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初探

2015-12-25邓佳丽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邓佳丽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34000)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人立世成人之本,也是维系社会正常交往之链。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不仅是祖国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大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且还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然而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感恩教育在部分高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少数大学生因感恩缺失而表现出来种种问题,这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对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言有感恩之词、心存感恩之心、行有报恩之举,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如下探讨。

1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笔者征询了数位专家的意见后,制定了调查问卷,然后随机抽取了自己所在城市六所普通高校的10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共120名,围绕感恩常识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由统计结果发现,有28人(占总数的23.3%)的感恩常识明显欠缺。同时采用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和以上28位大学生的父母、邻居、寝友、老师取得了联系,并围绕大学生“日常感恩表现”进行了效度检验,验证的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然后运用访谈法,拜访了人文社科院的10位专家,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维度上,围绕“感恩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概括,分析如下(见表1)。

1.1 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排在首位。专家认为“社会是一所没有院墙的综合性大学,对人的影响全面而且最为深刻。”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别领域的法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此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有个别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在所难免。例如,有个别人借着父辈们的“光环”获得暂时的成功,这些不劳而获之人和那些靠恶意炒作成名的“网络名人”的相关信息,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通过网络流转,弥散于社会。此类负面影响着社会的公共舆论导向,个别“免疫力”差的大学生深受其害,不但不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个别人心中还怨恨自己的父母不是官场上掌权的权贵,也不是家户喻晓的、有丰富社会资源的社会名人。

表1 大学生感恩缺失原因的访谈统计表(N=10 多选)

1.2 家庭原因

访谈中,有8位专家认为,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来自家庭原因。专家进一步指出,大学生多数出自独生子女家庭,是家人心中的宝贝,虽然大部分家庭能严格要求自己子女的品行与举止,但个别大学生却在“众星捧月”的溺爱环境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般生活。长此以往,就导致了他们“蛮横娇惯”和“唯我独尊”品行的形成,不知道感恩父母,也不懂得要感恩他人与社会,认为父母和亲朋对自己的关爱都是应该的,甚至认为身边的一切都应该为他一个人服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他们出身的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育人方式”息息相关。

1.3 学校原因

研究显示,学校原因排在第三位。专家指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实施和推广多年了,但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具体表现为在中学阶段,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要求。大学阶段,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日炽,部分高校为使本校毕业的大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已将学生教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到就业的方向,沉酣于对大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注重本专业的企业实训工作。这不仅使感恩教育被忽略,甚至常规的德育教育工作都出现了弱化现象。

1.4 个人原因

专家认为个人原因也非常关键。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一方面由于所出身的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在感恩意识方面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则是大学生个人的素质问题,大学生应该做力所能及之事来回报他人对自己的恩泽,但是个别人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甚至迷失了自己。从《丛飞事件的反思》中可见冰山一角,在丛飞罹患癌症住院期间,其无偿资助的学生竟然无一人前去探望,社会媒体评论认为小学生不去看望尚可原谅,但大学生的冷漠做法实为欠妥。丛飞需要的不是鲜花和钱物,探望者一个感恩的眼神、一句感恩的问候,就会让他被后世的义举行为显得情有所归、物有所值[1]。

2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2.1 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需要社会各阶层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之中,人人都有知恩之情、感恩之心后,才会有报恩之举,在这样的大环境熏陶濡染下,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发挥更好的效果。为了让大学生不受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个别负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在知恩、感恩方面要建章规制,惩恶扬善,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运行与发展;其次,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大力弘扬知恩、感恩的中华传统美德、树立“乐于助人、知恩回报”的社会道德典范。以此,引领社会各阶层自觉遵守社会公允良俗,形成主流的舆论共识,发挥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功能,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2]

2.2 家庭要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能只依靠思想政治课堂的单项灌输,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也就是说必须注重践行。相关研究也证明,只有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笔者认为,家庭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指导孩子参加校内组织的歌颂党、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落实感恩党和回报社会之举。值得强调的是,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不能浮在表面、悬在空中。例如,在“尊师”方面,大学生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感谢师恩不能只是表现在教师节那天,“外化于行”之前要先“内化于心”。从日常课堂上的表现中,要反思自己是否尊重了老师的劳动?同样,对亲人的感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假期为父母干些力所能及之事等方面,而是要真正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理解父母对自己“反复啰嗦”中的良苦用心。最重要的是,感恩党、感恩社会,不仅是大学生在读期间该做之事,而且毕业后还要坚持下去,时刻铭记在心,将其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家庭要开展好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感恩之情,使他们逐渐成长为知恩必报之人。

2.3 学校要发挥出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3]。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好这个平台,首先从理论教学上发挥出德育渗透的优势。从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价值取向、方法与途径等视阈将知恩、感恩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普遍认同的知恩共识。[3]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可将传统的教师一人讲述的教学模式打造成研讨课、辩论课等能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模式。同时,在信息时代,要利用好网络,结合古今中外的知恩、感恩事例,将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用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老师在解说的同时,要及时加强沟通和交流,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要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身教更胜于言传。例如,教师在公交车上的一次让位、向灾区的一次捐款等,都是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之举,学生看在眼里,就会牢记在心中,然后效仿,避免了知与行的脱节。

2.4 发挥校园文化在感恩教育中的影响作用

荀况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意是在强调周边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就读期间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为此,应群体合力,发挥出校园文化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打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群体在这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陶冶身心。其次,可将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例如,学校应定期开展“感恩之星”评选活动、感恩专题演讲比赛、感恩行动摄影展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文化娱乐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再次,实施感恩教育,就要有感恩积淀的沃壤,必须让大学生徜徉在一种感恩文化的浓浓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浸润与濡养。第四,要加大感恩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横幅彩标、文化长廊、校园之声等校园宣传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上或校园里与感恩、报恩相关的人和事,弘扬出一种感恩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高校大环境中,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感恩文化气息。

2.5 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感恩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为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注重自我感恩教育工作也至关重要。因为社会、家庭、校方的指导与说服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只是被动的接受,为进一步发挥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感恩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举措,激励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中自觉寻找与体悟要学会知恩、感恩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做人道理。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和体会,可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知恩、感恩对自己与亲朋之间感情的维系有多重要,对促进周遭社会的和谐有多重要。同时,通过“躬行、慎独”等思想情愫的渗透,能引领大学生群体自觉、主动地参与知恩、感恩的思想实践活动,并用自己的知恩、施恩等行为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形成一种社会正能量。[4]

[1] 范志英.感恩教育的实践探[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陈萌.“90 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3-106.

[3] 徐广屏.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1):51-54.

[4] 马庆波.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