及其在思想、行为、言论等方面产生的综合反应和具体表现。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判据具有政治性、组织性和社会性等属性。本文将民主党派新成员群体的思想、行为、言论三个维度作为组织融入的直接判据,从组织属性、认知机理,特别是组织成员的具体反应和行为表现进行研究探索,并就如何促进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有效路径

组织发展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民主党派新陈代谢,保持民主党派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而民主党派新发展成员的组织融入度,不仅直接考量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质量,也是检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组织发展通常关注 “人头”,即 “量”的扩展,考察依据注重的是新成员的静态特征属性;组织融入通常关注 “人心”,即 “质”的提升,评判标准注重的是新成员的动态组织行为,以及对新成员个体特质的尊重和发扬。新成员的组织融入基于组织发展又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的组织发展,贯穿于组织发展全程又不局限于组织发展阶段,是组织发展的延展和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讲,组织融入是组织发展 “质”的体现,对组织发展的 “量”起到巩固的作用。组织融入程度的深浅,是新成员转化为合格党派成员行为过程的具体反映和有效标志。新成员的组织融入,对党派组织壮大队伍、优化结构、培养骨干、继承传统、发挥作用意义深远。组织发展作为党派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常规化、常态化,而对组织融入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比较缺乏。本文以上海市普陀区2011-2013年期间七个民主党派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所发展的268名党派新成员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结合不同时期普陀区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情况进行分析,并就提升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

一、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概述和判据

组织融入泛指组织成员与组织的适配程度,既是过程也是状态,是组织成员对组织性质、愿景、使命、目标、功能、文化、理念等方面的认知及在思想、行为、言论等方面产生的综合反应和具体表现。组织融入路径探索要从组织属性细究,从认知机理思考,更要从组织成员的具体反应和行为表现去观察分析,这些反应和表现往往构成组织融入的直接判据,从不同维度佐证着组织成员组织融入的强度和深度。

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判据具有政治性、组织性和社会性等属性。从新成员主体观察,主要是指新成员与党派组织互动过程中在思想、行为、言论方面的表现和反应,如思想上是否同心同德、目标上是否同心同向、行为上是否同心同行等。从党派组织客体看,主要是新成员融入后对党派组织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如党派组织是否更有效率、活力、凝聚力、履职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本文将民主党派新成员这一主体的思想、行为、言论三个维度作为组织融入的直接判据。一是思想融入。主要考量其政治共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组织观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熟知党派组织历史和现实,遵守党派章程;公民意识,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言论融入。主要考量其做执政党的挚友,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团结民主的话,不信谣,不传谣;做执政党的诤友,有批评,更有建议,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政府的行为敢于提出意见和批评,更勇于积极建言献策。三是行为融入。主要考量其党派行为,参加组织活动,履行参政党职能;本职行为,爱岗敬业,能力提升,岗位建功;社会行为,热心公益,奉献社会,履行公民责任。

二、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问题和成因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座谈,上海市普陀区新成员的组织融入与新时期党派成员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思想、行为和言论等方面。

首先,思想上主要表现为政治意识还比较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了解不够,只有约17.19%的新成员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十分了解,只有约35.94%的新成员知道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参政党主要职能比较模糊,仅有约14.06%的新成员能回答参政党的主要职能;对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原则不很清楚,仅有约45.31%的新成员知道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原则;对民主党派具有的进步性和广泛性两个属性比较生疏,仅有约18.75%的新成员知道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 (详见表1)。

表1

上述5个问题,回答准确率在60%以上 (回答正确3个问题及以上)的新成员占比不到20%,没有人5个问题全部答对,回答对其中4个问题的新成员只占7.81%,回答对其中3个问题的新成员只占10.94%,回答对其中2个问题的新成员占21.88%,另外,回答对其中1个问题的新成员及1个问题都没回答对的新成员各占29.69% (详见表2)。

表2

其次,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参政党主要职能担当不力,组织活动参与无常,新老成员联动缺失等。近76.56%的新成员没有参加过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近73.44%的新成员没有撰写过社情民意报告,近90%的新成员对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基本技能不清楚。约64.06%的新成员认为影响其开展参政议政工作的原因是不了解参政议政基本技能,其中将其作为首选因素的占57.81%。近50%的新成员年度参与组织活动次数不到3次,个别成员甚至没有参加过活动。与组织内原有成员的交流互动较少,尤其是与老同志有较大的代际差。并且,新成员没有因为政治身份转变,而促进本职工作及对社会关怀有明显改善或提升。近60.93%的新成员还没参加社会服务工作 (详见表3、表4)。

再次,言论上呈现人人都是麦克风趋势,具有发声的便利性、随意性和传播的失真性等特征。面对多元的社会、开放的信息空间,思维普遍活跃的党派新成员,还没能及时意识到自身政治身份的转变,在微信等新媒体和传播通道上,不经审慎思考,随大流发布或传播与事实不完全吻合、和党的路线政策宣传口径不一致的言论和观点,发出消极的牢骚和抱怨甚至 “雷人”语言,这很容易感染一片,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如有的新成员微信朋友圈中的话题,谈融入组织、如何履职少,有时表达比较过激的言论,忘记党派成员的政治身份,忽视了党派成员应在多党合作的舞台上为实现中国梦、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积极作用。

表3

表4

这些表现及反应一定程度上凸现了新成员组织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诚然,作为组织融入的主体,新成员自身难辞主观能动性不足之责。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很多问题貌似症在新成员身上,实则往往根源于党派组织方面,即 “症在树木,结在土壤”。因为,处在融入期的特定阶段,党派组织作为新成员组织融入的客体,在新成员组织融入的行为交互过程中最能把握主导权,期间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应担负的职责难以被替代,而新成员相对于党派组织而言,在此期间更多时候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剖析这些问题产生、困境存在的成因,新成员自身及其所在工作单位等具体环境诸多因素固然不容忽视,但主要得从新成员所要融入的党派组织及相关统战组织去分析探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成员的发展不规范

新成员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考察工作较粗糙。由于新成员加入组织前的程序不严谨,对新成员加入组织的想法把握不准,前期充分沟通不够,教育信息传导不到位,新成员加入党派后,在政治性、组织性、社会性方面的意识比较弱。特别是党派组织对新成员从提出申请到正式加入组织这段时间对新成员政党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抓住向新成员有效传导参政党意识、使命、责任的最好时机,犹如一个新的生命错过了胎教期一般严峻而很难重来。这反映的是,对新成员组织融入的规律性认识缺乏,没有把握新成员入门的重要时机。

2.新成员的教育不配套

党派组织普遍存在重发展轻培育现象,新成员加入组织后往往被置于 “自然成长”状态。各党派组织没有形成与各时间段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现有的教育产生的效果犹如有的新成员所言 “一听,二扔,三忘”。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教育的形式比较滞后,教育给新成员产生的冲击比较有限,通过教育促动新成员行为的改进不明显,培训教育产生的效果与培训教育的目标有距离。如对参政议政基本技能比较陌生直接导致对参政党主要职能参与度不够。同时,对新成员组织融入具体行为研究不足,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直接导致相关重要的参与人群被忽视,党派组织中对新成员组织融入有言传身教及潜移默化重要影响的成员,如介绍人、专职干部、支部主委等各级组织的管理者及资深党派成员,分别所要担负的责任、相应所要具备的素养和要求不明确甚至被忽视,更是新成员组织融入有效支持资源没有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

3.新成员的活动载体有限

新成员加入组织后最主要的活动载体是支部。许多支部的组织活动不规范、无规律,频率较低,内容不丰富,计划性不强,活力不够。尤其是针对新成员而设计的组织生活内容极其有限,导致有的新成员虽加入组织数年但对民主党派组织主要功能不熟悉,对该如何依照党派章程,在具体活动中找到有效结合点比较困难。

4.新成员的需求关注不够

新成员加入民主党派组织,无论是党派成员介绍的,还是亲友介绍的,以及自己找到党派组织的,一般都带有一定的追求和需求。这种追求和需求往往包括几方面:一是政治追求,二是职业需求,三是生活需求,四是社交需求。党派组织一般只从组织的工作内容去要求新成员,较少从新成员自身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而新成员需求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客观存在,但很少被提及甚至人为回避,往往会导致组织工作主动性的丧失,极不利于新成员的组织融入。

5.新成员的成长环境和机制不完善

党派组织、本职工作单位、社会等构成了新成员组织融入的综合环境。党派组织和具体党派工作者与新成员因接触时间短促,工作不够深入等因素,对新成员群体的了解不全面,自然较难营造新成员较好融入组织的环境。部分党派新成员单位或所在单位党组织对统战工作不重视,对民主党派不了解甚至不支持,也是新成员融入组织的外部障碍。社会有关方面对民主党派群体和作用的不知悉,一定程度影响着新成员融入组织的能动性。特别是民主党派组织体系内普遍没有形成对新成员成长机制的制度设计,以及对成员个体客观、科学、有效、透明的评价机制,更是制约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关键因素。

三、民主党派新成员组织融入的对策建议

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民主党派新成员的组织融入需要各级组织和统战工作者群策群力,遵循新成员的特点、党派组织的特性、工作内容、社会现实背景和参政党建设的目标任务,围绕 “专业、成长,责任、履职,活力、团结”理念,积极从交互人群、重要时机、综合需求、有效载体及科学机制等方面发现并把握新成员的组织融入规律。建议如下:

1.把握新成员组织融入的主要交互人群

新成员的组织融入,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党派组织内部人员的影响,主要是引荐新成员加入党派组织的介绍人、区委专职干部、党派各级组织的领导、党派内原有成员以及统战干部等。这些人群需要积极关注、引导和把握。

提高介绍人的政治素养。介绍人作为新人加入组织的引路人,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参政党意识,在引荐的过程中能清晰准确地向新人传递多党合作理论、统战政策、党派历史和作为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起码的要求,自身要有示范带头作用。党派组织要对介绍人进行沟通和培训,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为新成员的组织融入提供助力。

提升专职干部的职业修为。专职干部作为党派区委组织的专门工作者,与新成员接触的机会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要着力提升专职干部统战常识和理论,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其能顺利地与新成员说上话,交上心。通过专职干部自身的职业修为提升,获得新成员的认可,展示党派组织的良好形象,从而引导新成员积极有为,主动融入组织。

提升原有成员的接纳兼容性。区委尤其是支部原有成员对新成员的接纳包容度,是影响新成员组织融入的重要介质和因子,每个党派成员都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胸怀迎接每个新成员的到来,尤其是各级组织的领导,更要加倍关注新成员,齐心协力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融入期。

2.把握新成员组织融入的黄金时段

时段的精准把握是组织融入的先机。新成员参加组织前后1年一般为教育培训关键期,党派组织和有关政治组织的重要庆典年份,以及发生重大政治活动的时间节点,都是做好新成员组织融入工作的重要时机。

把握新成员加入组织前后的1年期。参加组织前后的1年是新人对组织充满热情的高峰期,是开展培训教育、新成员与组织良性互动的关键期。除了介绍人外,建议试行导师制,在党派成立一支帮助新成员组织融入的导师团,筛选政治意识强、思想觉悟高、政策理论修养好、熟悉党派业务、关心社会服务、在党派内有一定声望的老同志组成导师团。新人加入组织前要配备1-2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作为带教导师,辅导新人熟悉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了解党派的历史渊源,并学习如何履行参政党职能,导师与新人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党派区委或相关支部要有意识地安排新人参加组织活动,让新人了解组织,让组织了解新人。对新人加入组织的有关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模板范式并逐一落实到位。经过导师团、支部和区委的集体研究,商决达标与否,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新成员融入组织奠定较好基础。

把握重要节庆时间。在 “五一口号”发布日,每逢国庆、人民政协、党派成立庆典等时间节点,组织新成员参加相关庆典和活动,让新成员在活动中感知、了解多党合作的历史,继承优良传统。

把握关键事件时间。在涉及到国家统一、安全、稳定的时间点上,如在面对反日游行、占中集会等重大事件时,要积极组织新成员学习中央精神,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与中国共产党保持 “同心、同向、同行”。在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召开期间,如党的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后,组织新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政治上严要求,在专业上高标准建言献策。

3.把握新成员组织融入的综合需求

需求把握是新成员组织融入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依据。在明确参政党最根本的属性和任务的情况下,保持党派组织政治属性第一的原则。以新成员政治需求为统领,充分考虑新成员的职业、生活及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力所能及予以关注和满足,根据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引导,促动新成员的组织融入。

政治需求。有的人希望加入党派组织后,在政治上有进步和展示,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有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切实将自己对经济社会、行业生态等方面的积淀和理解转变为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良策、促进民生改善的建议。为配合这种需求的实现,党派组织要尽可能创造机会帮助新成员去展示,去进言,根据新成员的实际水准、综合条件,给予政治资源的倾斜并作出合理的政治安排。

职业需求。有的人希望参加党派活动能较好促进信息交互,支持本职工作和职业发展。党派组织可以在组织活动的设计上将行业信息作为内容之一,进行交互分享,提高新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信息交互,对其他行业外的新成员也是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补充。为健全新成员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从而提高新成员主动融入组织的积极性。

生活需求。民主党派很多活动和工作开展基本上是业余时间,对本职工作压力较大的新成员来讲,这个时间成本相当大,本来用于调剂业余生活的宝贵时间,往往要用于党派活动,时间长了很难确保。这需要活动的设计者充分考虑到新成员的生活需求,合理将新成员偏好的健康的生活内容有机地融汇进组织活动。既丰富党派活动内容,又切合新成员的生活实际,让新成员在组织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组织活动的丰富多彩,为组织融入创造正相关。

社交需求。当今社会生活节律快,许多新成员忙于本职工作,生活上忙于照顾家庭,社交的时空非常有限,组织活动应尽可能考虑到新成员这方面的需求缺失,主动在组织活动中搭建平台,加强组织间的沟通联系,在跨支部、跨区域、跨党派、跨行业方面积极安排。这样既完成了组织任务,又兼顾了新成员的社交需要,并且在活动中进一步发现新成员的特点和优势,为更好地做好党派成员的社会安排提供支持,也为新成员的组织融入提供支撑。

4.把握新成员组织融入的有效载体

多样性的载体是组织融入的重要依托。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掘并完善新成员组织融入有关的载体。这些载体包括党派组织、成员单位、社会组织、培训班、专业平台、兴趣小组以及新媒体等。根据新成员与这些载体的关联性,开展相应工作,推动新成员有效融入组织。

支部载体重在建设。支部是党派新成员活动的最主要载体。要充分重视支部建设,支持新成员组织融入工作开展。支部班子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频率上充分考虑新成员的特点和特质,通过内容的新颖,形式的多样,吸引新成员积极参与,是组织融入的最直接抓手。

单位载体重在沟通。体制内新成员的单位以及独立支部的党组织,关注关心新成员在党派活动以及本职工作方面的成长,也是影响新成员组织融入的重要方面。党派组织要加强与成员单位及所在党组织的沟通,争取给予新成员在党派活动时间等方面适度支持,在本职工作中多给予参与机会,这是对新成员组织融入的鼓励和激励。

社会载体重在嫁接。新成员与社会组织良好的交流互动,是新成员组织融入的一种外延性表征和反映。充分嫁接社会组织,让新成员在其中发挥作用,展现党派成员的风采,是推进新成员组织融入的辅助手段。

培训载体重在评估。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党派内训等,除了在培训内容、形式上要有好的设置和安排,还要对培训效果有一定的测评,并且是双向测评,既测评师资,更要测评新成员,准确把握新成员在政治思想、履职能力等方面取得的培训效果,让培训载体在新成员的组织融入进程中发挥“入门”和 “守门”的双重作用。

功能载体重在创建。积极创建跨党派、跨行业的专业载体和兴趣平台,承载服务、展示、共享、学习等功能,孕育释放传播正能量,帮助新成员融入组织。服务平台:服务新人较好进入政治角色、党派角色,提升本职角色。展示平台:展示新人在党派组织内的作用,展示新成员的专业专长。共享平台:支持新成员信息共享,综合提高。成长平台:政治上有进步,工作上有成长,生活上有情趣。学习平台:学习政治理论政策,专业知识,了解世情、国情、市情、区情。

新媒体载体重在管理。微信群、公众号是新成员参与组织活动最便捷的新型载体。建立党派各级组织包括区委、支部、新成员、跨党派组织的相关微信群,以及党派区委的微信公众帐号等,以适应新成员信息交流的需要,同时为有效传播统战政策、文件精神以及党派组织活动信息提供最便捷的通道。为了确保新成员组织融入不偏不倚,要积极探索这些现代网络信息载体的有效管理。

高端载体重在突破。创造条件,积极向新成员开放统战系统高规格的载体。目前,上海市普陀区委统战部、组织部、区委党校、区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数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有不少新成员参加;区委统战部双月座谈会连续3年向包括新成员在内的骨干成员开放等。在坚持现有做法基础上,建议今后政协大会期间可以适度扩展列席对象,邀请在建言献策方面有特长的新成员参加,至少在大会发言环节,可以有序组织部分新成员去聆听和观摩各党派和各界别同台竞技的风采,帮助新成员更加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同时,激发新成员不辱使命,主动担负参政议政工作的热忱。

5.把握新成员组织融入的科学机制

健全的机制是组织融入的重要保证。遵循组织成员加入组织,接受培育,参加活动,发挥作用,作出贡献,成长进步的路径。可以尝试制订0-3年新成员培训教育方案,重点设置新成员作用发挥相关内容,特别要吻合党派成员成长一般规律,完善新成员成长发展机制。

发展与培育结合。组织培育是组织融入的必须手段。组织发展考虑数量的同时,就质量的理解和把握要进一步深化,对新成员质量的一般理解往往是指成员的个人条件,容易忽视新成员作为党派成员应具备的属性。相关属性的不具备,即便最优秀的个体,也难以在党派组织内发挥作用,甚至成为党派组织中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给组织管理带来严重负担甚至包袱的对象和群体。新成员自身要发挥主动融入组织的能动性,各级组织及成员要针对新成员的年龄特点、行业特点、单位特点,积极对接新成员的融入诉求,帮助新成员又快又好地融入组织,避免组织发展和组织培育人为地或者不经意地割离。

活动与作用结合。作用的发挥是组织融入的有效标志。把握活动内容,如参政议政、社会服务、自身展示,重视新成员的能力建设。对新成员参与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要主动反馈,及时鼓励。组织活动的安排上要有精心设计,每次活动都要设置一定的主题,避免僵化地读文件、听报告,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主题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寓教于乐,以新成员更容易接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将参政党的任务穿插其中。通过将组织活动与党派的主要工作紧密关联,让新成员在宽松的活动中,积极为党派组织的主要职能实现发挥作用,在作用的发挥中深度融入组织。

贡献与成长结合。成长的实现是组织融入的最佳动力。要设法规避新成员与党派组织间存在的“加入前向往,加入时热忱,加入后降温甚至失望”的惯常现象,切实将新成员的贡献与其成长有机结合,形成激励长效机制。对新成员的作用发挥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成员党派活动和作用发挥的个人电子档案,方便简洁地存留新成员在党派组织活动、本职工作和社会参与方面的点滴贡献和成果,作为培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培养中青年后备干部,培养各级组织的班子成员和骨干力量的重要参考。持续地激励新成员牢固地树立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成长观,为新成员的组织融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新成员的组织融入,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的活力、能力、影响力建设,对民主党派各级组织能否有效传承参政党文化,顺利实现政治交接,切实完成新时期赋予参政党的使命和任务关系重大。成功实现组织融入的新成员才可能成为党派组织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担当、后备干部的源头活水、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要基石、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力量中坚。关注并深化新成员组织融入这一命题的具体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责任编辑:刘 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3.039

D665

A

1672-0911(2015)03-0039-08

2015-01-12

熊列林 (1973-),男,民建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党派民主党派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党派我来的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三大特别政党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