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运作:改善之工作逻辑
2015-12-24黄锡伟
精益运作:改善之工作逻辑
改善告诉我们的是先看清楚发生了什么,看清楚是什么流程造就的,再说其他。
健友集团董事兼总裁、亚信联创董事
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经济师
中国第一代从事自主软件管理和开发的创业者,对企业风险投资、运作体系、人力资源、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
精益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展开和应用,从规模化产品,如汽车、到定制化服务如软件都有了特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许多期望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公司,希望照方抓药提升竞争力。
可是,简单模仿的结果只是取其“形”而不得其“实”,这种名不副实的最大害处是你付出了需要工作的“形”,而无法得到工作效果的“实”。这时候,身在其中的你会有什么结论呢?你会认为这种工具不适合你,你放弃了一个工具,你放弃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在这样的改革和试错过程中,若是你所在的产业、公司还能在市场上有存在的理由,你就可以继续下去,可是若是你的竞争对手足够强大、响应足够快,也许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最富有竞争力的组织和个人。
这样说来,熟悉、了解、精通精益运作之中内嵌的文化要求、运作机理,让每一次行动都变得更富有效率,将每一个失败作为自省、提高的开始非常重要。精益体系中重要的支持:改善工具。这个改善作为精益的核心不只是作为作者的个人喜好而如此确定,实际上作为精益起源的丰田公司将“尊重员工”和“持续改善”作为整个企业运作的两大基础。在没有了解精益和改善概念时,我们将不奢谈“员工尊重”这样的企业文化话题。
当你接近这个传说中的利器改善工具,也许你觉得其实也不是什么神奇之物:改善工具的细分之要素有两个:到现场和A3工具。
到现场说的是工作方式,在改善体系中,一线工作是值得尊重的,只有在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传说中的大野耐一就有一个著名的“大野圈”,在生产的现场(或者任何现场)划上一个一平方米的圈子,将学习的人放在圈子里4个小时、8个小时,去理解这个现场的状态,去发现现场的工作中的浪费,去发现设施设备维护和摆放的合适与否,去理解现场工作状态。
A3工具,实际上是用一个A3大小的纸去完成这个改善的过程。改善分成几个步骤:
其一是对现象的描述,描述一下问题存在的现场和基本的处置过程,不要以为这是容易的事情,看到过无数个现象描述,总是缺乏基本的信息。如同小时候写作文,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个事件中,还需要有情节、思考、有处置。这种没有“空”的背景下,进行现象描述,往往描述的是一个扭曲的故事。这种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历史的经验束缚,无论是自己经历过的,还是自己想象(妄想)过的;这种扭曲也有可能是个人利益关联,总想把责任推到外界或别人身上,用“掩耳盗铃”手法去描述现象并不有效。
以我之经验,没有受过改善训练的人大概八成人是无法真实描述现象。往下工作,可以说是步步艰难,若是能解得其中真知,却是颇有滋味。
其二是流程分析,分析出现问题所采用的规定的工作步骤。很多人都会说,流程是对的、是好的,执行不到是作业人的问题,有时候更会衍生到是培训不到位的问题。真的是这样吗?仔细看看流程、看看这个流程的培训过程,看看这个流程的操作、检查和管理,就知道不是那么简单。很可能的是:流程制定有问题、培训有问题、操作有问题、管理也有问题。
特别是刚做改善的时候,你用这种方式去看组织中出现的问题,你大概就可以理解戴明说的“公司出现的问题八成是公司体系问题,不应该苛责员工”,系统性解决问题,而不是去责怪某一个人,大概也是第二步进行流程分析的原因吧。另外的原因就是不要急着做一个流程来应对一个问题,而是应该去认真看看现有的流程究竟出现了什么样问题,从现有流程出发,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要急,还没有到问题的解决吧,还没有到措施的展开吧,是的。不明白事情的状态,不了解过去的做事方法,一定不要轻易去做决定。这和日常我们遇到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每每我们有了问题就出台一个制度,根本不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所以,改善告诉我们的是先看清楚发生了什么,看清楚是什么流程造就的,再说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