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建构而精彩 因合作而快乐

2015-12-23王慧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建构游戏幼儿

王慧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幼儿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建构游戏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并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带着“在建构游戏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这个问题,我多次进行观察和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深入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发现教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培养幼儿合作品质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认识不够明确,对幼儿的指导也不太得力,出现了一些误区:

合作=“合座”: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小组合作游戏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活动模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为促进幼儿间的互动与合作,盲目地把幼儿组合成一个个小组,让幼儿坐在一起,不考虑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考虑幼儿之间的原有水平,导致幼儿没有交流,没有协商,各自游戏,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并没用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有时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丧失了合作本身蕴含的意义。合作≠“合座”。

合作=“合做”:教师为了追求建构作品,总会有意识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幼儿共同参与游戏,一起合作搭建,以期在以强带弱的合作模式中促进幼儿建构技能的提升。然而在活动中教师往往看到的是幼儿一起“合做”的作品,却忽视了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互动体验,对游戏的评价也只局限于做了什么东西,和谁一起做了什么,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合做”过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合做”。

合作=“协作”:两个幼儿如果在一起游戏,互借玩具、互递材料,各自独立建构,缺乏自主的分工,没有明确的目的,不存在矛盾冲突,虽然幼儿之间有了交流,有了互动,但这只能算是幼儿之间的“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合作≠“协作”。

审视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合作能力培养时出现的这些认识误区,我从激发幼儿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体验合作情感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激发合作意识——此时无声胜有声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容易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因此,要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创造合作的机会,引发幼儿合作的需要,以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一)树立榜样

教师与幼儿要真正交流沟通,而不是单纯地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如:在建构“美丽的六一幼儿园”时,幼儿根据幼儿园实际建筑结构,搭了两个尖屋顶,可是幼儿搭建的屋顶不够牢固,很容易就塌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先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幼儿分别用围合、搭高的方法搭建屋顶,尝试失败后,又将中空的房屋填实,但效果仍然不佳。当他们丧失信心的时候,教师收集了木板、纸板、草席等材料,然后鼓励幼儿再次尝试,结果做出的屋顶非常牢固。

教师灵活转换角色,由原来老师的“教”变为幼儿的“主动学”,作为幼儿学习的“合作伙伴”,自觉充当平等对话人,把握好“更有利的合作伙伴”的分寸,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出好奇和关心,并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提出建议和分担责任,在与幼儿平等对话的同时,发挥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二)创造机会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为重要了。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造型,为幼儿的合作创造机会。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进去,这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三)引发需要

根据不同幼儿的合作技能提供不同“难度”的合作机会,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有一定难度的,但又是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能够到的“困难”,以引发幼儿的内心需求,激发幼儿合作意识,就能协商解决,体验分工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提升合作能力——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为双方的兴趣不一致或观点不同等产生矛盾冲突。因此,帮助幼儿学习合作技巧、提高幼儿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时,教师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鼓励引导

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氛围,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交谈方式,可以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谊,与他人更好地交流合作。如:学习小手勾一勾、拍拍朋友的肩等动作表示“我们一起玩”;学说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假如你能和我一起玩,我会很开心”;学说商量语“可以吗”、“能借我一下吗”、“换一种方法,好吗”;还有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等。当孩子们学会了这些通俗简便的交往方式时,也就标志着他们跨出了主动合作的第一步。

(二)观察等待

在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必不可少。一次“万达广场”主题建构活动中,孩子们利用纸砖、纸筒、纸盒、木板等材料搭建了商场主建筑、柯桥金街、广场以及周边小建筑后,为是否建造地下停车场争得面红耳赤。一位小朋友说:“万达广场的停车场本来就在地下,而且还有两层呢!”另一个小朋友说:“不能造了,要不然会全部塌掉的……”大家各抒己见,游戏中断。对此,教师没有加以直接干预,而是让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寻找原因:地上的建筑已经完成,再搭地下的建筑合不合适?可以怎么办?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想法?以后在游戏之前该做些什么?下次遇到了类似矛盾该怎么办?怎么解决?最后幼儿达成共识,这次建一个地面停车场,搭一个不一样的“万达广场”,下次再重新设计图纸进行搭建。幼儿因此悟出怎样的合作方式是恰当的,逐步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合作行为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三)点拨磨合

促进幼儿交往与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以怎样的身份支持、引导他们的活动。当幼儿与同伴间为了一种材料而产生争执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现,支持他们用分享、协商、交换等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教师可采取加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一个游泳池,如果是三个人一起搭,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搭,试试?”在教师适宜的点拨下,采取大家都赞同的方式来解决,让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为以后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有的孩子自我意识强,活动中争强好胜;有的孩子乖巧软弱,一味听从别人的意见;有的孩子孤僻胆小,不敢与同伴交往……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个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幼儿合作的需要。

三、体验合作情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继续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就能大大促进幼儿不断合作的欲望。

(一)展示成果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与同伴的合作状态,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快乐,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二)赞赏肯定

教师的赞赏对幼儿来说是一个触动,如“你们能互相商量,合作着搭,真棒!”“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竖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质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幼儿的建构游戏中,我们应充分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技巧。

参考文献:

[1]阎莉.建构游戏出智慧[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2]林玉萍.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1.

[3]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建构游戏幼儿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爆笑游戏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