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岳型景区安全管理实证研究
2015-12-23陈金华
陈金华
摘要: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以“双世”遗产地、国家五A级山岳型旅游区——武夷山景区为例,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考察、游客问卷与访谈,对景区旅游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岳型景区武夷山旅游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景区的交通及游客登山游览环节;通过景区旅游安全影响因子的分析,可以得出武夷山景区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为山体广阔、环境复杂而脆弱,以及游客不安全行为;武夷山旅游安全管理要加大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实行安全智能化管理,规范景区容量管理,更要做好游客的安全教育与景区管理人员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关键词:旅游安全;安全事故;山岳型景区;武夷山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1-0072-11
山岳型景区是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型,我国四个“双世”遗产地都属于山岳型景区。由于山地特定的自然环境(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河床变化大、环境容量较小)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救援力量不足),山岳型景区又成为我国旅游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地区。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武夷山洪涝灾害、2011年黄山游客遭雷击事件、2010年黄山景区复旦学生遇险事件、2011年国庆14名驴友穿越四姑娘山失联事件、2013年国庆近万名游客滞留九寨沟景区事件等等,轰动全国,也使人们对山岳型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质疑,迫切要求学术界提出对策与方案。
国外对山岳型景区的关注较早,如Tim A.Bengley和Stephen J.Page对新西兰山地拓展旅游10余年的事故进行统计,发现登山运动最容易导致恶性事故(如死亡与重伤),所以要特别关注山地高风险区域;Sue Peattie等认为在旅游过程中,小孩的晒伤是严重的旅游安全事故,必须加以预防与控制;Jiali则认为山地灾害会影响旅游区的安全形象,所以要加强预防、控制,加强自然环境的恢复力,构建健全的救援系统。我国从2003年SARS之后也加强了山岳型景区旅游安全的管理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在:景区安全分类,如马永勇等认为山岳型景区安全包括景区资源危机、景区管理机构危机、景区游客危机三个方面;景区管理安全意识与行为调查;更多的学者尝试构建景区安全管理方案,如王志华提出的景区安全管理组成要素(包括设施设备管理、游览安全管理、服务用品安全管理、实物用品管理、安全预警、安全应急等),罗振军等提出的旅游景区人群安全容量环境算法,李雪娟构建的山地旅游区“六位一体”的风险控制体系(即包括规划设计、设施设备、提醒与预案、风险监测、风险管理、应急救援),梁焱提出的黄山景区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等,张敏提出的世界遗产地安全标识系统标准。
可见,我国山岳型景区安全研究尽管起步稍迟,但是发展较快。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实,即面对我国蓬勃发展的山地旅游业,我国的景区安全管理研究仍显得指导性不足,研究不够深入,无法给业界提供实际的帮助。为此,本文尝试从游客感知的视角,结合网络与实地调查,对我国“双世”遗产地——武夷山进行安全管理研究,探寻游客对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过程中的安全环节感知与行为,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供景区管理层借鉴。
一 研究区概况
(一)武夷山旅游发展概况
武夷山位于我国东南部,是我国“双世”遗产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展示地,国家首批重点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展示地、智慧旅游重点建设地区。核心景区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地(面积79km2)。从1978年开始发展旅游业,三十多年来,景区规模不断扩大,各项设施不断完善,接待旅游人数不断攀升,200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2012年更接待900万人次;与此同时,旅游收入不断提升,2001年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2012年突破100亿元大关,旅游业是武夷山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如图1所示。
(二)武夷山旅游安全概况
在武夷山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容量与旅游活动,加之旅游管理监管不力,旅游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笔者对2001-2014年间网络数据进行梳理,涉及武夷山安全事故共计20起,见表1,内容涵盖自然灾害类、设施设备类,以及人为因素类,其中以游客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最多(11起)。所以,研究游客在武夷山的安全感知与行为,对武夷山景区的安全管理非常有必要。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与访谈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是2012年7月10日-7月16日,第二次是2013年5月1日-5月3日。调查地点选择在中华武夷茶博园、下梅古村、桃园峪、桐木关、天游峰、九曲溪码头、一线天、水帘洞等景区。受访者除了接受问卷调查外,还接受景区安全的访谈。二次调查一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回收232份,回收率为92.8%。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一共196份,占总数的78.4%。调查内容涵盖了游客对武夷山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安全隐患、旅游安全影响因素,以及游客属性等,见表2,其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处理。
(二)受访者基本概况
如表3所示,受调查时间的影响(暑假是武夷山学生观光、学校教学考察的旺季),武夷山景区受访者主要以年青学生群体为主,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居多,旅游者安全经历不够,但是对安全隐患的关注仍较强烈,其中对景区交通、旅游项目体验活动安全、饮食安全等最为关注。
三 调查结果
(一)对武夷山安全感知分析
1.对武夷山旅游各要素安全感知
如图2所示,游客对于登山拥挤、旅游项目体验安全、购物受骗有较强烈的感知;其次,暴雨、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对游客也有较深刻的影响,见图2。
(1)住宿安全感知分析。在住宿安全感知调查中,游客较为关注失窃行为,其次是人身安全。这主要是武夷山景区宾馆较多,尤其是低星级酒店较多,设施老化,暑假与“五一”假期游客较多,房间使用率高,常出现游客行李失窃事件。此外,一些酒店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常出现半夜断电,空调不能致冷等现象,影响游客的睡眠。
(2)饮食安全分析。受访者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是水土不服、受骗、食物中毒。许多北方来的游客到武夷山后,对当地炎热气候不适应,表现为在饮食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此外,有不少游客普遍反映饮食店主有欺骗顾客的现象,比如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夏季还常发生由于食物用料不新鲜,导致游客饮食中毒事件。
(3)交通安全分析。这主要测试受访者对武夷山景区的对外交通情况感受。受访者对武夷山景区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感知最为强烈。在旅游景区目前有小火车、景区中巴车进行接驳,由于夏季高峰时期游客较多,乘车拥挤造成的不安全感较为突出。此外,许多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在崎岖狭窄的山路超速行驶,让游客惊魂未定,险象环生。2011年7月14日公馆大桥跨塌,旅游车掉进河里,造成1死22伤的惨剧。
目前武夷山景区有飞机、火车、高铁、汽车与外界沟通,对外交通较为方便。但是在旅游旺季(3-10月),火车票一票难求现象也常有出现。火车准点率不高,游客在火车站等候时间过长。此外,武夷山火车站与汽车站没有空调,室内卫生与公厕设施差,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不相符。
(4)景区游览安全。目前,武夷山景区黄金旅游路线是游天游峰、九曲划竹排,其次是一线天、虎啸岩探险体验及大红袍、水帘洞观光体验。受访者对浏览安全感知最强烈的是天游峰登山探险,在早上8点到11点之间,游客最为集中,山路狭窄且特别拥挤,无人进行疏导。天游峰顶由于缺少提醒,不少游客直接从登山道下山,两股人流在崎岖的登山路上相遇,道路受阻,加剧了游步道的安全隐患,容易出现游客跌倒、摔伤、坠崖等重大安全隐患。一线天景区缺乏管理人员和安全标识,造成游客的心理恐惧与压力。山路两侧的围栏不牢固,不少游客跨越围栏拍照,却无工作人员疏导和管理。九曲溪是武夷山的主要游览线路,由于游客安全意识较差,旅游从业人员安全管理不力,九曲溪是武夷山重大安全隐患频发地,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武夷山核心景区外围的景区桃源峪、大安源、黄岗山大峡谷等也是游客较频繁光临的地方,由于景区开发较迟,加之未纳入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安全管理人员与救生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成为安全事故最多发生的区域,如表1。
(5)购物安全。武夷山度假区商场众多,由于旅游管理不尽规范,购物是旅游投诉的主要内容。导游、载客司机等参与引导购物常有发生,使游客担心受骗。在调查过程中,受访者对武夷山旅游购物安全投诉主要集中在导游诱购上,占52.8%;其次,对武夷山地方大量充斥的茶叶店、竹木制品店的质量无法判断,不少受访者反映质量低劣(44.8%),质价不符(35.0%)。
(6)娱乐安全。武夷山现有的夜间文化生活是印象大红袍,观众反响不错。但是在度假区中存在的不少的康体娱乐活动却引起游客的安全顾虑。在调查中,受访者对人身伤害关注最高(占51.2%),其次是色情、火灾、吸毒等。
2.对武夷山旅游安全总体感知
受访者对武夷山总体感知,认为景区总体安全的占54.8%,认为非常安全的仅占3.2%,但是认为景区安全状况一般的占42.9%,见图3。说明对武夷山游客安全需求偏好(追求大众、舒适为主)而言,武夷山景区仍存在较明显的安全隐患,无法给游客足够安全的保护。旅游安全无疑会影响武夷山景区的知名度。
(二)武夷山景区安全成因分析
参考高玲、郑向敏等旅游安全事故分析方法,对旅游景区的安全事故分析可采用因果图法与层次分析法。旅游安全事故主要存在于脆弱、复杂的环境、不牢固的设施设备、不安全的人为因素(包括景区人员、相关人员与游客本身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以上三者进行管理的部门。管理因素与其他任何一种原因结合,都会引起事故的发生,即只要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着管理缺陷或混乱就会导致人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导致事故的发生。从武夷山受访者问卷调查来看,安全事故成因出现在:旅游设施问题(53.1%)、旅游管理问题(44.6%)、游客自我防范不足(25.4%)、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18.5%),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10.8%)。由此可见,受访者的安全隐患成因分析已印证了目前景区安全成因的系统分析。
1.自然与社会环境状况
武夷山景区自然条件以山地为主,地势高,断裂构造发育,河流众多。春夏季降水较多,且以暴雨为主,暴雨及其衍生的次生灾害对武夷山景区影响较大。据《武夷山志》记载,从南宋至公元1995年,武夷山市总共发生18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其中水灾对武夷山影响次数最多(5次);冰雹次之(4次);风灾、旱灾为3次;泥石流发生1次。其他事故包括火灾和坍塌事故分别发生1次。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是2011年发生的“6.19”特大暴雨灾害,对武夷山旅游资源造成极大影响,见表1。
除了自然环境之外,景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影响旅游安全。从2000年以来,武夷山景区规模扩大,旅游接待人数上升,但是当地群众生产与生活与旅游矛盾也开始出现,2004年发生的景区封闭性管理事件,2011年等发生的景区竹筏船工罢工事件等都影响游客的安全。如不及时处理景区与周边群众的关系,武夷山旅游安全将可能激化。国内2013年5月湖南凤凰城门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必须引以为鉴。
2.设施设备的老化与超负荷运作
截止到2013年底,武夷山市共有旅行社87家,各类宾馆饭店336家,星级饭店2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4家),观光小火车24台,每天能接待8000-10000人次,但是在旅游旺季,景区旅游车辆严重不足,临时征用许多社会车辆与司机,各种车辆性能与驾驶人员素质难以保证,且超负荷运作,这对景区旅游而言,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旅游设施老化也是安全的重大隐患,1999年完工的武夷山公馆大桥作为通往主景区的唯一通道,通车才11年,就发生垮塌,工程质量令人质疑。在天游峰、虎啸岩景区考察过程中也常发现景区登山道护栏老化松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人为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景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与游客本身的安全意识与行为。从笔者的考察及与受访者访谈来看,武夷山景区管理人员安全服务意识不够,不少景区没有配备足够的安全监督人员,在旅游旺季也没有安全管理员或志愿者引导游客规范登山。从受访者的调查中,不少游客反映景区小火车司机超速行驶,竹筏船工不注意行船安全,导致游客落水,或自身落水而亡,如表1。此外,不少游客反映在购物环节,导游存在不同程度的欺骗现象。
旅游安全事件也与游客本身的安全意识有较大的关系。从表4来看,游客的安全行为、对武夷山的安全感知与评价,与游客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是与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从表1中可以见,近10多年来,武夷山重大安全事故极大部分与游客本身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特别是在拓展旅游、亲水性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较多。九曲溪、大安源、黄岗山大峡谷等是安全事故多发区。还有不少游客跨过景区安全警示栏杆到悬崖上拍照,险象环生。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不少游客戏弄野猴,或给野生猴群喂食而被抓伤。
4.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从受访者的问卷分析中,游客对景区设施设备老化、安全管理不完善最为强烈。从实际调研中,景区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景区安全标识系统落后。武夷山景区安全标识较为老旧,大部分景区标识种类不齐全、一些安全死角没有纳入标志系统规划范围,极易致使游客发生诸如跌倒、迷路等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在众多新开发的景区中,如黄岗山大峡谷与大安源等地安全标识、安全提醒、护栏与救生设施严重不足。这些景区也缺乏现场安全维护人员。
(2)安全应急设备配置不齐全。景区作为公共场所,其应急设施应做到种类齐全且分布合理。而武夷山景区内许多景点安全应急设备不全,且景区管委会并没有定期进行安全疏散演习。
(3)旅游资源的灾后重建工作落实不到位。2010年6月19日,武夷山遭受巨大洪涝灾害,致使旅游设施损毁严重,栏杆、游步道、公厕、竹篱笆、草地、植被毁坏,九曲溪两岸的植被不少断裂倒地,草地变成了沙滩。笔者组织的教学团队于一年后对武夷山茶博园、下梅古村、桃源裕、桐木关、天游峰、一线天、水帘洞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部分景区尚未恢复到较好水平,其中下梅古村尤为严重,古建筑灾后失修,河道淤积且污染严重。
(4)景区资源保护不够重视,生态保育力度不够。坐落于城区边缘的余庆桥2006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赞誉为中国桥梁史上活化石,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于2011年被火焚烧。这反映了武夷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遗产保护意识不足。部分景区干道及一些年代久远、体现历史文化的通道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下梅古村石板路年久失修以及当溪水源匮乏、河床裸露。
四 山岳型景区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综上所述,山岳型景区与城市(人工主题)型景区、滨海(休闲度假)型景区相比,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山岳型景区监控难度大,救援难度高。山岳型景区范围比城市型、滨海型景区大,核心景区周围有相当大的区域为新开发旅游区或者是非旅游区,空间安全监控难度大;此外,景区道路往往以崎岖陡峭的山路为主,事故不幸发生后,车辆难以进入,救援难度大。其次,山岳型景区安全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山岳型景区有不同海拔起伏的山地、峡谷、溶洞等地质、地貌,有瀑布、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多种水体类型,有森林、动物等生物群落,气候变化万千、溪流暴涨暴落,隐藏着各种自然环境风险;加之,外来游客对山体知识了解甚少,景区管理层普遍缺乏像海上运动、城市主题公园一类的安全监控、教育引导,所以山岳型景区安全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武夷山作为我国典型的山岳型景区,我国“双世”遗产地,福建省三大旅游中心之一,其旅游安全管理必须注意其与城市人工景区、滨海旅游区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管理对策。
(1)应对山岳型景区面积广、监控难的特点,构建涵盖整个武夷山的智慧景区安全管理系统。武夷山核心景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79km2,但是外围景区(自然保护区、大安源、下梅村、城村等)有500km2以上。目前景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环境变化信息动态更新不足,核心区外围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不健全,游客监控力度不足,安全设备维护不及时。借鉴黄山等地的经验,宜结合景区智慧旅游实施的契机,构建整个武夷山范围的景区环境即时变化系统、旅游景区承载力预警系统(及时疏导旺季游客),利用智能景区门票来监控客流空间移动,并对旅游事故进行精确定位。
(2)应对山岳型景区安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状况,完善武夷山景区安全综合管理制度。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武夷山景区安全管理制度评价为一般(占51.6%),而认为有必要完善安全制度的受访者占92.8%,所以武夷山应当在国家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基础上,细化本地的旅游安全法规,规范本地政府、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等在武夷山的行为。武夷山景区管理部门在安全训练时,要注意当地安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要重视水上安全管理与救援,又要重视登山运动、森林体验、动物观赏的安全管理问题,培养一技多能的旅游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多种旅游安全应急预案,规划景区110,动员社会志愿者参与安全管理,提升管理部门应急能力。
(3)克服山岳型景区可进入性的不足,重视景区车辆交通与景区游步道、漂流水道的安全管理。目前,交通安全、游览安全是各种安全事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环节,武夷山景区应重点做好核心景区外围景点(自然保护区的桃源峪、大安源、大峡谷、下梅等)、九曲溪游览的环境安全解说与提示,完善救援设施,加大安全管理投入。
(4)对游客进行分类管理,加强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目前武夷山景区的游客安全知识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经历(39.2%),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31.2%),来自于景区的宣传仍较少。此外,经济因素(家庭收入较高)、有家庭成员出行的游客对安全意识有较高的关注,为此,武夷山必须重视家庭出游群体在登山、漂流、动物观光、拓展等方面的安全培训,要求游客购买保险,以抗御旅游风险。
【责任编辑 吴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