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力木沙比提 翻译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2015-12-25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5年21期
关键词:沙比新词术语

王海珍

秋意渐浓,去往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路上,红砖楼墙体上层层叠叠的爬山虎开始由绿变红,幽静的路上显出几分活泼。

敲门走进位于翻译局二楼阿力木沙比提的办公室,他正在和同事说着事儿,看得出,他挺忙。阿力木沙比提现任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局长、总译审。一边是行政工作,一边是业务工作,两者兼顾,忙碌可想而知。

从1982年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之后一直留在北京工作的阿力木沙比提,至今来京三十多年了,口音中还是能够听出一点新疆味道,“乡音难改啊!”他爽朗地笑,“这新疆口音是改变不了了。”

阿力木沙比提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在库尔勒度过的,他的父母亲都在金融系统工作,他从小在机关大院里长大,“小时候,就跟一帮汉族小朋友一起玩儿,也根本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大家玩得都很开心,”阿力木沙比提陷入了回忆,“一起玩得渴了,不管走到谁家,舀起水缸里的水就喝,饿了,拿起馕就吃,不管是什么民族,在一起都很融洽,大家也不会因为民族不同而疏远。”在机关大院里长大的阿力木沙比提,就这样,交到了很多汉族发小儿,他的汉语就在那时候打下了牢固基础。

阿力木沙比提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弟弟。从小,他的学习就没有让家里人操过心,一直担任班里的班长、团支书等职务。儿时的理想并未有多么清晰,但他从小就有英雄情结,也向往外面广阔的世界,心里总有一个朦胧的声音说,“长大了,一定要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优秀翻译的成长之路

1975年,阿力木沙比提高中毕业,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尾巴,他也随着政策步入了“下乡”的队伍中,走入了距离库尔勒市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公社,在这里,与农民朋友一起干农活,一起吃饭一起玩闹,农活闲暇时,17岁的阿力木沙比提有时躺在草地上看天空飘荡的白云,思绪也跟着飞到远方。1978年3月份,巴州师范首次对外招收翻译班,阿力木沙比提因为有良好的汉语基础,维语又是母语,因此很顺利就考取了,毕业后,他进入市政府机关工作,做了一名翻译,从此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从新疆招收翻译专业的学生,考试很严格,封条贴封,专人专送,犹如高考,考题也很难,不过,这对于自小有维汉语言基础,又在师范院校学习过的阿力木沙比提来说,都不是问题,他又一次顺利考取。

“来到北京,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行色匆匆的人群,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来的地方。”阿力木沙比提回忆着初来北京的情景,儿时憧憬的“外面的世界”,如今就在眼前,置身其中,年轻的阿力木沙比提很兴奋。他拿出百倍的热情投注到翻译专业学习中。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他被调入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出版机构——民族出版社工作。那一届,来自新疆的几十名学员中,只有他和另外一个同学留在了北京。

“翻译人员的职业生涯,就是在不断学习、探索、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中度过。”阿力木沙比提说。他的业务能力也在日积月累的专业训练中不断增进。至今,他还记得在民族出版社工作时的第一篇翻译稿件。

“来到单位的第一次任务,是翻译王蒙先生发表在《红旗》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一万三千字左右,我翻译了一个星期,遇到稍有拿不准的词语就去查字典,做笔记,手写稿大概写了90多页。”时隔30年了,阿力木沙比提依旧记得细节,“翻译是一项特别严谨的工作,对每一篇译稿都要进行初审、复审、终审。我那篇90多页的翻译稿上,密密麻麻的有很多修改意见,对照修改意见,我又重新抄写了一遍。”此后,他长年主持《红旗》(后更名为《求是》)杂志的翻译及译文审定工作。

后来,在一次文化活动中,阿力木沙比提见到了王蒙,他和王老聊起这段翻译往事,两人哈哈大乐。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阿力木沙比提深有感触,“它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也不是语码的简单转换,它是文化符号,更需要情感。”

凭借着认真,努力,阿力木沙比提很快在出版社成长起来,短短几年,他就从初审编辑做到了主力编辑,开始参编或主编大型文献资料和重点书籍,并主持重大出版项目。

与同事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不论是在民族出版社,还是在民族画报社,以及后来到了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阿力木沙比提一直都未离开过翻译事业。随着在翻译业务上的精进,他的领导才能也被用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2014年,他被任命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局长一职。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业务。这两年的全国两会,都是他担当同声传译的重担。“同声传译的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还有就是,要传递出领导人讲话的感情色彩,如果领导人在台上讲的飞扬激昂,我们却语气平淡,那么这样的翻译也是有所缺失的,所以,同声传译对待译者的要求很高,”阿力木沙比提诚恳地说,“一个优秀的翻译人员要在每一次业务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

在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阿力木沙比提一个很大的体会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政治素养都特别高,这是一个随时可以去打硬仗的队伍,他举了一个例子——2011年七一前夕,阿力木沙比提从中央有关部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接到一项任务: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之前,将中央领导的讲话稿翻译成5种少数民族文字的版本。这是一项重大而紧急的政治任务。阿力木沙比提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会议结束后,他立刻返回单位,向局党委书记作了汇报。同时,根据任务量,迅速地计算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少人,大致估计了一下,向党委提出了自己所需的人手。

当天下午1点,翻译局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要求相关人员做好准备。下午3点,一支52人、涵盖5个少数民族文种的精干队伍整装待发。看着迅速集合起来的五十余人,每个人提着箱子排队上车的情景,阿力木沙比提内心感觉特别骄傲,内心忍不住为同事们竖起了大拇指,深深点赞。

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各语种团队成员顺利完成了翻译任务。当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拉开帷幕,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开始向全国人民讲话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民族地区各大主要媒体用5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的译稿如期同步播出了。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60年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紧急任务并不鲜见。“多年来,我们形成了‘讲政治,顾大局,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面貌,”阿力木沙比提说,“在日常的工作中,锤炼了一支能挑重担、能打硬仗的队伍。”

翻译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

阿力木沙比提的办公室内,放着很多翻译手稿以及规范的统一用语,在翻译大部头著作,需要多人集体工作时,新词术语统一标准尤为必要。

在集体翻译重要文献时,特定的词汇需要统一,一些新词术语,尤其是有广泛影响力的,都需要一个恰当统一的翻译。

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表述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梦”的翻译。“梦,如果直接用维语中的‘梦来翻译,明显是不妥当的,因为在维语中,‘梦这个词有白日梦的意思,是不可实现的,”阿力木沙比提解释说。“中国梦”这一词语被广泛使用,为它找到一个精准的翻译显得尤为迫切。意识到这一点,他立即和有关专家进行充分交流,并征求新疆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建议使用维吾尔语中相当于“期盼”的一个词,来指代“中国梦”里的“梦”。建议得到了业界人士共识,目前已经成为维吾尔语“中国梦”的规范版本,收录在《蒙藏维哈朝彝壮新词术语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之中。

《汇编》是阿力木沙比提主持的重大项目“少数民族语文新词术语规范化建设”的成果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大量新词术语不断涌现,新词术语不统一、不规范、一词多译或乱译等现象比较严重。“语言规范程度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阿力木沙比提说,不规范、不统一的新词术语得到规范和统一,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都有积极的作用,也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准确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推动他们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促进跨省区民族间的交流和民族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为此,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于2010年启动了“少数民族语文新词术语规范化建设”项目的新词术语审定工作,由阿力木沙比提主持负责,每年组织全国各地的专家开展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个语种的新词术语规范化工作。

从2008年开始,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先是用两年的时间到相关省区调研,与当地民语委或相关工作部门一起,广泛调查了解新词术语的翻译、使用情况,收集因一词多译而不统一、不规范、有异议的词条和旧词新译的词条,并将这些词条进行分类整理,供专家审定。接下来每年召开7个语种的专家审定工作会。阿力木沙比提同时也作为翻译专家,参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两个专家小组的审定工作,和其他专家一起,集中对200至300条新词术语进行审定、规范。

“每一个词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多次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阿力木沙比提说,最后还要组织有关专家对少数民族新词术语成果进行鉴定。经鉴定后的新词术语,则被分类编辑成《新词术语手册》出版推广。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语文新词术语规范化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对 1万多条新词术语的审定规范,并以《汇编》的形式,送交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并推广使用。阿力木沙比提还同时主持了《马恩选读<精华版>十卷校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及使用指南》等重大项目。对每一个项目,他都用心去做,对项目实施计划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分阶段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还亲自参与承担项目的部分具体内容。“国家重视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为这项事业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我们必须本着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的态度,将各个项目做好做踏实。”阿力木沙比提说“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要在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措施,使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除了做好翻译局的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阿力木沙比提在沟通维汉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最近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里,他担任民族文化顾问。“最初看片子的时候,我建议起名《艾德莱斯传奇》,毕竟,这部片子讲述的是发生在西北一个纺织厂的故事。”阿力木沙比提说。不过,最后播出时还是按照《丝绸之路传奇》定的,或许是从观众熟知的角度考量的吧。阿力木沙比提手里拿着这部电视剧的光碟,“整部电视剧我认真地看了,”对此,他有学者的严谨。

做了30多年的翻译,阿力木沙比提从未感觉到倦怠。国际译联主席贝蒂·科恩曾说:“翻译就像水和电一样,它的存在人们是不注意的,但是它消失了,没有了它,世界就无法生存。”这句话阿力木沙比提很认同——这份工作如此重要,如此神圣,他会继续认真努力地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沙比新词术语
声音·数字·新词 等
学诗偶感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