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分地怎样耕”—从阿克纠宾和EPC油田项目看边缘区块精耕细作
2015-12-24李月清
“这分地怎样耕”—从阿克纠宾和EPC油田项目看边缘区块精耕细作
石油企业在国内与在国外的定位、功能和经营理念并不完全一致,在国内必须发挥好能源保障作用,这是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应尽的义务,也是占用国家资源应该付出的对等责任。但一旦走出国门,商业的色彩就变得更加浓郁了。回归商业本位的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更加注重资源的获取、利润和回报。
然而,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时,不自觉地把国际化与民族复兴划等号,将太多感情色彩加到本该十分理性的决策中去,赋予了国际化太多商业以外的使命。经过20多年的海外淘金,我国石油企业开始从最初的国际化冲动中渐渐冷静下来,重新调整国际化战略。
在今年的工作会上,中国石油明确提出海外业务增长必须重量更重质,要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推动发展模式由“投资带动”向“优化协调”转变;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以结构优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支撑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中国海油近期发布2015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称,今年的资本支出计划为700亿-800亿元,比2014年预计实现的1083亿元资本支出下降了26%-35%;对2015年海外产量的规划也下调至33%,低于2014年已经实现的37.8%。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51个油气项目的中国石化,目前正对项目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该公司称,2015年同比压缩投资规模22.2%,压减低效无效产量840万桶,将对受资源国政局动荡、政策变化或合作方投资意愿较低而影响经营的项目逐个解剖,“一项一策”制定运行策略。
客观地说,我国石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国际石油巨头已完成了对全球油气资源富集区的划分,易开采区块大部分被欧美石油巨头收入囊中,我们只能找一些人家不愿意吃的“剩骨头”,这也是我国海外油气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原因之一。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不利的背景下,我国的石油企业仍在不少项目上精雕细琢,在“碎骨头”里面挑“肉片”,完成了从量到质的靓丽转身。
案例一
Sabaro43井是一口1927年就已经停产的“死井”。井口周围地表油气显示,井内套管已经破裂且压力较高。为了防止硫化氢泄漏,甲方紧急调遣胜利油田墨西哥项目部作业队进行抢修。
“没有井史,没有资料,只有你们自己……”平时很牛的甲方监督,面对这口什么信息都没有的“死井”,神态中透出愧疚与忧虑。
中国石油海外五大油气合作区
地表油气显示越来越明显,硫化氢监测仪已经显示气体存在,情况非常危险。但经验丰富的队员并没有慌张,他们穿戴好防护用具,在井场渗漏处挖一个废油池,一边压井一边回收液体。两天后,他们起出原井管具,落实人工井底和原套管尺寸。经过换套管、解堵施工与下螺杆泵等措施,仅用10天时间,这口沉寂87年的“死井”复活了,日产油6.14吨。
墨西哥EPC油田70%都是废弃井,有些井龄已经超过100岁,井口坍塌,套管腐烂。与其他在此作业的外国公司那些富得流油的油井相比,这里的油井就像一堆“碎骨头”。然而,正是通过这些毫无“油水”的“碎骨头”,这些来自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的拓荒者,完成了从“黑户口”到“中国红龙”的嬗变。
案例二
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是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获得的第一个油气合作项目。1997年6月,中国石油通过股份收购接管阿克纠宾公司,拉开了中国与中亚油气合作的序幕。
中国石油人项目管理与经营表现如何,在当时独联体国家人们心中还是个大问号。消除这些疑惑、为进一步顺利合作打下基础的标志,则是油气产量的提升。
肯基亚克盐下油田是埋藏在巨厚盐丘下的高含硫、高油气比、异常高压的碳酸盐岩凝析油气田,发现20多年一直未能开发。美英等国知名石油公司也曾想要开发,但了解情况后都退避三舍。因此,中哈签署合作协议时,哈方将肯基亚克盐下油田作为无法开发的油田搭配给了中方。中国石油接手后,经过艰苦的研究攻关和开发准备,采用“巨厚盐丘高速钻井、完井技术和长距离管道油气混输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新技术,成功在盐下油田钻新井56口,并打出2口千吨井,仅用3年时间快速建成年200万吨原油产能。
截至2014年底,该项目已连续5年年产油气当量100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8817万吨、天然气534亿立方米。
阿克纠宾项目部负责人感叹:“阿克纠宾项目也是西方公司看不上的,但现在来看是我们捡到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