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优秀典籍点亮青少年的精神之光

2015-12-24朱永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典籍书香全民

人类的新知识从未像今天这样不断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是,在当下社会功利化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学校在应试压力的“裹挟”下呈现出将阅读内容窄化为教材和教辅的趋势,丰富的阅读教学生成渐渐从学校中消退,教育的方向与现实的需求背道而驰。这种片面重视分数、忽视阅读的做法,带来了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以必要的阅读来奠定生命的根基,使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也使得青少年的生命缺少青春的光彩和成长的幸福。

两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似乎已经成为学校的代名词,学校已然成为图书馆之外一个汇聚书籍的主要殿堂。无数有识之士都对学校教育和青少年阅读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由此,学校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了……书籍的朝代开始了,学校为它准备条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

在学校中,书籍是最不可缺少的材料和财富。阅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最为基础的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教学手段。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青少年在十多年的学习历程中不能养成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而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诚然,学校教育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我们的青少年,其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之于婴儿。但是,教科书再浓缩,也不可能容纳全部真正意义上原生态的思想,更不可能囊括人类已知的全部知识。如果一个孩子只靠喂养母乳长大,那么他肯定是营养不全、发育不良的。同样,离开了对人类优秀典籍的阅读、只读教科书的青少年,哪怕考分再高,也不可能走得很远。学生对教科书的学习,不能代替阅读,阅读才是求学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

阅读,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的阅读,对人的志向、人生观、品格情操和生命状态的重要影响,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最美好的情感深藏在那些优秀的典籍之中。尤其是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经典,更是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精妙设计的故事情节,展示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把真善美的价值送达青少年的心中。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内并没有专门负责阅读的脑区,基因尚未将阅读融入编码结构中,人类的大脑所建立的基因图谱还是来自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远祖们,人类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形成专门的阅读神经回路。阅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正因为没有特定的基因组直接负责阅读功能,人类的大脑只好在负责视觉和语言的原有结构间建立连接(阅读的神经回路),去学习阅读这项新的技能。一些科学家沮丧地说,正因如此,儿童天生就会辨认声音,而文字是额外的需求,他们需要努力学习才能读懂。每一个儿童都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有效的阅读训练。为了获得这项非天赋的技能,儿童与青少年需要一个全面的阅读环境,这也正是学校教育应该全力提供的保障。学校应该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与书籍亲密接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在这些承载着人类最美好情感和最美妙知识的书籍之海里,幸福地遨游,茁壮地成长。

所以,教会儿童和青少年阅读,让他们拥有阅读的能力,他们便会通过与书本的对话,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会通过所阅读到的正能量的内容,不断修正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高尚品格。如此一来,千千万万个个体的阅读,就必然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进而弥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这些年来,我和“新教育”实验的同人一直致力于青少年阅读的研究与推广,致力于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我们先后研制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等一系列供青少年阅读的推荐书目,并有效地吸引教师、父母等不同群体学会引领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我们希望把人类优秀的典籍呈现给儿童与青少年,我们希望学校成为汇聚优秀典籍的中心。青春期,正是对美好事物产生爱恋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深入阅读一部作品时,体验之深刻、情感之浓烈,是成年人难以想象的。孩子们如果把这种情感倾注到这些优秀的典籍上,就一定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教育应该恪守的宗教教义般的信条。只有让阅读真正成为教育最神圣的使命,成为学校最日常的行为,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丰盈心灵、强健精神的育人之地,青少年的生命也才会在阅读优秀典籍的过程中,绽放出夺目的精神之光。

【相关链接】

关于阅读的对话

据我们所知,您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会提交一份“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为什么如此坚持?

朱永新:我从2003年开始,呼吁将每年的9月28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因为从文化价值上看,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作为民族文化的标杆性人物,以孔子诞辰切入,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人们进一步发展与创造中华文明的决心。从阅读现状上看,我们距离世界上许多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直接影响到民族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量。

我之所以不断地呼吁,不是简单地“锲而不舍”,更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基于长期以来对阅读与教育问题的思考。我一直认为,相对于环境、资源等国家战略而言,阅读显得有点“软”,但它却是影响更为深远、持久的大问题。人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素质是第一品质,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提升国民素质,是中国当下和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只要一天不批准,我就会不停地呼吁。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约有400多个地方设立了阅读节、阅读月,在您看来,阅读节对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哪些切实的推动作用?

朱永新: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阅读节、阅读月的城市和区域已经越来越多。如江苏和湖北已经通过了推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法律,用政府的力量强势推动阅读。苏州市的阅读节已经进行了10年。湖北省以“书香荆楚,文化湖北”为号召,成立了全民阅读媒体联盟,为建立书香社会推波助澜。中小学的阅读狂欢节、书香企业、阅读青年号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广东省的“南国书香节”也深耕细作了多年,深圳与东莞作为推广阅读力度比较大的城市,每年都会举行数百项有创意、有特点的活动,群众参与比较广泛。

有人说,读书要避免一阵风似的运动。如何避免“阅读节来了,全民忙读书;阅读节走了,全民难读书”的尴尬景象,打造永不落幕的读书节,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朱永新:阅读当然不能仅仅依靠阅读节、阅读月。阅读节、阅读月是一种仪式和庆典,具有唤醒、激发、鼓励的作用,具有交流、分享、庆典的功能。但阅读需要一个生态环境,需要让每个人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有书香才有故乡》一文,提出了推荐全民阅读的系统工程。比如从出版上,应该以各项措施激励优秀图书出版;从销售上,应该以得力的政策确保图书顺畅流通;从服务上,应该在社区、学校、城市、乡村建设合格的图书馆,推动优质的公共图书馆及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从推广上,应该呼吁官方民间等不同机构和独立书评人发现、推荐好书,促使阅读专家研究、推广阅读方法,由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身体力行倡导读书、乐于荐书,各行各业均以读书为荣。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建设书香中国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典籍书香全民
墨韵书香
3月历史大事记
墨韵书香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书香海报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
把医疗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