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兰悲情城市 隐忍坚持

2015-12-24余健

海峡旅游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华沙老城纪念碑

余健

华沙 见证战争

“祝你假期愉快,希望你不会失望。”飞往华沙的航班上我时常在寻思波兰同事Eva对我的旅途祝福。波兰,印象中这个曾经哺育了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的国家非同小可,又怎会令人失望?我带着疑惑,走出莫德林国际机场。

从机场乘坐火车前往市区,售票窗的时刻表只有波兰语,售票员似乎也不太爱用英文搭理,指着一块歪歪扭扭写着“华沙”的牌子,没等我说完“Yes”便把票扔了过来,波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如同被雨淋湿的空气。

华沙(Warsaw),如果将其字母顺序稍加调整,便是Saw War(见证战争)。城郊楼房上的弹孔既是时代的烙印,又像是遗忘的死角,被火车呼啸着一带而过。

安顿之后,我们撑起雨伞沿着新世界大街向老城走去。旅途遇雨也并非全无益处,平日喧嚣的华沙,此刻被雨水洗净,素雅中透着几分坚强。这是如今华沙最美丽的街区,街道两边的建筑从富丽雕琢的巴洛克到具有浪漫风格的波兰古典主义,装点着精美时尚的商店、咖啡馆,即便雨天也是明快。

难以想象的是,自打17世纪以来,它们中的大多数皆在数次起义中经历过严重损毁。从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以及奥地利对波兰的三次瓜分,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华沙,以起义、起义、再起义,一次次作出回应。在街头,我时常见到一个铁锚状的涂鸦,导游说它是这座城市的暗号——PW(Powstanie Warszawskie)的合写,翻译过来便是四个字:华沙起义。然而,民众起义的结果也不出所料地落入悲剧套路。1944年的夏天,迄今最近的一次起义失败不仅毁掉了一座城,也几乎失去了一代人。确切地说,几乎每个华沙家庭都有人牺牲,其中,受过大学教育的男子损失殆尽。

大街的尽头便是华沙老城。一片尖塔林立、 错落有致的房子,殷红、鹅黄、草绿和浅蓝,色彩各异地冲击着我们刚建立起的对华沙的感知。“华沙没有老城,二战时被德国人炸开了,一切都是重新建造的。”我想起Eva的话。几天前,当我说到要去波兰玩时,她并未表现出想象中的好客。反而,谈起首都,她的回答竟是:“虽然我在华沙出生,但我并不喜欢那里。”这让本来一脸兴奋的我有种不小心触到别人痛处的感觉。也许,多次被瓜分的经历让波兰人对国家首都的态度极为敏感吧。可眼前明明有着一座中世纪老城不是?

“当心那片油漆!昨天才刷上去的”,导游提醒我。仔细一看,才发现华沙老城跟其他欧洲古老城市相比,显得年轻。据介绍,这座古城是在战争的废墟中重建的,原来的建筑早已在二战的空袭中被彻底摧毁。幸好当年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趁德军闪击波兰之前,即着手对华沙进行了全面的测绘。战后,他们又顶住苏联的压力,根据原来的照片、图纸依样重建。细节部位若缺少参照,宁可留白待日后补齐,也不贸然修复,这才有了老城的修旧如旧。以至于1980年,华沙老城以重建的身份破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时,委员会这样评价道:“严格按原样重建,表明了波兰保留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

确实,波兰人有种捍卫传统的决心。位于老城入口的华沙王宫,可以追溯到13世纪,尽管被纳粹分子炸掉,依然修复如初,还收回了历代王室的艺术珍品。穿过王宫,绘有神话故事和各种传统图案的街道,古色古香的老城尽现眼前。棋盘格式的街道,交叉小径般的迷宫,仅容一辆马车经过的狭窄小巷,从不同的方向通向老城的中心——一尊被誉为华沙守护神的“美人鱼”铜像。一改娇弱的她,手持剑盾,既是华沙城徽,也是波兰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

这座城市的重生并不追求焕然一新,而是在隐忍中将自己的经历一点一滴记录下来,好的坏的都铭刻于心。作为波兰的首都,华沙背负了这个国家最沉重的伤痛。无名英雄纪念碑、华沙起义纪念碑、西伯利亚流放者纪念碑以及犹太人纪念碑等等,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时刻记取。就连与城市格格不入的那幢苏联时期留下的科学文化宫,在东欧剧变后的争论声中,最终还是被对历史和民族有种特殊执念的华沙人保留了下来。

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维斯瓦娃·辛波斯卡在她的诗中写道:“我们继承希望——领受遗忘的天赋。你将看到我们如何在废墟中生养子女。”

正如在离开华沙的大巴上,导游说,他们的国歌叫《波兰绝不灭亡》。

猜你喜欢

华沙老城纪念碑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纪念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世界最漂亮的鸡
波兰 华沙起义73周年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