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癸能大寨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要素分析与保护研究

2015-12-23任美玲张继兰樊国盛

绿色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古树名古井古树

任美玲,张继兰,樊国盛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1 癸能大寨村村落概况

大寨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镇区范围内,处于东经 101°43'8″~101°44'54″,北纬 23°26'57″~23°26'56″之间。村落位于癸能河谷中部,背山面田,四周分别环绕着老祖山、“牠吃脑号”、“树它谷吃”、“直夫谷主”、“猫妮谷主”、“脑志塔”等山体,形成北回归线上特殊的河谷地带,距离联珠镇14 km,是哈尼族豪尼支系聚居村落。大寨村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情古朴纯真、文化厚重宽广的传统村落,同时也收录于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之中,是研究“传统哈尼文化”的重要载体。

1.1 选址与布局

大寨村选址于金厂河河谷中,村子周围山脉环绕、树林茵茵,负阴抱阳,前依金厂河,后靠“阿皮谷主”(老祖山)。建筑均依山而落,成片布局在平缓的山坡上。三片寨神林呈“品”字分布,环绕于寨子外围。寨子的前方、左面、右面有数百亩的梯田及鱼塘和菜园,后方山上有竹丛、茶叶、柏木林等。顺着山势,层层梯田一直延伸到金厂河边,展现了哈尼梯田的壮美景色及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在自然环境、宗教礼制、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癸能大寨村形成了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片状的土掌房民居紧密的布局在山谷中。远眺村寨,山林中掩映着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土掌房,土墙土顶,犹如一座庞大的金褐色的城堡。内聚性的村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哈尼山水景观。大寨村的选址是经过先辈生活经验的积累,反复论证所得。对布局的选择其实就是对地形地貌的选择,体现了古人对工程地质的经验总结:山脉越悠远,形成时间越长,其地质构造也就越稳定[1]。

1.2 内部交通与巷道

街巷是支撑村落形态的骨架,村落中的主要街道为街,街的分支为巷[2]。大寨村村内道路分布呈不规则网络状,在南部相对平缓的地区,道路相对较密集,多是封闭的巷道空间,道路宽约为2~4 m。北部地势较高的道路路网相对较有条理,道路有主次之分,主路约3 m。村落主要有开敞式、封闭式和夹道式3种道路形态。

1.3 公共活动空间

农村公共空间涵盖了农村居民日常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关乎农村社会的自身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国家控制和治理乡村的社会基础,因而对于农民的生活和乡村和谐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哈尼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如对太阳、大自然的崇拜等)和祖先崇拜,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下,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竜神和具有保护性的寨神、家神等,并定期祭天、祭地、祭竜以祈求神灵保佑。在这种崇拜和民族活动的影响下,就形成了公共活动空间。大寨村内有2处寨心、2处祭祀点和3处寨神林(即竜林)。

1.4 建筑物及构筑物

哈尼族源于古羌人。构成哈尼族传统建筑原型的平项建筑式样的土掌房,深得古羌系族群的碉房建筑法的精髓,即“屋顶皆设有晒房,以为暴晒粮食之用”。哈尼族传统民居土掌房,以土基和木材构建。在建筑用地极为稀缺的条件下和特殊自然环境中,智慧地运用土夯建筑形式,达到了在有限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空间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哈尼族土掌房,正房布局分为上下两层。一层设客厅、卧室、厨房、杂物室,二层为仓储、晾台等6个基本部分。

1.5 历史环境要素

历史环境要素是对村落选址、格局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实体,它们多为特殊的自然地、古树和人为标示,反应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及社会文化信仰。从文字记载来看,大寨村历史久远,360余年古村整体格局风貌保持完整,有明显的主次轴线构成和寨门、雕楼等防御设施,寨神林、神石、古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及大量的民居建筑有待保护。

2 历史沿革

大寨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宪宗时期,当时癸能成为元江至他郎的必经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曾经有傣族居住过,傣族迁移后,由江西移居而来的王姓、杨姓与当地哈尼族结合,在水癸河大寨定居发展。

明末清初,寨子开始开采金矿,鼎盛时期矿工可达2000人,曾是清代7大金矿之一。金矿的开采,带动了周边村寨的发展,大寨村因此吸纳了赵姓、马姓、江姓等其他姓氏,山寨逐渐壮大。现在的大寨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寨子里有三片“夫卯”(竜林),相传是竜神居住的地方,每年农历3月的属龙日,寨中居民要举行“夫卯兔”(祭竜)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3 大寨村历史环境要素现状情况分析

3.1 寨门及碉楼

大寨村内有两个寨门,寨中居民也叫它们“南城门”,南城门是进大寨的主要寨门和入口,寨门修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后因使用中的破损,建国后进行过修缮。寨门原为土木结构,修缮后为土木和砖混结合,色调为原木本色和灰色,现状是由两面混凝土墙支撑代替原寨门的木制支架,门檐和顶保存了下来。寨门的木制顶上写着“水癸大寨”四个字。

大寨村另一个寨门位于寨子现状中心区域,也叫“北城门”,北侧临田,南部即为密集的寨中民居。寨门的顶为木制结构,现状只有简单的木制椽和檐保存了下来,寨门檐下有两个长90 cm,宽70 cm的防御窗口,据当地居民讲解,此处是古时构建对外防御工事的重要地点,俗称“碉楼”。寨门整体承重部分是由寨门两侧的土制墙体支撑。整体色调为原木色和土黄色。由于历史久远,它也和南城门一样,整体外观破损严重,形成了简陋的空架,已看不出寨门原有的形态和装饰,现状急需保护。

寨门既是村寨边界的标志象征,体现了村寨选址的特征,也蕴含着原始宗教的色彩,是将生与死、人与鬼隔开的界限,具有震慑邪魔的作用。

3.2 寨神林

在大寨村民居周围分布有3处寨神林,这3处大小不一的寨神林(俗称竜林)依据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位于寨子的北部、西部和东南部,是祭祀哈尼族最大的保护神“竜神”的地方。这3处竜林都是树木葱郁、茂盛的山林,以北面的竜林面积为最大,是居民主要的祭祀场地,林内祭台是由一个升高的平台和3株古榕树组成。在每年祭祀时节,由竜头和巫师带领全村村民在此祭拜,祈求村落风调雨顺、平安和谐。“竜神”受村民世代供奉,村民对寨神林格外敬畏,除每年定期祭祀寨神,平时不可随意进出寨神林。若需进入则不得高声喧哗,不得随地大小便和砍伐树木,因而寨神林植被保护得较好;另外两处竜林分别位于寨子西侧和东南侧,也是村子的祭祀场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3.3 神石

寨中位于南寨门入口处有一块约有一人高的不规则的自然石块,亦称“飞来石”,村中居民把它奉为神石,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占地约1.5 m2。据传此石有吉祥征兆之说,其一,若你看见那石头像一头牛,过几天必定会生病或者发生其他不吉利的事情;其二,如果外寨人来欺辱本寨人,那石头会嗡嗡作响,发出铁红的光。关于石头的传说,还有一首民歌(大意是:自从有了这石头,只要石头在,我们村子就平安,一切火灾、风灾都不会发生,子孙后代顺顺畅畅。因为这块石头保护得好,所以子孙后代才这样好吃好在,顺利吉祥。)由此看出,此石还有点捍卫本寨的意思。神石在村寨的历史传承中,已逐渐树立了保家护院的神圣形象,是居民重要的精神寄托。

3.4 古井

古井是反映传统村落里历史环境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村落居民生活场地传承的又一个有力证据。大寨村现存古井有三口,建造年代均在60年以上,包括寨子中心两口和寨子旁边田地一口。寨子内部的两口井相距较近,居民也称它们“双胞井”,占地面积分别是10 m2和12.5 m2,至今水资源丰富,仍然是居民生活、灌溉用水的水源点之一。寨子外部的古井位于田间田坝上,占地约1 m2,建造之初主要用于灌溉和饮用,目前主要用于灌溉,井内水资源丰富。这三口古井均由石头建造而成,经过村民后期修缮,外观上已看不出古井的原始风貌,只有古井的内壁还保持修建时的原样。

3.5 古树

大寨村不仅有数量庞大的哈尼风情古建筑群,在寨子周围三片茂密的森林里,还分布着70余株古树,包含有香樟、桂花、山玉兰、天竺桂、榛树、桑树等树种。这些古树大部分长势良好,但多为野外生存环境,对古树的生长产生威胁,无完整的古树保护体系。

4 大寨村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研究

历史环境要素反映了村落历史风貌特性、构成村落特征,是村落的重要历史印记。本着“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传统文脉、永续合理利用”的原则,提出相应保护的措施和要求,重点体现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从而促进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采取维护、更新和合理利用的方式对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保护。

4.1 寨门的保护

鉴于两处寨门主体部分保持了建筑原有风貌,因此在对主体保留的基础上,重点加以修缮。同时对其周边的环境也要有严格的控制,要保证整体风貌的统一,对于与寨门风貌不符的建筑、构筑物等一切设施房屋等一律禁止建造。

(1)为保证安全性和整体风貌的美观,清除南寨门阁楼内杂物,并对阁楼两侧外檐处的木质条状栏杆进行加固,并做好木材的防腐工作。加固时木材的选用应与寨门整体风貌相统一;对南寨门内外墙壁进行去污保洁,去除各类广告、标语等乱画乱贴的字迹、纸张,以保证寨门的整洁;对寨门内外墙体进行重新粉刷,以接近土掌房的黄色为佳,达成与村落内部古建在色相上的协调统一。

(2)北寨门相比南寨门破损较严重,需对其土木结构风貌进行整体恢复,木质部分做加固、防腐处理,对墙体残缺部分进行原样修补(材质、色彩需保持与原墙体的统一);寨门屋顶增加与南寨门同类的耐侵蚀瓦片,此举在不影响风貌的同时,也能对寨门的上层碉楼和两侧墙体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有效避免日晒,特别是雨水等的侵蚀,延长木质材料的使用期。

4.2 寨神林的保护

(1)对神林进行范围的划定,控制周边的环境,做到不破坏神林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优先保护竜林的完整性。

(2)尊重、保存及维护当地民族体现传统生活方式与神林的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及习俗;通过宣传栏等途径向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宣传保护神林的价值以及意义,使人们自觉对竜林进行保护。

(3)增强居民的防火意识,在祭祀活动结束后,做到林中无火星,保证人走火灭,避免人为原因造成对神林的破坏。

(4)在养护和管理的基础上,对林内树木要实施重点保护,禁止砍伐,并随时监控病虫害的侵蚀情况,建立管养责任制和监督机制。一旦有虫害,要及时治疗和处理,对神林要重点做好消防设施规划,确保消防安全。

4.3 神石的保护

以神石为中心,对其半径2m以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拆除,对神石加强保护;在神石周围设置围栏,并树立保护警示牌,以提醒村民对神石及周围环境的爱护;加强宣传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意识,尤其是对儿童及青少年,要让这种保护思想深入各个年龄段人的心中,此外在保护措施中应注意环境条件对神石的风化作用。

4.4 古井的保护

水井作为公共的生活资源,是村落人们活动的节点性空间。村民平常在此挑水、洗衣、洗菜,伴随着聊天等交往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井的功能已发生改变,现在的水井空间作为游客游览参观的对象而存在,游客可以在此寻找农村生活的影子,尝试体验用辘轳打水的行为[4]。因此对大寨村来说古井的保护也是必要的,其对古井的保护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对古井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除周边杂草及堆放物,恢复古水井原貌,控制周边环境,并对古井周边的传统风貌加以控制。

(2)在不改变原状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以古井原来的材质,逐步修缮古井破损的构件,根据现存框架进行原样修复。

(3)改善和保护水井水质。因现有两处古井仍在使用,所以对古井只需加设滤水层,保护水井的水质。禁止向古水井内和古水井周边区域抛弃杂物,建设排水沟,疏导地表径流,防止污水流入古水井。

4.5 古树的保护

(1)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定及文件。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古树和名木的保护性规定和相关文件,制定大寨村古树保护管理的地方性规定,使古树和名木的保护有据可依。

(2)完善资源档案,实行动态监测。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村域内的古树建立完整的档案。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状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3)发布保护名录,设立保护标志。依据普查结果,以政府的名义向全镇公布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并对每棵古树名木设立保护标牌,明令保护,以镇政府为主要管理单位实行统一保护和管理。

(4)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古树名木禁止随便搬迁,也不得在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营建房屋、开垦挖土,架设或牵拉电线,倾倒废土、垃圾以及污水等,以避免改变和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5)加强复壮管理。对长势较差的古树,存在生存隐患的古树,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设立支撑,加强复壮管理。同时,积极关注古树名木的复壮技术发展,为大寨村的古树复壮管护提供技术支撑。

(6)培育古树后备资源。在保护好现有古树名木的同时,积极开展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培育工作,按三级古树保护的标准实施古树后备资源的日常管理,使古树资源可持续发展。

(7)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通过广播、宣传栏、宣传册等途径向全村人民宣传古树名木的价值和重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保护古树名木对自身和文化的现实意义,努力形成全民的保护意识,造就全民热爱古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5 结语

“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越高,自然因素所起作用愈小,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愈大。反之,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愈低,自然因素所起的作用便愈大,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则愈小”[5]。大寨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中,其生长轨迹总是伴随着与自然的融合以及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适应,在不断的斗争中取得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延续和文化传承的实物载体,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老家,是重要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村落建筑、村落形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与村落形成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环境,还是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6]。总之,古村落中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展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尊重村民意愿等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未来村落整体保护发展的可实施性,深化对云南少数民族特别是对哈尼族历史与文化的认识。

[1]王 娟,王 军.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24(3):18.

[2]孙 瑶.北京门头沟区山地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形态构成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5.

[3]庞 娟.农村公共空间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回顾与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13(9):35.

[4]王 迪.旅游发展背景下关中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研究——以袁家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4(11).

[5]吴良镛.迎接新世纪的来临[C]//佚名.城市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46~149.

[6]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4(2).

猜你喜欢

古树名古井古树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古树》
家乡的古树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古井里的青蛙爷爷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永州GPS定位保护古树名木
古树绿荫
越王古井今何在?
古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