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给我们上了一堂化学课
2015-12-23李乐
文 李乐
面膜给我们上了一堂化学课
文 李乐
像知道奶粉里有三聚氰胺一样知道面膜中含有荧光剂,同时随着近期质监部门对抽查面膜检测结果的公布,我们发现,面膜同样是违规添加激素的重灾区,借此我们又认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糖皮质激素。
经过不法商家“孜孜不倦”的努力,那些我们在化学课上没有学到的化学品添加剂在我们的食物中慢慢认识,猪肉里面的瘦肉精,奶粉里的三聚氰胺,鸭蛋里面的苏丹红,腊肉里的硫磺,还有吊白块、孔雀石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深造化学这门学科。除了食物,对女生来讲还有一条更熟悉的途径——护肤品,而护肤品中则要属面膜最“便捷”。但是,关于面膜中那些除了所谓起到保湿、美白等等作用的物质,还有哪些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呢?那些有害物质到底是什么?在这里,小编就来跟您说一下与面膜相关的化学知识。
速效美白是假 荧光增白剂才是真
前段时间,微博上流传着一段充满同情又忍不住发笑的视频,吴姓女因误用毒面膜变成“绿灯侠”——在不亮灯的晚上隐隐约约发出绿色的微光,这背后的真凶就是荧光剂。其实在去年,央视新闻频道就对美白面膜添加荧光剂的现象进行过曝光。
当时记者随机通过网络、实体店等方式购买了10款面膜进行测试,其中3款面膜在检测中都有明显的荧光反应,而这3款面膜包装上都强调了美白功效,这说明这3款面膜中都含有荧光增白成分。由于目前国内对此类添加剂成分还没有做出强制性要求和规定,因此这些面膜成分表中都不会明确标出内含荧光增白成分。当然,检测出含有荧光成分不一定就说明该款面膜添加了人工合成的荧光增白剂,也有可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荧光成分,比如黄酮类、人参等。
荧光成分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果,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其作用是把制品吸收的不可见的紫外线辐射转变成紫蓝色的荧光辐射,与原有的黄光辐射互为补色成为白光,提高产品在日光下的白度。也就是说,使用了含有荧光成分的面膜后出现的明显的美白效果,并不是皮肤状况得到改善,而是残留在脸上的荧光成分发生的光效应。
相对于从植物提取的荧光物质,作为染料的荧光增白剂更受不法商家的青睐。荧光增白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荧光剂,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容易迁移到角质层、血液里。如果长时间接触皮肤,容易刺激表皮,毛孔吸收,通过血液循环来进入体内,因为肝脏无法代谢,聚集越来越多的毒素后可能会引发肝炎,或者引发肝硬化或者肝癌。荧光剂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许多有害的作用,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荧光剂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还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荧光剂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倾向,其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造成血液系统受损。此外,化学物质容易污染人体血液,虽然血液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微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其中,会被稀释、分解、吸附和排出,但长期、大量的有毒物质倾注而入,必致其发生质的变化;进入血液循环,会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现象。
美白祛痘 全靠激素
8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11批次面膜类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2015年第56号),最新一轮全国范围面膜类化妆品监督抽检显示11批次面膜产品存在非法添加禁用物质、违规使用限用物质等问题,7家企业因激素添加问题被点名,责令停产整顿。不合格产品涉及的生产企业和不合格项目具体为:
?
面膜属于美容护肤类使用频次最高的单品,消耗量高,制作成本低,工艺要求不高,而利润空间却很大,因而导致商家蜂拥而上,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属于美容护肤品质量问题重灾区。
国家食药监总局最近两次通告里公布的不合格面膜产品,显示被检测出的“违禁物质”分别为氯倍他索丙酸酯、倍他米松双丙酸酯、曲安奈德醋酸酯和氢化可的松,它们均属于糖皮质激素类物质。糖皮质激素类物质究竟为何物?为何商家们为了它屡屡触犯底线,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置若罔闻?
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一般的抗生素或消炎药所不及的病症,具有强大高效的抗炎、抗过敏、抗中毒、抗休克的作用,临床上,皮肤科的医生会用它来治疗银屑病、顽固性湿疹等,但考虑其巨大的副作用,使用时会明确对患者说明这种药物是不宜长期使用的,极其谨慎。以往病例表明,如果过长时间、过大剂量的使用,会令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症状以及肺部功能障碍,很多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
糖皮质激素的强大功效,是让其不断在化妆品中违法添加的重要土壤。金寇面膜里被检测出的氯倍他索丙酸酯其抗炎功效更加强大,在同等剂量下,其抗炎作用为同为糖皮质激素家族成员的氢化可的松的112.5倍,倍他米松磷酸钠的2.3倍,氟轻松的18.7倍。
消费者使用后,短期效果显著,美白、祛痘反应神速,容易产生不理智消费的冲动购买,吸引消费者持续性使用,这极易形成对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所以才会令商家铤而走险,将激素掺进美容护肤品中蒙骗消费者。
长期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对皮肤的损害将是不可逆的,在神奇功效的背后,将要付出重大的代价,可能导致面部皮肤黑斑、萎缩变薄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规定其为化妆品禁用物质。
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对这些产品进行全国清查,责令相关面膜企业停产整顿,有关部门已开始立案调查相关生产企业。除了政府部门严肃查处之外,消费者也要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选购面膜应该在合法商家选购合法的产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坚信美容护肤不能一蹴而就,对一些宣称短时间内可显现美白祛斑效果的产品要特别警惕,如果在使用某款美容护肤品后,面部立即显现比较明显的美白或祛痘效果,使用者也要特别注意了,产品内极有可能添加了违禁物质。千万不要被一时的美丽蒙骗,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
面膜成分全解析
面膜可以分为涂抹式和贴式,而爆出问题的面膜多是贴式面膜。面膜的好坏跟面膜的材质、精华液有关,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精华液。每一款面膜贴中的精华液都由很多种成分组成,但总体来看,按配方结构可以分为乳化型和非乳化型。如果精华液呈现乳白色那就可认为其为乳化型,而透明的即为增稠型面膜精华液。比较而言,市面上常见的还是增稠型精华液面膜贴成分,所以对此类精华液成分进行分析。
保湿剂成分
一款增稠型面膜贴中的精华液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第二大添加量就是保湿剂。最常见的保湿剂为各类小分子多元醇类,比如甘油、丙二醇、丁间二醇等。此外还有高分子类保湿剂,最常见的就是透明质酸。当然,其它非多元醇类常见的保湿剂还包括氨基酸、胶原蛋白、PCA-钠等。在所有的成分中,排在保湿剂第一的是甘油,甘油是一种廉价而质优的保湿剂,几乎在绝大部分护肤品中都有添加。
防腐剂成分
在讨论面膜含有防腐剂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要确定这样的前提:化妆品无法完全不使用防腐剂。由于面膜中水含量非常多,其原料如油脂、氨基酸等,容易受微生物污染,另外,面膜生产环境也要求高,对防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许多面膜中含有的致敏性防腐剂指的是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也常被称为尼泊金酯(Paraben),包含甲酯、乙酯、丙酯、丁酯等多种,是防腐剂含量成分最多的。这类元素由于可以被人体快速吸收、代谢并排泄,被认为是安全性颇高的防腐剂。此外,还包括较少使用的防腐剂成分,比如氯苯甘醚、季铵盐-15、脱氢乙酸钠。有些防腐剂成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比如苯氧乙醇会对皮肤产生灼热感,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可能产生过敏等。更有一些老式的防腐剂比如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等是可以淘汰的。
美白成分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款自称能快速美白的面膜,但是其美白成分消费者却不清楚。一般来说,主要有维生素C、甘草萃取物、桑葚萃取物、美拉白、胎盘素、果酸、熊果素、曲酸等。
面膜含有的果酸成分有焕肤功效,虽然能起美白和去角质效果,不过果酸过多会腐蚀皮肤使其变薄,皮肤变得很敏感,细看可看到皮肤下的毛细血管。
但是,这些成分都不可能让你用完几次就快速美白的,市面上出现的那些快速美白面膜,大多数是铅汞超标,铅汞化合物常被无良厂商用于美白祛斑的面膜中。长期使用皮肤可能暂时性变白,可是皮肤严重纤维化,敏感脱皮怕光等问题随之而来。更有甚者将对自身机体所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造成巨大损害,甚至导致失明。
另外,即效美白的面膜很可能是因为添加了二氧化钛、荧光增白剂导致的。加入荧光剂的美白面膜,在紫外光线的反射下会显得很白,但是如果你一旦停用,皮肤表面残留的荧光剂洗去后就会恢复原样了。而如果你一直长期使用,那么这种荧光剂长期停留在你的脸上那也是十分恐怖的事情。
粘度调节剂成分
粘度调节成分主要是让面膜看上去更厚实粘稠,没有粘度调节剂的精华液会让人觉得没有料,因为这样面膜纸里全是水一样稀的精华,将这样的面膜贴到脸上时精华液就会容易流到身上,不过选择不好或添加量不对还会让面膜用后过于粘腻。
粘度调节剂的成分一般是卡波姆、黄原胶、羟乙基纤维素、丙烯酸(酯)类等。这类高分子聚合物成分一般是造成你使用面膜后,再使用其它护肤品感觉有些搓泥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小核菌胶,也具有保湿和粘度调节作用,不过比较贵,在国内上市的面膜中用得不算普遍。
植物提取物成分
植物添加量在面膜中是很重要的配合宣传的成分,一般有芦荟叶提取物、小黄瓜提取液、海藻提取物、绿茶提取物、人参提取物、甘草根提取物、仙人掌花提取物、当归提取物等,但添加量难以判断,真真假假,说不清楚在产品中到底有没有什么具体作用。
舒缓成分
众所周知,面膜功效高、成分高渗透性好,但是在有效成分能更有效进入皮肤的同时,也会将外界刺激物带入皮肤引起刺激。因而舒缓成分的添加变得重要起来。面膜贴中常用的舒缓成分有甘草根提取物、红没药醇、尿囊素、积雪草提取物等,其中各类面膜用得比较多的是尿囊素。
pH调节成分
pH调节成分主要是用来调节精华液的pH值,以保证各个面膜成分能够在适当的pH范围内能够稳定下来,所以在化妆品中大量使用。常见的在国内面膜产品中使用的pH调节剂一般包括三乙醇胺、柠檬酸、氢氧化钾、乳酸、氢氧化钠、氨基酸等。可能很多会担心氢氧化钾这类强碱性的化学成分对皮肤有害,其实作为面膜成分,其添加量小,到了面膜产品里早就被中和成盐和水了。不用担心会伤害皮肤。而后面的乳酸、氨基酸类都是调节pH的不错成分,顺便还能保湿。
知道这些 买面膜就不会被忽悠
一敷即白?重金属、激素、荧光剂
任何合格的美白化妆品都不可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这个面膜真的很神奇,一定是重金属、激素等有害物质超标或添加了荧光剂等物质,使用后多会引起“痘痘”“皮炎”等各种皮肤症状。
胶原、蜗牛、红酒?“神秘因子”不可信
“红酒”面膜、“燕窝”面膜、“蜗牛”面膜、“肽”面膜、“胶原”面膜……这些宣传中着重强调的“神奇因子”,很多都由于分子直径过大,很难穿过表皮屏障,到不了皮肤深层,就更别提效果了,如果使用不当,还会造成过敏。
微生物超标易感染
面膜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和营养,霉菌和酵母最容易繁殖和生长。如果面膜灭菌不彻底,防腐剂使用不当,或包装密封不严,都可能造成面膜中出现霉菌和酵母菌。面膜的微生物超标可能造成皮肤感染,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毒素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敷面膜流泪?甲醛
甲醛不一定是直接添加进去的,而是有一类甲醛供体的防腐剂,在储存过程中,这些成分会缓慢释放出甲醛,从而达到防腐抑菌的功能。如果甲醛含量超标,面膜敷脸后会刺眼、流泪。
价格虚高 2元成本卖20元
“2元成本卖20元”是面膜业内的普遍现象,而且基本不存在被监管的问题。不少面膜微商一个月只靠卖面膜就能赚两三万。目前卖面膜很多都是多级代理,发展了下线还能拿提成,所以卖面膜月入10万元并不是传说。
“完美”晒单全靠造价软件
面膜微商在朋友圈里“晒”的高额交易记录和好评,很多都是通过“微信对话生成器”这类软件完成的。软件可以模拟微信界面,随意设定对话内容和转账金额,用这种软件“晒单”刷信誉,不仅可以让别人信任,还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微商代理的赚钱欲望。
“朋友圈”购物维权不易
由于目前朋友圈微商大多是个人卖家,没有办理工商登记,交易双方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和经营者,一旦出现纠纷后,被视为普通民事纠纷的可能性更大,也难以适用新消法的规定。因此消费者在朋友圈购物时不要放松警惕,要保留一些证据,包括聊天的记录,交易生成的账单等购物凭证。
自制面膜需谨慎
利用水果蔬菜自制天然面膜,很多营养物质如不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就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引起皮肤粗糙老化,甚至引发湿疹等皮肤病。另外,蔬菜水果、珍珠粉、维生素E、面膜粉等自制面膜的原材料在防腐、灭菌诸多环节都容易感染细菌。因此,自制面膜也并不安全。
如何选购面膜
护肤专家提醒消费者,应选择证照齐全、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商店、超市以及合法的网站购买化妆品。对于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面膜和护肤品,只要无中文标识均有可能是伪劣产品。另外,购买面膜时要根据自己的皮肤需要,同时注意产品的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