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5-12-24曹中秋
曹中秋
(河南理工大学 教务处,河南 焦作 454000)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曹中秋
(河南理工大学 教务处,河南 焦作 454000)
当前信息时代,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目前仍受到共享的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有效促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必须遵循置换对等原则、以生为本原则等,并坚持树立资源共享意识,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加强资源整合集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资源使用机制和共享运行机制,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高等学校 教育资源 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是决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宝贵资源,其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出,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共享成为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正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其中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含义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正在或已经部分实现了。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指不同的主体对于存在于高校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程度上的共同享有、享受或使用,主要包括物力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和管理制度资源共享等方面。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既包括校内教育资源共享,又包括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由于前者相对来说较常见,如学校各院系共同利用图书馆、运动场地、后勤服务设施等行为,而后者在实际操作中则遇到许多障碍,更具有研究价值。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一些新的教育资源共享形式出现了,如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慕课、微课等在线教育平台。这些新的教育平台向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正在改变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甚至为全球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2.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高校教育资源仍相对缺乏。高校教育资源具有一般资源的基本属性即稀缺性,其相对于我国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来说总是不足的。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是在我国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机构和入学人数在短期内迅速增多,有限的财政经费就显得有点“杯水车薪”、“蜻蜓点水”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出。这种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我国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办学条件不够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有待提高,硬件设施不足,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短缺,等等。教育资源的缺乏显然对于高校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这是我国高校不能忽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继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应该采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办法缓解。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不仅能让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借助其他高校的优质资源缓解本校资源不足的压力,还能使这些优质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其次,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中,高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成为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渴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享有更丰富教育资源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直稳步前进,但是仍然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这些需求,只能说是满足部分人的需求。而教育资源共享则是缓解这一对突出矛盾的有效措施。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把我国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由之路。
第三,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要求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由于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高等教育人、才、物资源的竞争呈白热化趋势,并且国家对不同层次高校的政策倾向也不同,因此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存在部分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高校拥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另外一些高校则常常出现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甚至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首先,我国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间的教育资源拥有量差距较大。其次,我国不同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处于不同地区的高校获得的教育投入也相应不同。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校所获得的地方政府的教育资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就会比较少。再次,同一区域的高校享受的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也会有差别。由于政策指向、各高校之间对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等原因,即使处于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也会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的或不同区域的高校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缓解教育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我国就应该积极推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进程。
第四,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偏低。我国高校教育资源一方面存在稀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一些教育资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例如,一些高校实力比较雄厚,为了一两次教学任务或者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不惜花费重金购买教学设备或实验仪器,但使用的次数却不多,很容易老化、丧失部分功能,并且造成了资金浪费。此外,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不仅表现在物力资源上,而且表现在人力资源方面。一些重点大学的优秀教师平常课程比较少,空闲时间比较多,尽管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但这样的优秀教师却常常局限于本校教书,教学影响力、教学效果也只对本校学生起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其最大作用,这也是人才资源利用率低的一种表现。如果通过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把重点大学闲置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分享给资源较缺乏的高校,那么这些教育资源利用率将会大大提高,减少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3.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
3.1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
导致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的因素很多,且大都是触及高校管理体制上的根本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对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学校教育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基本上属于院(系)或某些个人所有,一些院(系)把自己占有的资源视为己有,宁可自己不用也不与他人分享。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更缺乏有效机制保障。
3.2高校内部机构设置不够合理,教育资源利用率偏低。
事实上,部分高校内部机构设置依然存在问题,由于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业务协调机制,致使分属于各部门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和共享。总体上缺乏一个协调机构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与综合设计,以致部门各自为战,造成了一些教育资源重复开发和购置等,并且利用率偏低。
3.3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条件不足,信息管理协调性不强。
少部分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核心部门连自己的基本信息管理系统都没有,各部门的信息也不能充分沟通,根本无法谈及“资源共享”。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高校信息化程度得到巨大的发展,许多信息管理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应运而生,这些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但这些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技术路线各异,彼此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存在大量信息“孤岛”,要获取信息需要用户自己单独访问各个应用系统,然后再汇总,整个过程受到信息方案(schema)不同的障碍和访问权限等的限制显得繁琐而复杂,在业务整合过程中,由于一些部门的业务本身就不清晰或不规范,随意性很大,部门间沟通困难,很难协调到位,甚至互相推诿,从而导致现有信息系统得不到充分综合利用,各系统中的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此外,共享资源商缺乏统一规范的质量标准和安全高效的共享技术平台,知识产权也很难得到应有的保护。
3.4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共享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学校领导对教育资源共享基本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但随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及学习者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需求日趋迫切。为此,学校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共享意识并切实加大投入、着力采取有效措推进教育资源共享。
4.促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4.1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应遵循的原则。
4.1.1置换对等原则
置换型对等原则是指高校在实施资源共享时共享双方在地位上是对等的,是自愿的,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通过置换,只要能够满足各方的需求,资源的共享就可以发生。同时也把对等的内涵扩大了,使共享不再局限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同一性质高校之间,从而为不同的高校之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4.1.2互补原则
互补原则是指高校在实施资源共享时共享双方不仅在地位上是对等的,是自愿的,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而且要基本满足双方的需求。例如双方共享一个学校品牌,一方是通过品牌扩大办学规模和影响力,另一方是借用品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只有遵循互补原则,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行为才会发生和具有可持续性。
4.1.3邻近原则
邻近原则是指高校在实施资源共享时共享双方不仅在地位上是对等的,是自愿的,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应是邻近的。由于共享成本是地理距离的减函数,因此共享主体之间如果地理位置过于遥远就会急剧增加双方的共享成本,从而不利于高校教学资源共享行为的发生。
4.1.4以生为本原则
无论是置换型对等原则、互补原则还是邻近原则,最终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以生为本的原则,即为学生服务的原则。高校教育资源的终极服务对象是学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行为是否发生要以是否对学生有利为原则,否则共享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4.2促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4.2.1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学校领导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要树立资源共享的意识,成立校领导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保障资源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盘活学校的资源存量,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树立共享意识有助于增强共享动力。要培育、提高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就要注重积累和持续推动,要从容易开展的共享方式和途径入手,在合适的共享领域打破办学类型、层次间的差异,由易到难,由点及面,逐步深入,逐步获得成效,并积极培育共享意识和共享文化。
4.2.2建立政策引导机制
要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首要是建立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战略,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引导机制,这是保障资源共享能否长期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必须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对这一问题进行协调管理,加大投入以增强资源共享动力。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制作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使用条例等,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法可依,有组织地进行协调,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各部分之间还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通过互联网积极向校内外全面介绍各院(系)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便于他人查询,这不但可以起到相互了解的作用,而且节约人力和时间,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4.2.3加强资源整合集成
现有的许多信息管理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存在大量信息孤岛,从而导致现有信息系统得不到充分的综合利用,各系统中的信息无法共享。要解决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基本矛盾,就要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虚拟化技术,搭建一个信息资源集成平台,一方面可以解决信息系统的动态扩展问题,满足系统扩大和未来无缝集成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通用模式和专用业务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整合集成与有效共享。
4.2.4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由学校统一规划校园网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做到规划、建设、运行、检查、评价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使全校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源数字化处理系统,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与利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稳定、安全、高效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提升。
4.2.5建立资源使用机制
根据资源相对于使用者的访问条件,可以将教育资源使用模式分为3种:免费型(Free)、交换型(Exchange)和付费型(Pay)。免费型通常是指资源向校内外用户开放,使用往往不受限制。交换型是指,资源使用者与所有者之间以互惠互利为目的,通过遵循一定的协议与规则,以资源交换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使用与共享。比如,目前网络上较常见的资源交换下载服务,用户注册会员后,只要上传和贡献自己的信息资源,认证后即可下载获取别人的资源;付费型资源,顾名思义即其使用与共享为有偿形式,需要支付一定的使用费用。
4.2.6建立共享运行机制
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的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共享参与各方的协调与管理,又涉及共享资源的管理与控制。不但要求共享单位间的自觉协作,还需要管理部门的管理调控和引导,从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不同层面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起共享运行的制度性框架并协同实施。此外,对于平台中的共享资源,也要从微观层面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运行监督,确保共享资源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确保共享资源的优质化及其知识产权受到应有的保护。
4.2.7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还不甚了解、不懂应用,他们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思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智慧资源,将无法用数字的方法直观、永久地保留下来,使更多人受益,对学校和对社会无疑都是一种智慧资源的浪费。对于这部分教师,首先要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转变观念,接受新知识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要由学校教育技术主管部门给他们安排学习和应用的机会,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数字化、多媒体化处理;最后还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使他们能共享信息社会带来的各种教育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同时也使他们丰富的教学实践及方法变成数字化资源,实现有效共享。
[1]刘冰,何敏,罗来俊.基于云存储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科技信息,2014,(15):1.
[2]沈记全,赵俊伟.关于高校校内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85-187.
[3]卢静.基于云技术思想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150-151.
[4]林盾,李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悖论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155-158.
[5]江雪双,许晓东.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27):63-64.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编号:2014SJGLX 166);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信息化教改专项(编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