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见证历史的奇石
2015-12-24尹超中国地质博物馆
文/尹超 (中国地质博物馆)
2010年3月,美国洛杉矶官员在长青公墓为中国华工纪念墙揭幕,纪念19世纪60年代参与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纪念墙整体用红色的花岗岩砌成,这些花岗岩全部来自美国的内华达山脉。也正是内华达山脉的花岗岩,见证着当年华工们用血泪书写的一部伟大的铁路建设史。
平凡却不普通的花岗岩
花岗岩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岩石。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岩石矿物展厅,采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块花岗岩布满了一个展柜。有的呈现红色,似夕阳下的一抹彩霞;有的则是呈现灰色,给人以沉稳端庄之感。如果拿到手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花岗岩上密密麻麻地布满黑色的斑点,令人眼花缭乱,有些斑点在灯光下还会发出金光——花岗岩也得名于此。
据地质学研究,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部冷凝形成的,不易风化,颜色美观,硬度高,耐磨损,因而成为工程建筑的优秀石材。此外,许多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钨等,都与花岗岩有关。花岗岩还造就了我国许多的名山大川和优美风景,例如安徽的黄山,其整个山体都由花岗岩组成,是1.2亿年前地下深部岩浆作用的产物。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山东的蒙山等,都是花岗岩形成的美景。
那么,花岗岩为什么有的呈现红色,有的呈现灰色?花岗岩上的黑点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些斑点在灯光下能闪金光?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了解花岗岩是由什么组成的。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花岗岩也不例外,不管是“黑点”也好,还是“红底”也罢,都是矿物。在普通放大镜下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会发现,黑色斑点实际分为两种:一种发亮,在灯光下能闪金光,这便是黑云母;不能闪光的则是角闪石。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暗灰色或灰白色的斑晶,这便是石英。
花岗岩有的呈红色,有的呈灰色,这实际是由一种名叫长石的矿物控制的。长石分为钾长石、斜长石和正长石3种,其中钾长石呈现肉红色,它是红色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而斜长石和正长石则呈现白色或淡灰色,它们是灰色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
花岗岩与人类历史
花岗岩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天然岩石之一。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用花岗岩建造的文化遗产,像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斗兽场等。中华民族对于花岗岩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山西怀仁鹅毛口发现了大量用花岗岩磨制的石器。此外,在西安碑林藏有公元前424年雕刻的花岗岩石马;在许多帝王将相的陵墓、古代的石拱桥以及佛教石窟造像中,都能见到花岗岩的身影。
新中国建立后,花岗岩的开采加工得到迅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就是一块取材于山东青岛的花岗岩,南京雨花台的烈士群像、兰州“黄河母亲”巨型石雕都取材于花岗岩。
花岗岩的用途广泛是源于它的坚硬和很强的抗压性,据测算,花岗岩的抗压程度达到1000~3000千克/平方厘米,其硬度也能达到6以上。难怪以前用“花岗岩的脑袋”来比喻某些人的思想顽固不化。也正是因为花岗岩这么坚硬,才有了中国华工在美国修筑铁路的那段用血泪写成的故事。
花岗岩纪念墙背后的中国劳工血泪史
19世纪60年代,美国筹划修建横跨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这是世界上首条横跨一个大洲的铁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美国人到海外雇佣大量廉价劳动力,中国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加上清政府的盘剥,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少人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怀揣着淘金梦踏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轮船,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噩梦。
在这条长达3000公里的铁路线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要数开凿内华达山脉的隧道,此项工作全部由华工承担。内华达山脉地区气候恶劣,地势险峻,并且山脉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施工难度极大。在修建内华达山脉隧道的几年里,正赶上当地百年不遇的严寒,冬季的温度可以降到零下10度以下。华工们每天在白人监工的鞭打下干十几个小时重体力活,晚上只能挤在用木板搭建的简易棚中过夜。在这种工作环境下,累死、病死或工伤致死的华工不计其数。据一项粗略的统计,仅1868年一年,就有1000多名华工牺牲在内华达山脉隧道的施工现场。可以说,内华达隧道铁轨下的每一根枕木上都躺着一具华工的尸体。
1869年,被称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国太平洋铁路全线贯通,这条铁路成就了现代美国的运输大动脉。而前往美国的数以万计的华工,用自己的血泪成就了这个世界奇迹。在内华达山脉旁,还有一段华工用开凿下来的花岗岩碎片砌成的铁路路基,至今依然十分坚固,美国人形象的把它称为“内华达山上的中国长城”。它不仅象征着一个伟大的工程,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的品格。
花岗岩,一种常见的很普通的岩石。它来自深部的岩浆作用,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在人类的文明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