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语义表征初探

2015-12-24孙琪谢威士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2期

孙琪?谢威士

摘 要 为探究安庆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语义表征形式,文章采用Eprime编制两个实验程序,即文字-图片和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对30名大学生进行任务测试,比较安庆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的任务反应时的差异。结果表明,语言的种类、转换类别、文字类别三者的主效应显著,且存在交互作用。可见,语言的种类、转换类别、文字类别这三种因素均会对双言者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普通话-安庆话双言者的言语系统的形式层和概念层的联结方式存在差异。

关键词 双言;安庆话;语义判断任务;语义表征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表征是指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在方式。语言表征包括词汇表征(lexical representation)和语义表征(concept representation)。词汇表征是指语言的词形和语音, 语义表征是指语言的概念特征(郭桃梅, 彭聃龄, 2002)。双语是指两种语言有不同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双语者的语言表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就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形式层和概念层的联结形式是共同表征还是独立表征,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李荣宝,彭聃龄,2001;郭桃梅,彭聃龄,2002)。目前,多数研究者认同“语义共享”的假设,即两种语言的词汇独立表征, 语义共同表征(麦穗妍,陈俊,2014)。支持“语义共享”假设的理论模型有两种:单词联想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单词联想模型假设两种语言(L1 和L2)中第二语言(L2)的词汇层表征必须借助于第一语言(L1)词汇表征后才能通达语义表征,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的表征联系发生在语义层。概念中介模型认为两种语言(L1 和 L2)的词汇表征只通过语义表征相联系,在词汇层上无联系。1994年提出的非对称性模型对单词联想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进行了修正。该模型认为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之间都有联系,只是联系的强度不一样。双语者对第二语言(L2)的熟悉程度等因素会影响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之间的联结强度。对L2初学者而言,必须经由 L1 词汇表征的理解加工来获取语义表征,L1的词汇表征比 L2 的词汇表征强, L2→L1 的词汇表征的联系强度高于 L1→L2的词汇表征的联系强度。随着 L2 的熟练程度提高,两种语言之间的加工转换为概念中介模型(麦穗妍,陈俊,2014)。

研究者普遍认为,双语语义表征理论存在分歧是由于采取不同类别的实验方法导致的。因为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加工的要求不一样,部分实验是数据驱动加工,而部分实验则是概念驱动加工,实验中被试的认知加工方式不同则结果存在差异(陈媛媛,闻素霞,2012)。目前,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的方法有:词汇判断任务、词义翻译任务、词汇联想任务、stroop 类任务、词干补全任务等(胡敏燕,2009)。若研究者采用词汇判断的任务,被试在判断真假词时可能会依赖词形或语音进行判断,使得实验结果倾向于独立表征理论;若用词汇联想任务,被试要对词汇的语义层进行认知加工,这使得实验结果可能更支持共享表征理论。除了实验方法以外,两种语言材料性质及被试对材料的熟悉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李荣宝,彭聆龄,2001;董燕萍,桂诗春,2002;胡敏燕,2009)。

近年来,国内学者把大脑词库语义表征的研究对象从双语者转移到双语双方言者的身上。双言与双语既相似又不同。一般说来,双言是指两种语言有不同的口头语言和基本一致的书面语言(王悦,陈俊,张积家,201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在汉语共同体的内部, 就有官话、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差异甚大。为了方便交流,演变出了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目前,持普通话-方言的双言者在当今的汉语讲话者当中具有相当大的比例。理清双言者的语言变异和语言的混合所产生的原因及其内部规律,对个体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积家和张凤玲(2010)采用普通话-英语双语者、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为被试, 比较他们对图片命名与图片分类的成绩。结果表明, 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对图片命名和图片分类的反应模式和普通话-英语双语者的反应模式一致,表明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和普通话-英语双语者具有类似的认知机制。陈栩茜和张积家(2012)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考察粤-普-英讲话者高频的粤语词、普通话词和英语词之间语义两两通达的可能性。整个研究表明,在粤-普-英讲话者的心理词典中,粤语词、普通话词和英语词共享同一语义表征。上述研究表明,双语者与双言者的大脑词库语义表征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参考双语语义表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双言者的语义表征。近年来,研究者更多地选取客、闽、粤等“南方方言”作为实验材料,这些研究结论能否推广到北方方言还是一个未知数。张积家和张凤玲(2010)认为, 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和双语者心理词库表征机制本质上是一致的,且其结论可以推广到与普通话相差很大的其他方言,但北方方言除外。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语言表征和提取上真的类似于同一种语言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程度是否影响两种双言者的语言表征系统和提取机制?这些问题显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选取“北方方言”支系下的典型江淮官话安庆话,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来为北方方言-普通话双言者的语义表征形式的研究提供参考。安庆话在口头语言方面为强势语言,书面语言因为使用较少而成为弱势语言。其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在词形、词义、造词理据和词的来源等方面与普通话词汇存在诸多差异,具有典型特征。实验参考词-图命名实验范式,将实验过程(由读字到判断语义相似的图片,再由图片选出语义相似的其他语言的句子)分成两个部分,设计使用文字-图片和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从词汇和语句两个层面上考察语言系统。将语言的形式表征与语义表征区分开来,能更准确地考察双语语义表征的本质,同时可能排除语义启动效应,实现对句法表征的监控。研究还将探究普通话和安庆话这两种语言在词名层和语义层的联结情况,探究语言的种类、实验任务、语境限制这三种因素对安庆话-普通话双言者语义表征机制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孙 琪 谢威士 安庆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语义表征初探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实验被试为从小在普通话普及的学校接受教育授课且家庭环境以安庆话为主的大学生30名。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平均年龄为19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的地区分布如下:太湖3人、岳西2人、望江3人、宿松5人、怀宁2人、枞阳5人、桐城3人、潜山3人、安庆市区3人。

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转换类别:图片、文字)× 2(呈现语言:普通话、安庆话)× 2(文字类别:词汇、句子)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转换类别是被试间因素,呈现语言和文字类别是被试内因素。

2.3 实验程序及材料

2.3.1 实验程序

实验在联想笔记本电脑上进行,处理器为英特尔双核处理器,显示器为14.1英寸宽屏显示器,分辨率为1280× 800,刷新率为60Hz。刺激呈现和结果记录均通过E-prime2.0软件完成。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文字-图片判断实验;文字-文字判断实验。

文字-图片判断实验即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有四幅图片,分别标以1、2、3、4的序号,屏幕中间的空隙中将呈现词汇或句子,要求被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对文字和相应的图片进行匹配,并且在键盘上按1、2、3、4键进行选择(每组图片中有正确图片一张,干扰图片三张。图片分别呈现在计算机屏幕的四个角的位置,词汇则呈现在屏幕正中间,保证被试平视可以看到文字。各组图片随机呈现)。该实验程序由80幅图片组成,共分为20组,4组为练习实验,其余16组为正式实验。16组正式实验中包括安庆话词汇-图片、普通话词汇-图片、安庆话句子-图片、普通话句子-图片任务各4组。各组任务随机呈现,各组图片的顺序为随机呈现。

文字-文字判断实验即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有四部分相同语言的文字,分别标以1、2、3、4的序号,屏幕中间的空隙中将呈现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或句子,要求被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对应的部分进行匹配,并且在键盘上按1、2、3、4键进行选择(每组有一个正确项,三个干扰项。四个文字分别呈现在计算机屏幕的四个角的位置,词汇则呈现在屏幕正中间,保证被试平视即可看到文字。各组随机呈现)。该部分也分为20组,4组为练习实验,其余16组为正式实验。16组正式实验包括安庆话词汇-普通话词汇、普通话词汇-安庆话词汇、安庆话句子-普通话句子、普通话句子-安庆话句子任务各4组。各组任务随机呈现。

2.3.2 实验材料

由于方言的口音相差较大,词汇脱离了语境之后,用语音方式呈现材料被试难以判断词汇的意思,且语音的音调、频率、性别差异等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控制,所以实验的文字材料全部以书面形式呈现。两个程序中的安庆话文字材料参考郝凝(1982)、潘洁(2008)和鲍红(2011)的相关研究,选出安庆话词语。以团体施测方式让大学生对这些安庆话词语按照常用程度和代表安庆话的程度两个标准排序,接着回收统计,选择被试使用频率较高且熟知的文字材料。实验中的文字无生字词,且抽象词占总数的1%。普通话、图片依照安庆话词汇的意思选取。文字材料的格式:字体为Courier New,字号为18号,字的颜色为黑色。 2.4 数据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分析删除所有错误反应时和超过M± 3SD的数据。除普通话句子-安庆话句子和安庆话句子-普通话句子两个实验程序结果,其他实验程序反应时中有小于350毫秒的按350毫秒修改,大于10000毫秒均按照10000毫秒的标准修改。

实验采取SPSS11.0统计工具对两种语言的文字-图片判断任务和文字-文字判断任务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除去所有错误反应时和超过M± 3SD的数据,有效数据比率为88%。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呈现语言的主效应显著,F(1,29)=6.74,p< 0.05,η 2=0.03;转换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29)=69.08,p< 0.05,η 2=0.26;语言复杂度(即文字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29)=116.96,p< 0.05,η 2=0.37。

交互作用分析,语种

瘙 毐 转换类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68,p< 0.05,η 2=0.28。在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中,被试加工安庆话的认知反应时(8568.26ms)要长于加工普通话的反应时(6915.02ms)。在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中,被试加工安庆话的认知反应时(5016.46ms)与加工普通话的认知反应时(4945.80ms)无明显差别。方差分析描述性结果见表1。表1 语种、转换类别、语言复杂度的方差分析(M± SD)

4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呈现语言、转换类别、语言复杂度三个因素均对被试的语义加工机制产生了影响,且在不同情境下,呈现语言、转换类别、语言复杂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

均值对比分析,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为7741.63ms,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的反应时4981.13ms。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要高于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的反应时。

根据1975年Pavio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人脑中存在两个认知系统: 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言语系统加工离散的语言信息,表象系统对具体客体或事件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张积家,张凤玲,2010)。在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中,被试先读字,再根据文字的意思选出相应的图片,这一过程涉及言语系统、表象系统的加工。言语系统以概念表征为中介,完成到表象系统的转换。而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只涉及言语表征的内部加工。进一步对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中语种这一因素的两个水平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安庆话词汇-图片/普通话词汇-图片、安庆话句子-图片/普通话句子-图片的任务反应时均无显著的差异(t=1.663,p=0.103,η 2=0.00;t=-1.190,p=0.24,η 2=0.00)。这一结果说明: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中被试的认知过程(词形表征—概念表征—表象表征)相似,而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被试的认知过程(词形表征—概念表征—词形表征)存在差异。且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的认知加工的差异可能存在概念表征后,由概念层通达到词汇层这一认知阶段。

由实验结果得出:语种

瘙 毐 转换类别的交互作用显著;被试完成以安庆话为启动词的任务总的平均反应时(6792.3ms)要比以普通话为启动词的任务的总平均反应时(4981.13ms)长;在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中,被试加工安庆话的认知反应时(8568.26ms)要长于加工普通话的反应时(6915.02ms);在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中,被试加工安庆话的认知反应时(5016.46ms)与加工普通话的认知反应时(4945.80ms)无明显差别。

研究发现安庆话和普通话在一些任务上存在差异, 而在另外一些任务上的反应时却相当。这可能是由于安庆话的概念表征通达词形表征要慢于普通话通达过程。被试对安庆话使用频率少于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普通话-安庆话双言者的语言使用模式可能导致安庆话语义和词形之间的弱联结, 进而致使语义表征激活词汇表征的速率较低。这一结论与 Gollan, Rosa, Montoya, Cera和Sandoval(2007)所提出的“弱联结理论”一致。

实验中给词汇语义设定一种语境,让被试读句,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选出与其意思相符的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句子,这是在语篇层面对双言者表征的初步探索。在语境制约的条件下考察语义的各种效应,其可靠程度就会更高。

实验结果表明:转换类别

瘙 毐 语言复杂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中,语言复杂度这一因素的两个水平的平均反应时无明显差别(词汇:4863.44ms;句子:5098.81ms)。在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中,以词汇形式材料呈现的任务反应时(4267.55ms)要明显少于以句子形式材料呈现的任务反应时(11215.71ms)。这一结果说明可能在言语表征时,形式层—概念层与概念层—形式层的认知加工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词形表征—概念表征的联结强度比概念表征—形式表征的联结强度强导致的。

语种、转换类别、语言复杂度三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可以推测双语语言内整合和语言间整合过程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同情境下,双言者的语义加工机制是不同的。单一考察语句条件下两种语义判断任务中安庆话和普通话的认知反应会发现:在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中,以安庆话为启动词的任务反应时(12522.52ms)长于以普通话为启动词的任务反应时(9908.95ms);而在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中,以普通话为启动词的任务反应时(5441.13ms)比安庆话(4756.51ms)的长。这可能是在文字-图片语义判断任务中,被试仅根据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即可选出正确选项,这对实验结果造成了额外的影响。另外,词汇的启动效应、词汇单元的词频、形态构成和长度、语义相关度等特点会影响实验结果。未来可利用眼动技术对双言者句法加工过程做细分化的研究。

安庆话是典型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不强势对称的北方方言。由于语音的混淆程度较大,故改用书面文字为材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例如,文字双言者用安庆话交流是主要依靠听觉通道进入,而本实验改用视觉言语材料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书面材料中的字形、句子长短会也对被试的情绪造成额外的影响。未来可改用语音呈现材料的方式,利用事件相关脑功能成像研究技术(ER-fMRI),从语句的角度比较北方方言双言者语义表征的神经机制。

5 结论

(1)选择语言的种类、转换类别、文字类别这三种因素均会对双言者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且在不同情境下,双言者的安庆话和普通话的语义加工机制是不同的。

(2)普通话-安庆话双言者的言语系统的形式层和概念层的联结方式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鲍红. (2011), 安徽安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之比较.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0(3), 6-11.

陈媛媛,闻素霞. (2012). 双语语义表征模型概述. 考试周刊(文学语言学研究), 54, 35-36.

陈栩茜, 张积家. (2012). 粤-普-英讲话者的语义表征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63-68.

董燕萍, 桂诗春. (2002).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 外国语, 4, 23-29.

郭桃梅, 彭聃龄. (2002).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 心理学报, 35(1), 23-28.

郝凝. (1982). 安庆方言词汇. 方言, 4, 297-313.

胡敏燕. (2009). 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型结构研究评述.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2(3), 33-40.

李荣宝, 彭聃龄. (2001). 双语表征研究的理论与实验方法. 当代语言学, 3(4), 289-317.

麦穗妍, 陈俊. (2014). 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语义通达: 来自听觉词加工的证据. 心理学报, 46(2), 227-237.

潘洁. (2008). 安徽安庆市市区方言词汇简论. 现代语文(语言应用研究), (10), 107-110.

王悦, 陈俊, 张积家. (2012). 方言与普通话并用: 双言心理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8), 1243-1250.

徐艳平. (2004). 双方言的书面语/口语题目词汇表征模型初探. 硕士学位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

杨亦鸣, 曹明, 沈兴安. (2001). 国外大脑词库研究概观. 当代语言学, 2(3), 90-108.

张惠娟, 李恋敬, 周晓林. (2003). 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5), 742-748.

张积家, 张凤玲. (2010). 双语和双言对图片命名和分类的不对称影响. 心理学报, 42, 452-466.

张萍. (2013). 探索二语心理词库——一项基于FJT词汇联想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5(5), 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