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我国智库建设的创新路径

2015-12-24彭澎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智库体制决策

□ 文/彭澎

浅论我国智库建设的创新路径

□ 文/彭澎

克宣/图

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智库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库在发挥社会智力资源最大效应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重大考验。其中一个最大的考验是,我们的智库建设还远远没有和世界接轨。

由于政治文化及体制差异,中国与西方的“智库”概念有所不同,其类型、结构和功能也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中国“智库型”研究机构大约有2000家,在数量上并不少,但在整体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尚有较大差距。

智库研究学者James G.McGann总结智库具有6种基本功能:进行政策问题研究与分析;对于决策者面临的政策难题及时提供咨询意见;评估政府计划;透过媒体解释政策,增进公众对于政策了解与支持;协助建构涉及不同部门政策行为者的讨论与协商;充当政府重要决策者的人才库。

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迪尔克·梅斯纳指出,一个严肃、可信的智库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出众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利益组织保持距离,保证所提出建议尽可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二是与决策者保持联系,以获取切合实际的信息;三是开展国际合作,以恰当地处理全球化挑战。

当前中国智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各类行政机关、国有企业、社会团体的体制内智库;另一类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智库。体制内智库往往是庞大行政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部门的需要,为主管部门服务是这类智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体制内智库只要把主管部门交代的任务办好,并赢得领导的认可,就算是合格的智库。正是体制内智库这种先天依附性强的缺陷,扼杀了智库潜在的创新性和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能力。这样,中国的智库就似乎变成了政府的一条腿,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思考的大脑。

与中国智库不同的是,德国智库的产业化程度很高,已形成了较具规模的政策咨询产业和战略谋划产业,并将此转化为巨大的效益。德国智库都声称是“非营利机构”,但实际上都是盈利的,它们主要通过研究报告、委托合同、出版刊物、网络付费、高级会议等形式获利。从本质上讲,智库提供的是一种高端服务,属于服务业的范畴,通过服务来获取直接的经济利润,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来赢得其他方面的利益,这是智库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综合一些国外优秀智库的案例进行分析,国外智库的服务对象、研究领域以及对外交流等,都具有高度的国际化特征。比如,布鲁金斯学会每年都会邀请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高级咨询人员进修、交流。同样,国际社会也都很重视与美国智库的关系。德国的高级智库实际上还经历了市场竞争遴选和优胜劣汰的洗礼,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如何尽快提升中国智库整体发展水平,我们既需要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更需要系统性地构建相关的体制与机制,为中国智库的繁荣发展提供制度性的外部条件及环境。

建立开放的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是一门科学,需要科学地来对待。随着现代决策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增强,我们迫切需要将“谋”与“断”分离开来,在法律制度上正式将智库引入公共决策过程之中,将公共智慧吸纳进来,建立起公开、透明、开放的公共决策制度。鉴于中国“体制外”智库与“体制内”智库严重失衡的现状,我们要认识到“体制外”智库是难得的社会资源,要善于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决策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建立决策信息、数据等公开发布制度,建立完善的项目招投标和决策研究咨询机构的评估制度,从而在制度上公平地将“体制外”智库纳入公共决策的程序。这样,在决策体制上打破了决策权力集中或“体制内”智库垄断、封闭决策的情况,从而给“体制外”智库释放出无限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是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发展最为根本的前提条件。

建立决策咨询的公共竞争机制

政府的角色主要是搭建决策咨询的公共竞争平台,并制定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对智库的采纳标准,主要看其是否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更可行的政策依据和政策方案,是否能对政府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摒弃看“身份”论英雄的思维,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智库,主要依靠项目获得科研经费支持,即以“项目支持”取代简单的“财政拨款”;同时,必须规范科研项目的招投标及评估程序,确保项目必须依靠实力参与公平竞争而获得,即在项目申报和审批中,以“能力”取代“身份”或“关系”。当然,公共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决策系统开放、公共信息公开和智库的社会法律地位平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建立智库人才的“旋转门”机制

决定智库实力和影响力的最关键因素是人才,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当前无论是对智库还是对政府机构来说,都需要综合性、开创性素质较高的人才。我们不妨借鉴美国顶尖智库人才的“旋转门”做法,即智库成员的身份在政要与研究者之间转换,智库的研究人员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成为政要,而重要官员离职后又常常进入智库,成为研究人员,由此而“旋转”。这一方面使政府保持活力,官员有智库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有丰富政界经验的人进入了智库,能强化智库决策研究和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智库的发展意义重大。

建立智库的互动合作机制

当今,决策议题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客观上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智库,社会主体参与观察、分析并提出各自独特且互补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的互动、竞争与交流不是以体制类型、行政级别、规模大小乃至国界来区分的,而是以推动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来进行整合的。因此,在不同的决策环境下,完全有必要形成不同类型的决策研究联盟,加强互动、合作与交流。同时,每个智库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拳头产品,再强大的智库也都有其局限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逐步引进国外知名智库入驻中国,一方面与中国的智库开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也展开竞争,最终达到开发和聚集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立智库的培育孵化机制

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弱,但其生存之本、生存之道全然在于提供高质量、前瞻性的决策研究成果,因而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课题研究的运作管理机制上,比官方、半官方的体制内智库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由此,在中国科研投入多元化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成立“智库发展基金”,对民间智库在启动经费和课题研究资助上给予更多的倾斜与扶持。其次,可以成立“智库服务中心”,为所有智库的日常运行提供优质的保障性服务。同时,适应全球智库迅速崛起和智库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推动中国智库走向繁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国情是建设中国现代智库的起点,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离开这个逻辑起点去一味模仿与抄袭西方智库。我们应顺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中国智库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不能再局限在国内发出自己的声音,要通过深化改革大力制造出自己的声音和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国际金融新秩序等更加深远的议题,广泛与国际上重要的智库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扩大国内智库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最终找到一条融入西方智库发展优点且又适合中国智库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现代化建设路子。

(作者是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智库体制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民居智库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中政智库“五朵云”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