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IgA肾病42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5-12-24张少泉
张少泉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株洲412000)
IgA肾病是指一组以肾小球系膜区显著弥漫性IgA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是临床中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1]。本病尚无满意的西医治疗方案,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IgA肾病患者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肾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经外院肾活检证实为IgA肾病,且尿蛋白<2.0 g/24 h,SCr<265 μmol/L 的患者84例,同时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按患者就诊顺序,采用SPSS16.0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5~53岁,平均(32.7±9.4)岁;病程 3 d~11 年,平均(31.9±27.5)个月;伴肾功能不全者7例。对照组中男 21例,女 21例;年龄 24~55岁,平均(33.4±9.7)岁;病程 1 d~11年,平均(32.3±28.7)个月;伴肾功能不全者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合并有高脂血症者选用他汀类药物。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10~20 mg/d,若有副反应,则改用厄贝沙坦150~300 mg/d。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方:黄芪30 g、熟地15 g、山茱萸 15 g、山药 15 g、丹参 15 g、川芎 10 g、丹皮10 g、小蓟 10 g、白茅根 10 g、甘草 10 g;加减:少气乏力、口干咽燥者,加五味子10 g、麦冬10 g;瘀血内阻者,加鸡血藤10 g、赤芍10 g;水肿明显者,加猪苓10 g、车前子10 g;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者,加知母10 g、地骨皮10 g;每天1剂,水煎温服,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Cr、BUN、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IgA水平;以及按患者中医证候(面肢浮肿、少气乏力、腰脊酸痛、畏寒肢冷、疲倦乏力、食少纳呆六项主证)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评价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1.4 疗效评价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临床控制: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尿常规显示蛋白和RBC减少2个“+”,肾功能基本正常,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尿常规显示蛋白和RBC减少1个“+”,肾功能有所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各实验室指标和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好转甚至加重。
1.5 统计处理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疗效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均接受完8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1.0%,略高于对照组的71.4%,但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3,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各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BUN、IgA、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SCr、BUN、IgA、24h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各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各指标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时间SCr(μmol/L)BUN(mmol/L)IgA(g/L)尿RBC(×107/L)24 h尿蛋白(g)治疗组对照组42 42 42 4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52.7±32.7 72.5±17.4*#155.6±32.9 92.6±19.5*5.53±1.12 4.95±0.86*#5.51±1.09 5.22±0.93*5.03±1.05 3.52±0.71*#5.07±1.03 4.12±0.87*66.7±21.6 36.4±11.2*#67.3±22.1 44.5±12.6*1.45±0.37 0.65±0.25*#1.50±0.39 0.96±0.31*
3 讨论
反复发作的血尿和蛋白尿是IgA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而血尿和蛋白尿又作为独立的致病因子加速本病的病理过程[3]。临床上多主张通过防治感染、调节饮食、控制血压等措施进行处理,对于24 h尿蛋白大于2 g的,可考虑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疗效并不满意[4]。
中医学没有IgA肾病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的“尿血、腰痛”等范畴。患者多因肾气不足、封藏失职,致使阴血等精微物质随尿排出,故见血尿和蛋白尿[5]。因此,本病主要病机在于肾气亏虚或气阴两虚,故患者除了血尿和蛋白尿外,出现少气乏力、手足心热、腰痛咽痛等症。本研究方中黄芪大补元气,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秘涩精气,加上山药健脾补虚,诸药共补肝脾肾,以补益固摄气血;少添丹参、川芎、丹皮以行气活血,防固涩留邪;小蓟、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另根据兼证加减用药,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达益气养肾、凉血清利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IgA肾病能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1]曾春,叶琨,龚智峰,等.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IgA肾病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3):4279-4282
[2]郑晓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162
[3]陈淑娟,罗仁.益气养阴凉血法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10):1612-1615
[4]王耀献,孙鲁英,刘尚建,等.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51-154
[5]许超,邓跃毅.中医治疗 IgA 肾病现状[J].山西中医,2014,30(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