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拿“义和团心态”混淆爱国情感
2015-12-24
环球时报/2015-12-24/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刘仰
《环球时报》12月22日刊登了一篇名为《“义和团心态”浮现于世值得警惕》的文章。作者周少来认为中国底层民众有“义和团心态”,并将其归纳为四个“隐性基因”:一是单向归因,二是极化思维,三是盲目盲从,四是暴戾暴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篇文章以“中国人不行”为立论基础,对事实分析不够全面深入。
有一点宗教常识就会知道,“单向归因”“极化思维”在西方社会的一神教体系中更为突出。中国有着多神教、泛神教文化的肥沃土壤,民众心理层面其实不容易单一化或走极端。再如“盲目盲从”“暴戾暴力”,描述中国人性格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定性,叫做“一盘散沙”,这与“盲目盲从”是相互矛盾的。再比如说“暴戾暴力”,在描述中国人性格时,人们常常会说中国人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以至于有人会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似乎与“暴戾暴力”也是矛盾的。
事实上,“隐性基因”在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中,并非中国人独有,所有民族都有这种倾向,就其程度来说,也绝非中国人最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的确有各种教训值得总结。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关键在于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而义和团的失败在于,它只反对“帝国主义”这一座大山,对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则没有那么坚决地反对。
由此我们才会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当时及以后,最痛恨“义和团心态”的就是帝国主义。他们将义和团贴上“排外”的简单标签,一笔抹杀了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野蛮剥削和残酷压榨。作为中国人,我们没必要学着帝国主义的口吻,对义和团和一些底层民众朴素的爱国行为接连发出“排外”的讨伐。况且,有些“外”的确该“排”,新旧帝国主义都不是天使,把它们“排”出去理所应当。
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社会底层运动,虽然短暂地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但在痛批清朝时,人们从来都不会忘记慈禧太后说过的“宁与洋人、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中国底层民众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抗御外侮,与社会上层为了自身利益而谄媚洋人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今天,当一些人以精英的身份痛批“当今中国底层”的“义和团心态”时,我们不得不怀疑:他们是否怀着与慈禧太后同样的心态?
的确,“洋大人”依然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暂时无法被替代。因此,当“洋大人”逐渐力衰,面对一切挑战时,用莫须有的“义和团心态”加以丑化,几乎已经是最后的招数。最近,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特朗普呼吁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这难道不是一种“洋排外”?在痛骂中国人的“义和团心态”时,不应对洋人日益高涨的“洋义和团心态”视而不见。▲(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