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全国劳动模范、民族团结爱岗敬业标兵”肉孜麦麦提·巴克先进事迹
2015-12-24牟雪江焦芙蓉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特约记者 焦芙蓉
“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全国劳动模范、民族团结爱岗敬业标兵”肉孜麦麦提·巴克先进事迹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特约记者 焦芙蓉
题记:
肉孜麦麦提·巴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以及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党委共同推出的新时期新典型,是中国石油继2013年推出“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之后的又一全国重大典型。他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是在推进新疆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进程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模范人物,是在新疆油田建设现代化大油气田火热实践中砥砺成长起来的杰出典范。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和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先后接见了肉孜麦麦提·巴克,对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肉孜麦麦提·巴克的选树宣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对先进典型的选树定位和事迹宣传进行指导,中宣部先后两次组织国家新闻媒体,集中深度宣传其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肉孜麦麦提·巴克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这位土生土长的和田“巴郎”,像扎根戈壁的红柳般自强不息,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油特等劳动模范。这位典型的维吾尔族“巴郎”,始终坚守“三个离不开”思想,带头维护民族团结,用实际行动做到了民汉一家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到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作业五区采油六班采访,记者首先被墙上的“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这几个有着戈壁红柳一样红艳的大字吸引。这一刻,带着责任,记者渴望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班组?希望探寻肉孜麦麦提·巴克的成长与红柳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于是我们报道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先进事迹就从这里开始了。
红柳是新疆戈壁大漠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红柳的根,比胡杨的根须更执着、更坚韧。她们能够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伸出一丛丛细枝,抱团生长抵抗严酷恶劣的环境,顽强地开出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尽管每年戈壁都会被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却没有退让过一次,她们的根越扎越深,每年的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
出生在新疆和田巴格其镇偏远村庄的肉孜麦麦提·巴克从小就熟悉红柳。小的时候,红柳为他和羊儿挡过狂风。长大后,当他从一名技校毕业生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从一句汉语不会说的南疆小巴郎,成为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一名优秀的采油班长和技能专家,从1994年至今20年里,肉孜麦麦提·巴克拼搏着,就如在他巡井路上的那一丛丛红柳,茁壮成长。
肉孜麦麦提·巴克喜欢红柳。他喜欢红柳的普通,被红柳的坚韧所感染。他虽不会用华丽的语言赞美红柳,却用行动诠释出红柳的精神。
红柳的精神在于坚韧,在于能够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默默无闻的付出,在极端恶劣的艰苦环境下生长实现生命的价值。红柳的顽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原本荒凉的戈壁增添活力带来生机。
“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对于“抱团”这一点,肉孜麦麦提·巴克理解最深。肉孜麦麦提·巴克说:“我很幸运,一直是油田大家庭的宠儿,我要把这种爱化作力量,努力回报社会。”
“雄鹰能够飞翔,是因为天空宽广。”
正是凭借着那股韧劲,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肉孜麦麦提·巴克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2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荣誉6项。今年4月28日,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肉孜麦麦提·巴克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肉孜麦麦提·巴克所带的重油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先后被授予中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十优单位”、中国石油“千队示范工程”和中国石油“铁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肉孜麦麦提·巴克的经历和精神再次证明,无论什么民族,什么性别,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实现梦想。5月9日,由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思想政治部主办的“全国劳动模范、民族团结爱岗敬业标兵肉孜麦麦提·巴克同志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在克拉玛依市举行。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陈新发在会上说:“学习肉孜麦麦提·巴克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勤奋好学、坚韧不拔、追逐梦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迸发出不平凡的光芒。”
自强照亮追梦路
“雄鹰能够飞翔,是因为天空宽广。”这是肉孜麦麦提·巴克自1991年考上克拉玛依石油技校,到1994年毕业分配到重油开发公司当上一名采油工后,第一次回和田探亲时,在乡村学校教书的父亲看到儿子身上发生了变化,对他的鼓励和希望。
“我1976年在新疆和田的一个小村子里出生,15岁考入克拉玛依技工学校,18岁很幸运来到油田,就这样和石油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肉孜麦麦提·巴克见到记者用流利的汉语介绍自己。
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同事告诉记者,刚开始他的普通话可没有这么流利。
肉孜麦麦提·巴克从小在南疆长大,上技校也是维语班。毕业的时候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了问题。曾经闹出两个一直让人记忆犹新的笑话。上班第一天,师傅景佩江带他去巡井,发现抽油机盘根漏油了,就让徒弟去拿管钳。他没听明白,拿了一把铁锨来,师傅说:“我要管钳!”他又拎来一把扳手。师傅跟新来的员工聊天,问肉孜麦麦提·巴克在家排行老几,前面的人说他在家是老二,肉孜麦麦提·巴克想了想自己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就说“我是老一”。
“雄鹰要飞翔,不能被语言先绊倒”。为了尽快学会汉语,肉孜麦麦提·巴克上班时瞅着机会就找师傅们问这问那。细心的景师傅看出了他的尴尬,安慰他说:“没事,谁也不是天生就会语言、懂技术,只要勤学苦练,你一定能行!”景师傅送给肉孜麦麦提·巴克一本《新华字典》,他如获至宝。一段时间里,他像小学生那样,把汉字一个一个地写在方格本上,将10990个汉字抄写了两遍;又找到《基础汉语》,把每个词组抄写24遍。为了纠正徒弟汉语发音,景师傅还专门买了个小收音机,巡井时带着徒弟听广播练发音,班组学习时让徒弟给大家读报纸、念学习材料。
对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也是近的。
不到一年,肉孜麦麦提·巴克不但能用汉语交流,还能用汉语读报念书了。3年后,他的汉语水平达到8级。
艰苦的学习过程,也让肉孜麦麦提·巴克渐渐认识到,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它可以方便日常交流、帮助你赢得更多的机会,语言更是文明的使者,会带你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多彩的世界。
雄鹰能够飞翔,是因为天空宽广。而要在油田这片天空里自由飞翔,需要的是一双坚实的翅膀,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技术。
肉孜麦麦提·巴克告诉记者:“虽然我在技校时学习很努力,但和师傅们比,技术差得还是很远。有一次,因为操作不当,在启动抽油机时,我被电流打晕,差点丢了性命。从那时起,我就抓紧一切机会练习技术。”
上班第二年,在作业区技能比赛中,肉孜麦麦提·巴克获得了个人和全能第一名。他的队长特别高兴,专门给肉孜麦麦提·巴克开了庆功会,还奖给他一条毛巾被。
肉孜麦麦提·巴克说:“这条毛巾被,现在我还珍藏着,因为它记录着我因努力而改变、受到认可的难忘一刻。”
5月9日在组织为自己召开的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上,肉孜麦麦提·巴克满怀感激,他在演说中说:“新疆油田给我们各族员工提供了很多培训和技术比武的机会。这些年来,我先后参加了单位组织的20多次、1200多天的技术培训,用11年时间学了两个大专和一个本科;30岁时成为新疆油田的技能专家,31岁成为全国青年技术能手,33岁成为集团公司唯一一名维吾尔族技能专家。更让我激动的是,2005年7月1日,在党旗下,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机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哪个民族,什么性别,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都有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成才”。
人入了党,思想就要入党,作用也要入党。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肉孜麦麦提·巴克开始承担一些采油工的培训工作。他经常对学员们说,“机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哪个民族,什么性别,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都有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成才”。
肉孜麦麦提·巴克还办起了免费培训班。2004年,单位推行大班组建设,肉孜麦麦提·巴克带领班组成为试点班组,从6个人一下子增加到22个人,其中一多半是少数民族,一些人也面临着肉孜麦麦提·巴克当年学汉语、学技术的困境。深有体会的肉孜麦麦提·巴克说:“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带他们一些,让大家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
“快的帮慢的、强的帮弱的,大家就都进步了。”为了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员工学好汉语、掌握技术,他编写了《少数民族员工专业汉语学习手册》、《高级工鉴定前培训资料》等教材50万字,培训各族徒弟4000余人。帮助150多名员工技能晋级,所带的20多名徒弟中获得新疆油田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其中一人获得集团公司技能竞赛采油工种铜牌的好成绩。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他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技术革新上。电动机防盗螺丝、抽油机悬绳器支承盘的改造、大罐浮标改造等技术创新,在油田生产现场得到了应用,曲柄叉头膨胀器通过专利审核;他还在班组积极开展QC活动,完成了《抽油机曲柄叉头膨胀器的研究》《加强生产管理,降低输油泵故障率》等多项成果并获奖,他所在的QC小组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我的班长我的班”
在“全国劳动模范、民族团结爱岗敬业标兵肉孜麦麦提·巴克同志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上,采油六班的采油工马晓琳讲述他们班的故事充满了温暖,打动着听众的心。她说:“在旁人眼里,我们班是令人羡慕的中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十优单位’、集团公司‘铁人先锋号’。班长更是响当当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还是中国石油特等劳动模范、中国石油唯一一名维吾尔族技能专家。而身为采油六班的一名班员、一名荣誉的见证者和亲身经历者,除了无限的自豪,我更多的是对这个集体发自内心的热爱。”
采油六班工作的地方在新疆油田重油“九区”,夏天巡井,三五分钟就是一身大汗。冬天,在井口取个样都会冻得手脚发麻,呼出的呵气很快就在口罩、睫毛、头发上结出了霜。
马晓琳介绍:其实很多人不太了解我们的工作,和普通的稀油开采相比,稠油生产的工艺流程更复杂,开采难度也更大,要想把高粘度,不易流动的稠油开采出来,必须要向地层注入200多度的高温高压蒸汽,所以我们经常要待在近70多度的配汽间里完成一些工作。
马晓琳讲了她经历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天巡检时,我听到一阵刺耳的响声从计量房传出来。打开计量房的门,看到室内雾气腾腾,我脑袋嗡的一下,心想糟了,出事了!就赶紧向班长汇报情况,班长带着几位师傅迅速赶来,查看现场,判断是61507井发生了汽窜,造成管线刺漏,便果断地说:“小马,快给值班领导打电话,张志平,你去停抽油机,艾斯卡尔,跟我来!”接着,班长和艾斯卡尔一起进了计量房,用毛毡挡着脸向泄漏点冲去。此时,计量房内炽热的油汽四处飞溅,他俩身上溅满了油点子,可依然没能靠近闸门。
听着“克拉玛依之歌”,带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梦想,来到克拉玛依,建设新疆油田。
站在门口的我,紧张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听班长喊:“艾斯卡尔,我挡着,你快关闸门。”毛毡被浸透了,越来越重,越来越烫,班长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当闸门终于被牢牢关上时,他一下子坐在了地上。望着班长像雕塑一样的身影,我哽咽的说不出话来,这个平日里看上去黑黑瘦瘦、貌不惊人的班长,那一刻,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汉子!
有一天我和巴哈尔古丽像往常一样到配汽间巡检,打开门,一股子热浪扑面而来,等检查完压力和温度,我们从配汽间“逃出来”,我的脸被烤得通红,而巴哈尔古丽却大大咧咧地说:“哦哟,外面太凉快了。”其实,当时户外的地表温度已经有50多度了。
看着这位干了23年采油工的老大姐,已有皱纹的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我不禁心头一热。在我们班,还有太多像巴哈尔古丽这样,每天巡井、量油、取样,就这样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程春梅、阿依努尔、杜红树、张志平……年轻的他们和五湖四海的各族青年一起,听着《克拉玛依之歌》,带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梦想,来到克拉玛依,建设新疆油田。
在回站区的路上,巴哈尔古丽告诉我,这么多年,她最难忘的是在班上过生日。那天她巡井回来,看到一个蛋糕摆在桌子上,这是给谁过生日呢? 大家一拥而上,祝她生日快乐,她才反应过来,那天是她46岁的生日。第一次在井上过生日,第一次听到汉语、维语、哈语合唱的生日歌,巴哈尔古丽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那时候我才知道,班长把我们班每个人的生日都记在了手机里,把我们每个人都放在了他的心上。
在采油六班,有本特别的书,是班长专门为少数民族员工准备的,书上的采油专业术语、不常用的字,都标注了拼音,有人看不明白时,班长就用维语加以解释;班长还带着班员参与科研项目攻关,鼓励班员多参加技能大赛,只要有需要,就会在班上的岗位练兵台前给班员做辅导。
2013年,重油开发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采油六班被选为属地管理的试点。方案实施后不久,问题出来了。管理属地时,大家都是自由组合,两两搭档,这时侯,有人成了香饽饽、有人坐了冷板凳。是呀,谁都想和技术好,经验足,身体棒的人配合。肉孜麦麦提·巴克知道后,就私下去找那些“强强联合”的师傅们谈,用他的话说:“我们是一家人,强的要帮弱的,快的要带慢的,老的要教新的。”
属地管理让采油六班的每台设备都有了“户口”,每口油井都有了“主人”。大家把油井当自己的孩子照看,如果它“病”了,就会主动想办法,给它治“病”。肉孜麦麦提·巴克也动真格了,会时不时的到属地进行抽查。第一个季度,班里的奖金就拉开了差距,奖金最低的小艾着急了,便暗暗较上了劲,好几次偷偷跑到别人的属地去偷师学艺,哪些油井产量掉了,哪些设备该保养了,肉孜麦麦提·巴克在检查过程中也会有意提示他。后来,在集体测评中,小艾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班员,还拿到了班里的最高奖金。
马晓琳说:“我们原以为,属地划分后,工作任务重了,大家会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现在看来,每个人的责任心更强了,活儿比以前好干了,就像班长说的像红柳一样抱团生长,大家比以前抱得更紧了。”
时刻在线的“红柳石油网”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背景下,新疆油田公司启动“数字油田”建设,互联网、信息技术走进一线员工的生活。看着自己辛苦梳理出的大量采油专业资料、50多万字的民汉对译培训教材静静地躺在电脑硬盘中,肉孜麦麦提·巴克萌生了打造互联网专业交流平台的想法。
2006年以来,他陆续投入四五万元,建起“红柳石油网”,免费服务五湖四海的石油人。
“但也并不那么一帆风顺”,采油六班成员、网站管理员杨雪峰说:“当初一开始建设的时候,班长什么也不懂,也是在一步步摸索,包括买服务器也是被别人骗过。”
有人不理解,办网站的这些钱在家乡可以盖几间大房子,有人办网站是接广告、拉赞助,肉孜麦麦提·巴克费精力又费钱,到底图啥?
肉孜麦麦提·巴克这样回答:“我的父亲是位老师,在家乡,提父亲的名字,有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只要一提巴克老师,就没有不知道的。对我来说,老师这个称谓,意味着爱和付出,亲切而又神圣。我也想像父亲那样,用自己的知识,成就别人的梦想。”
现在,红柳石油网站已经收录了石油生产专业性文章4000余篇,专业培训和鉴定资料200余篇,成果及技术更新300余篇,石油百科名词解释上万条,注册用户多达5000多个,点击量达到了40多万人次。网站管理人员都是中国石油各大油田的技师、兼职教师,网站已经成为新疆油田各族员工、国内石油人互相学习技术、交流经验及共享资料的一个平台。
具有发言权的红柳石油网的超级版主、来自大庆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厂第二油矿员工宋宝玉,说起他与肉孜麦麦提·巴克的相识、相交、相知,津津乐道。
作为一名工人技师,宋宝玉要经常讲课,需要查找大量资料。2006年冬天,宋宝玉偶然找到了“红柳石油网”。进去之后发现,这个网站对一线工人非常实用。更让他惊喜的是,这里所有资料,居然都可以免费无限下载。在专业资料下载普遍收费的今天,宋宝玉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那个晚上他“贪婪”地下载了近300份资料。也正是这次点击,让宋宝玉走进了肉孜麦麦提·巴克的网络世界,也开始了他们远隔万里的友谊。
在“全国劳动模范、民族团结爱岗敬业标兵肉孜麦麦提·巴克同志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上,宋宝玉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2007年夏天,我在大庆参加中国石油第8期技师培训班。期间,班主任多次提起上一期一位叫肉孜麦麦提·巴克的新疆维吾尔族小伙儿。班主任讲了他很多趣事。比如平时不咋说话,但一讨论起问题却滔滔不绝;和同学交流有些羞涩,但一下课就追着老师要课件,带来的U盘装满了,还专程跑到市里买了一个大硬盘。来时背了满满1袋馕来,走时背走满满1袋书……”
当得知这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就是“红柳石油网”的创建者时,宋宝玉说:“我特别吃惊。建个网站并不容易,对民族兄弟更是难上加难,他是怎么做到的?年轻人上网,经常是看新闻、聊天、打游戏,他一个30多岁的采油工,为什么选择建这样的专业技术论坛?又是什么,支撑他在这个物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里,坚持为我们打造一个免费的学习空间?”
从那以后,宋宝玉几乎每天都要到“红柳石油网”上去转一转,与肉孜麦麦提·巴克的交流也越来越多。2008年初,宋宝玉在研制“新型法兰涨开器”时,搞了几次都没成功,便试着向肉孜麦麦提·巴克请教。他建议用楔子楔入的原理试一下,结果“一语点醒梦中人”,宋宝玉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很快就完成了这项革新,并获得了黑龙江省优秀成果奖。
在“全国劳动模范、民族团结爱岗敬业标兵肉孜麦麦提·巴克同志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召开的前两天宋宝玉与这位神交多年的老朋友终于见面了,在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工作室里,肉孜麦麦提·巴克兴奋地打开“红柳石油网”说:“你看,现在条件多好,企业这么支持,我们得把网站办得更好,等咱们退休了,就把它交给油田,一定得保证它时刻在线。”
为了纪念这一刻,宋宝玉说:“我俩特意在页面前合影留念,还互赠了一套工服。我们都觉得这是最好的礼物,虽然工服的颜色不同、款式不同,但是上面镶嵌着共同的宝石花;虽然我们的习俗不同、地域不同,但我们追逐着共同的石油梦想。感谢网络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能和兄弟一起奋战在采油一线,一起为祖国献石油,真好!”
(本文图片由克拉玛依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