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丹青梳晚晴—退休职工王化林的精神追求
2015-12-24张薇琳
□ 文/张薇琳
一抹丹青梳晚晴—退休职工王化林的精神追求
□ 文/张薇琳
王化林,原籍安徽和县、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中国石油报》江汉记者站站长,出版专著《怎样当通讯员》。退休后寄情书画,不懈追求,终有所成。现为湖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江汉油田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多幅画作在油田内外参展,3幅画作获“全国书画摄影诗歌大赛”金奖;全国书画摄影诗歌大赛组委会授予他“弘扬传统文化当代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自幼酷爱书画的王化林尤其喜爱中国山水画。但过去忙于工作,未能有余闲来实现挥毫泼墨的梦想。
退休后他不甘寂寞,参加油田老年大学国画班后,如久旱逢甘霖。孜孜以求的同时,他走出课堂四处求师学艺。
在合肥,他向自己的中学学友、著名书画家、诗人、黄山书画院常务院长周彬请教。
在扬州,他拜访90岁的著名书画艺术家李秋水,不仅受益匪浅,而且续写了一段传世友情。李秋水是林散之的女婿,而林散之则是与赵朴初、启功合称诗、书、画“当代三绝”的大家。得林散之的心传口授,李秋水的山水画苍浑清润,晚年尤精墨法,时在浓墨、焦墨中兼施重彩,愈见斑斓古艳,表现了浑厚华滋、意境幽深之山川神韵。王化林的父亲与李秋水是少时同窗好友。因此,李秋水对世侄王化林的求学精神非常赞赏,亲传作画技艺。
在台湾,王化林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富春山居图》等古典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画中兰亭”,但却分为前后两部分而分存于海峡两岸。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王化林有感于此,心中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将两幅画合成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为此,他多方收集图文资料,历时3个月,临摹的8米长卷《富春山居图》合壁图完成。它是富春江沿岸初秋风景的艺术再现。他说,“这幅画不仅表达了我对两岸同胞早日团圆的企盼,而且更激励着我在迟暮之年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来描绘美好的生活。”
中国画 水杉园图 王化林画
富春山居图(局部).剥山图 王化林画
临摹李秋水山水画 王化林画
在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后,王化林决心跳出书本的束缚,开始尝试让自己的画走进生活。他以一个老记者的眼光,时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景与物,并用手中的相机捕捉生活中每个感动的瞬间,收集素材。他生活的油区,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杉林,李先念、康世恩先后为水杉园林题词。他经常对着水杉树写生,创作了一幅幅水杉系列画作。《水杉晨曲》,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细心观察与积累。从画上可见:清晨,早练的人们或在水杉林间慢跑、打太极,或悠闲地在健身器材上舒活筋骨,一只小狗守护着拉胡琴的女主人。透过浓密的水杉林,远处的抽油机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静谧悠闲中,现代工业化题材中的石油元素得以突显。该画与《水杉园里飘书声》、《水杉勤学图》3幅作品先后在全国诗歌书画摄影大赛中获奖。
王化林创作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热爱生活,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都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关注生活,取材于生活,然后再经过艺术加工,达到一种特定形式的美。
岁月无法束缚理想的翅膀。退休后的王化林乐观豁达,他说,“年龄不应该成为借口,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儿,就是最大的快乐”。他正在圆一个梦,一个未能完成的绘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