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亦忧退亦忧—华北油田解决子女就业的努力
2015-12-24袁伟
进亦忧退亦忧—华北油田解决子女就业的努力
政府是就业政策的主体,企业可以承担有限责任,这是一些专家的观点。但更多的专家,尤其是石油石化系统内部的专家和管理者,还认为就业问题还得自己承担,至少要尽力而为。他们的观点很明确,中国石油也好,中国石化也好,你是央企,是国有企业中的骨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连自己的子女就业问题都解决不了,连自己矿区的稳定都搞不好,还奢谈什么三大责任?从企业管理者本身来讲,毕竟都是自己职工的子女,如果能解决其就业问题,当然有利于矿区和谐,有利于职工安心工作、干好工作,最终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但是困难也是明摆着的,子女的就业问题,解决还是不解决,怎么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不解决又如何解释……
进亦忧,退亦忧,进退两难。
面对这种两难局面,华北油田的做法也许可以借鉴。该油田在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上,总的方针是:尽力而为,统筹安排,广开渠道,公开公平。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积极引导,多方努力,帮助待业子女走向社会就业。针对矿区待业子女基数大的客观现实,华北油田首先引导大家放眼大社会,寻找就业机会。他们印发子女就业宣传提纲,分析油田就业情况,宣传国家就业方针,鼓励大家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寻找就业。同时,油田有关部门积极对外联系单位,拓宽就业渠道,推荐油田子女前往就业。先后向中油华北销售、中国石化北京公司、华油阳光酒店、昆仑燃气、南玻集团等企业,推荐前往的有一千多人。除少部分不适应岗位而返回油田外,多数工作得不错。据与在海南三亚阳光酒店工作的华北油田职工子女交谈,她们感到在这里能够发挥她们的才智,阳光酒店负责同志反映:“这些油田来的孩子勤奋好学,工作负责,有的已经成为工作骨干。”
二是驻矿各单位同心协力,眼睛向内想办法,共同为解决子女就业出力。随着专业化重组,驻矿工程技术服务单位、制造企业、炼化等相继分离,留下矿区服务由油田公司代管。油田公司领导与驻矿各单位协商,达成各项合作协议。各重组后分离单位也从大局出发,树立中国石油一盘棋思想,把解决子女就业作为自己份内之事,在有新增员工指标时,优先考虑从矿区子女中招收。仅渤海钻探一次在华北招收就达245人。渤海装备一次招收60人。同时,他们建立用工转换激励机制,即在集团公司下达的员工总控制计划内,从劳务用工、市场化用工中选拔部分具有一定技能水平、表现突出的生产一线操作员工逐步转为市场化用工、合同化用工,让他们发展有方向,工作有动力。
三是办事公正公平,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情,使家长理解。子女就业问题在矿区十分敏感,稍有不慎,或工作失误,将随时可能引发群体事件。因而他们每次招收劳务工、市场化用工、合同化用工时,事前都精心部署,实施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录用条件、考试成绩均公之于众,让群众随时监督,纪检部门从头到尾跟踪。尤其让群众信服的是,政策对任何人都一样。华北油田原总地质师梁生正同志退休多年,仍一直关心油田发展。自己的儿媳妇也是石油子女,一直未能就业,去年才考取一名劳务工。在去年一次招收的159名劳务工中,只有一个是处长的孩子。这一件件事实,让群众感到华北油田办事是公平公正的,大家心服口服。
四是先练武艺后上岗,先打扮再嫁女,认真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华北油田3年来帮助3827名石油子女就业,有2284人是以合同化用工和市场化用工形式安置的。其中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用工指标录用油田子女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545人。由于所学本科专业与油田主体专业不一致,他们采取与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石油主体专业工程硕士187人,本科学历695人,毕业后来油田工作。与此同时,为了更好满足油田子女升学就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利用自有资源,及时对两个职业学院的发展定位进行了调整,确定了“立足油田,面向行业,贴近经济,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两手抓,为未考上大学的油田子女创造升学机会,提高子女的就业能力。对准备外派的非大学毕业生,他们也坚持先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一定技能后再上岗。
五是充分考虑特困户,把党的温暖送到家。在待业子女家庭中,有少部分因工伤、工亡和零就业,生活无来源的家庭。对这些弱势群体,油田领导尤为关心。他们根据中央政策和集团公司领导指示精神,在摸清底数后认真研究,采取特事特办的做法,优先解决这部分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到去年底共解决174户这类家庭子女就业,使这些家庭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
华北油田是国内石油石化系统子女就业压力最大地区公司,但由于该公司长期以来采取了有效的办法,化解了子女就业的矛盾,没有出现因为子女就业而发生的群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