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
2015-12-24江旺明
江旺明
土灶就像村前那棵老枫树一样,说不清它是哪朝哪代、哪年哪月生起的,算不出它多大的年龄。只知道,村里的世世代代用的是土灶。
砌成一个土灶很简单。秋季赶上好天气,将土砖做好,叠码储备起来。砌土灶,用不着请瓦工师傅,一般农人都会砌。搬来一块块土砖,拌一堆泥巴,花上半天工夫,就可以砌成一个土灶。
土灶一般有半人多高,上面安上一口铁罐和两口铁锅。揭去锅罐,灶面上就像有三口团团圆圆的池塘。土灶上没有烟囱,只有灶屋上揭瓦做成猫耳般的几个烟孔。烧起火来,灶烟弥漫,灶屋蒙了一层灰色纱缦。烧火人与炒菜人相互看不清脸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灶屋内被烟雾薰得如同黑窑。烟雾在灶屋弥漫一阵子,接着,慢慢从屋上烟囱冒出,一团一团地袅袅升起。
土灶全身是土,不能水洗。灶面上,米汤糊成的壳子,像一块块锅巴。钵碗搁在上面曾留下的痕迹,似铁环,如弯刀,随处可见。灶面边,凸凹不一,像老汉残缺的门牙。灶身也裂开一道道缝,如同干裂的田缝一般。
土灶门大,与狗舍进出的门差不多。灶不省柴,一年喂饱一个灶的草料,差不多要喂饱三头牛。柴米油盐,柴居其首。为此,村里人为忙柴火要费好多的气力。暮春时,山上绿柴不能砍,夏油夏粮还未收,灶下无柴,生米不能做成熟饭。于是,就想方设法弄柴。最常见的,是到山上拾干牛粪。烧牛粪煮饭,其实也不坏。一块牛粪如同一块干煤,生的是绿火,并无异味。
土灶全身是土,吸暖集热。冬天里,土灶如火炉、火炕,倚着土灶,浑身就会暖烘烘的。家人为了御寒取暖,往往就坐在灶屋吃饭。灶台是饭桌,烧火凳是饭椅。
灶砖土确实是最好的肥料。拆除的灶砖,打碎堆起来,像一垛小山似的土肥。抓起一看,黑黢黢的,嗅一嗅,有五谷的香气,有饮烟的芳香味。此肥下到田里,肥力旺,提苗快,肥效久,管长远,不生虫,不长草,还能抗病害,就是上好的化肥也难以与其相比。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村里人将火灶进行了改革,拆除土灶,建瓷砖灶。
瓷砖灶身价比土砖灶要贵好几倍。瓷砖灶全身不沾土,用的材料是石灰、水泥、红砖、瓷砖。砌瓷砖灶,要专请瓦工师傅砌,一般人是难砌好的。砌成一个瓷砖灶,有时一个师傅一天还完不成。一个瓷砖灶,要用好多年,因此需精工细作,尽力做到完美无缺。
瓷砖灶安有烟囱,灶火轰轰作响,灶烟转灶头烟囱一道弯,直冲而起,脱烟囱而出,袅袅升起,如同一条条蓝带在灶屋飘起。家家户户烟囱冒烟,村庄上像有数万条蓝带在起舞。接着,饮烟渐渐连成一片,与山岚、云雾融为一体。
瓷砖比土砖灶省柴。灶门不大,灶里下面安有炉齿,点燃一把柴,火在灶轰轰燃烧,火灰通过炉齿纷纷滤下,如同下霰落雪一般。灶内不积留火灰,空间大,即使是烧软柴,也是火旺烟小。一捆柴,烧土灶只能烧熟一顿饭,但烧瓷砖灶差不多要烧熟两顿饭。
瓷砖用了一些年,村里有的人家开始像城里人一样,使用煤球灶和煤气灶。用煤球炉和煤气灶,不烧柴,省事节时。但它们始终代替不了瓷砖灶。家里的禾秆柴草不烧不行,堆起来占了地方,不烧田地还少了草木灰肥。煤球炉和煤气灶多是用于节日期间。节日里,家里有客,主人盛情,招待客人要做多样菜。于是,就将三灶分工,煤球炉炖汤,煤气灶烧菜,瓷砖灶煮饭,三灶各司其职。
近年来,村里兴起沼气灶。先建沼气窖。将猪牛等粪便倒入窖里发酵之后,生出沼气,用其煮饭和照明。既节能又省钱,又能改善村里卫生环境。通过发酵后猪牛等粪便,是上好的肥料。对此,村里人很喜欢。村里一位土秀才吟诗曰:“千年奇闻数今天,低炭环保节能源。家家用上沼气灶,乡村何处看炊烟。”
土砖灶、瓷砖灶、煤气灶、沼气灶,一灶比一灶好。灶在变化,但“灶”字永远不能变化,它是“火”与“土”组成,告诉我们燃火做饭,永远不能忘记养育我们的土地,不能忘记土砖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