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2015-12-25袁莉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消费率消费结构边际

袁莉琳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一、引言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缺一不可,单纯依托出口与投资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国际新形势下弊端尽显。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与出口导向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导向方式转变显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大体呈下降趋势。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62.1%,高出投资率23.9个百分点;2013年,居民消费率下降至49.8%,仅高出投资率2个百分点,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还低于投资4.4个百分点。可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因此,福建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由生产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逐步向内源驱动为主转变,把推动消费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居民消费潜力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原则之一。福建省是农业大省,据《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统计显示:2012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4.1%,农村居民占全部人口的约为2/3,基于此,本文选择以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的消费差异。

二、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纯收入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取得较快发展,GDP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21 759.64亿元,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后,增长了近54倍。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确保了农村居民收入呈现上升的趋势,由图1可明显看出,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在纯收入的影响下也不断增长。1978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112.73元,2013年,增长至8 151.21元,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年均增长率为7.17%。同时,从图中可知,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因此,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模型[1]。

图1 1978-2013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趋势

2.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情况

消费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情况的重要指标,低消费率易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由图2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逐年下降,1978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为38.83%,2012年下降至7.68%,不足城镇居民消费率的1/3,与最终消费率更是相去甚远。可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造成福建省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扩大内需重点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此来拉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图2 1978-2012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率及最终消费率变化

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3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 184.15元,人均消费支出为8 151.21元,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高达77.73%,说明目前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处于初级水平,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由表2可看出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2]。首先,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用于基本消费支出的费用不断减少,且表现为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不断减少,用于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的比重不断提升,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其次,交通和通讯、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在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间并未表现出较大的差别,这可能与交通与通讯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商品属于准公共产品有关,商品本身的属性决定其存在着较大的外部性,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均可获得,因此,未出现明显差异。第三,在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上则表现为收入越多,用于该项支出的比重越高,说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居民的健康情况基本上取决于其收入情况。第四,在居住上,随着收入层次的提升,居民用于居住支出的比重是不断减少的,可见,收入水平越高,居民越容易拥有稳定的住所,无需每年花费大量费用用于解决住所问题。

表2 2013年福建省农村各收入层次居民消费结构

三、相关模型及数据说明

1.凯恩斯消费函数说明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当前支出水平取决于当前的绝对水平,且消费的增加和减少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支配,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可以建立如下消费函数模型:

其中C表示消费额,Y表示收入,α、β为待估参数。从经济意义上讲,α为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

2.Panel Data模型说明

Panel Data 模型是 Matyas 和 Sevester(1992)[3]提出的,该模型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且在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来构成样本数据,能够较为全面地描述个体行为差异,有效地减少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和缺损变量带来的损失,是近20年来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发展之一[4]。

面板数据的一般模式为:

其中,N表示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Yit为被解释变量,xit为K*1维解释变量向量,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为对应于xit的K*1维系数向量,K为解释变量个数。

建立Panel Data模型时首先要正确设定模型,否则将会产生较大的估计误差,实际应用中,经常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在假设H2下检验统计量F2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

若计算所得的统计量F2值不小于给定的置信度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2继续检验H1。反之,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

同理,在假设H1下检验统计量F1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

若计算所得的统计量F1不小于给定的置信度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1,用变系数模型拟合样本,反之,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

3.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文中以福建省5个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消费支出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障、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八项消费为截面数据,以2000-2013年为时间跨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其中人均纯收入为xit,是解释变量;Yit包括消费支出及其余八项消费支出,是被解释变量。模型中使用的数据均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00-2014年)整理所得,并以1999年为基期,均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四、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根据整理的数据,利用Eviews建立模型四、模型三、模型二计算出消费支出及其各项目的方差,分别用 S1、S2、S3,然后根据方差值计算 F1、F2的值,与临界值F1=2.52,F2=2.10相比较,以此来确定模型的形式,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5]。

表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Panel Data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在表3的基础上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障进行Husman检验,结果显示该三个模型均在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经检验的最终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除居住与其他支出模型解释度较低外,其余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90%以上。

表4 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消费结构Panel Data模型估计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差异不仅表现在自发性消费支出α上,边际消费倾向β也存在明显不同。在凯恩斯模型中,我们假定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但从表4中可以发现低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即其消费支出的增加是大于收入的增加的,说明生活成本的提高已给低收入居民造成巨大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刻不容缓。从八项消费支出来看,福建省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居民用于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方面支出的差异最大,不仅在自发性消费支出方面有明显差距,在边际消费倾向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三项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的趋势。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障上,不同收入层次居民间的差异仅表现在自发性消费支出上,边际消费倾向大体相同,而居住和其他支出上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一致。

五、基本结论及建议

通过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可发现,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收入层次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收入层次越低,居民用在基本生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产品及服务)中的自发性消费支出就越高,说明对于较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来说,满足温饱需求仍是首要问题,尤其是低收入组的居民,其当期收入一半以上都是用于食品支出。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一方面要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加强监督,确保低保政策的贯彻落实,使低收入居民能够真正享有国民财富增长带来的益处。

第二,收入层次越高,居民用于医疗保障的自发性消费支出越高,说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越加重视健康问题,但总体而言,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说明其自主就医的意识仍需加强。当前,农村基本医疗体系仍需完善,农村居民就医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提高居民关注自身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加速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如:加大农村医保的覆盖面,使其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个农民;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拓宽农村居民就医途径等。

第三,收入水平越低,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自发性消费支出就越高,说明农民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识不断加强,但由于农村现存的教育体制仍有待改善,农民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基本上由个人家庭承担,教育支出成为农民生活主要负担。因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基本义务教育服务,加大对低收入居民家庭子女教育的学费减免、生活费补助等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

第四,食品、衣着、交通与通讯等变系数模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断下降的,可见,收入增加使得农村居民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而不是基本消费,有益于扭转当前“弱劳动、强资本”分配下农村居民的不利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拓宽农村闲置资本的投资渠道,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1]卢方元,鲁 敏.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1):122-127.

[2]赵金蕊.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实证研究:1995-2010[J].广西大学学报,2013,35(4):22-27.

[3] Matyas L,P Sevestre.The Econometrics of Panel Data:Handbook of Theroy and Ap plication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4]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其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19-369.

猜你喜欢

消费率消费结构边际
随身新配饰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基于方差分析的回归元边际贡献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