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刊记者亲历见证中国美术史重要时刻你知道“中国独立水墨”吗?

2015-12-23文图陈琰枫

城市地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水墨画水墨艺术

文图+本刊记者 陈琰枫

本刊记者亲历见证中国美术史重要时刻你知道“中国独立水墨”吗?

A Probe into the Exhibition of Independent Inkwash Paintings

文图+本刊记者 陈琰枫

众所周知,水墨画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它是中国绘画的代表。相传水墨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同时也被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传承着。那么“独立水墨”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风格,是一种画派,还是一次绘画界新潮流?百科书上尚无任何记载,在美术史上,这个词汇也未被定义过。有幸的是,重庆成为了“中国独立水墨”全新概念的诞生地。本刊记者也亲历了现场,见证了中国美术史这一重要时刻。

英文导读: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inkwash paintings was held in Chongqing. It witnessed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 of the art history.

一场“随意”的水墨画展览

位于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69号的天景·山院里是重庆最富人文情怀的别墅群,毗邻南山书院、重庆工商学院和重庆交通大学,书香氛围浓厚。2015年1月13日,天景·山院里正在举办一场水墨画展览。

走过樾影桥、清林径、拴马桩广场,踏着条石精心凿制铺就的“垂柳径”,涓涓细流潺潺流过,顿觉清新。两侧以绿阔叶林作天幕,一派中国传统田园风情。离嘈杂的南岸学府大道仅一步之遥,竟有这样的景致,实在是叫人喜出望外。顺着路牌的指示,这次展览的会场就在不远处的綵衣堂。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在綵衣堂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说是“天人合一、浑然一体”。梁、柱、门髻、窗棂、游廊、庭院,处处可见,“三进院落”的设计,更是将传统建筑思想演绎得精彩纷呈。

走进綵衣堂,没有看见惯有展览的浓重气氛,仅有三五成群的人们静静地游园。询问签到处的工作人员展览场地在什么地方,才得知整栋建筑都是展览场地。而所有的画作,都置在游廊边、庭院里、梁柱底、窗棂前。

这是一种特别奇妙的体验。以前本刊记者参观过的画展,大都是在空旷的博物馆中或是肃穆的堂屋正殿里,一幅幅大作高高挂起,让观者还未走近就先生了敬畏之心。但这次展览奇就奇在,即便是来这院子里闲庭信步的人,只是玩赏草木,这些水墨作品则会从花草树木间“窜”出来,夺走观者的目光。作品中的飞鸟虫蛇好像就是从院中树丛间跳出来的,或是要跳进这树丛中去,水墨的笔触又好像是刚从这院子背后的南山上挖下来一样。艺术品连同这栋院子、冬青树、雕花窗棂格子同化成为一体,观者不再有“观”的拘谨,反而有一种悠然的自在。

乍看之下以为只是几位闲云野鹤般的文人墨客的小型聚会,但一看展览简报,明文写着:“本次展览由中国画学会、中国水墨画研究会主办,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承办”。一下又反应过来,这并非随意,反而是有意为之。将艺术品展于游廊和露天庭院中的设计,意在将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解放出来,让美术展览没有墙壁、没有界限,用意实为巧妙。

左页图:水墨画家阴澍雨的花鸟写生作品《壬辰写生集》。

本页图:位于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的天景·山院里是一处中式传统的别墅群,而本次的中国独立水墨展就在这里举行。

五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展览现场一瞥后,让本刊记者带着你去认识这次展览的主角——五位来自天南海北的水墨画家。这个规模并不庞大、布置又显得“随意”的展览,其实是一次国际化水平的艺术盛会。

挂置在小院门厅中的是冯东东的作品。冯东东毕业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并获得了硕士学位,现在是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中国画学会重庆市分会秘书长、中山书画院秘书长。他的作品以线描见长,曾多次获得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线描艺术大展最高奖项。在展出的这几幅冯东东的作品中,可以品读到在缜密线条中蕴含着的是艺术家的苦心孤诣。极少就是极多,画面中看似轻描淡写的线条,织出的却是精密的结构穿插,和“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布局境界。

走过门厅便是庭院。沿着庭院右侧游览,有几幅远看气势雄浑、近看笔触幽奇的山水画,这就是管苠棡的作品。管苠棡号鸣岗,1959年生,重庆市云阳县人,先后师从李明伟、岑学恭、孙竹离、龙瑞先生。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客座教授。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学术论文在多家专业报刊上发表。在管苠棡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管苠棡扬名画界,取材于重庆地区的三峡礁石,熔炼自创的水墨笔法——“浪花皴”。

在堂屋门廊左侧是一幅泛着幽蓝异色的“抽象”作品,构图完美宁静,笔法柔软幻美。这幅水墨作品出自女画家马媛媛之手。马媛媛是甘肃人,1979年出生于甘南草原,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助教。大学时期马媛媛就跟随当时在甘肃画院任职的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莫晓松学习,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工笔花鸟画基础,同时开始接触油画,使其在色彩领域也有了体验。其后马媛媛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时期,马媛媛通过另一个特殊视角从最坚固的中国花鸟传统绘画中走了出来,给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注入了新的可能性。马媛媛于2008年举办《灵·墨》个展,开始升华和转折,又在2009年举行了全国巡回画展,其《迹》、《意》、《蝶》、《路》系列作品,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与反响。

冯东东

水墨画家,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中国画学会重庆市分会秘书长、中山书画院秘书长。

管苠棡

水墨画家,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客座教授。

在庭院左侧的游廊上,以冬青绿树为背景,以斑驳阳光为“破笔”,映衬着几幅文人气十足的花鸟画,这些正是阴澍雨的作品。1974年,阴澍雨生于河北香河,后求学江浙、北京,他在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这两所艺术殿堂分别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术观察》杂志栏目主持。也许正是由于他多年国美、央美求学的经历,在他几幅花鸟作品中,本刊记者感受到一股醇厚的传统国画的气息。虽是花鸟小品,但在阴澍雨下笔处,又净是一股股朴拙精纯的气魄。

顺着游廊走入后院,沿着后屋檐廊摆开的,则是陈建辉的作品。陈建辉祖籍山东,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是孙其峰先生入室弟子。现居上海,是东华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协会员(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特聘教授、西安美院、深圳大学等客座教授。陈建辉这一组作品非常有趣,统一的圆形装裱,内容皆是彩而不色,似象非象。细看下去才发现,当中有戏曲人物、有花鸟蟾蜍。这些“似是而非”的水墨作品,在国际上曾赢得了法国里昂博物馆、捷克共和国博物馆、韩国Yemac画廊的大力追捧。

马媛媛

水墨画家,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助教。

阴澍雨

水墨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术观察》杂志栏目主持。

陈建辉

画家,东华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协会员(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特聘教授、西安美院、深圳大学等客座教授。

中国独立水墨在重庆被定义

观赏过五位艺术家的作品,重要的时刻来临了。在展览开幕后的首届中国独立水墨论坛中,“中国独立水墨”这个全新概念正式亮相。

担任首届中国独立水墨高峰论坛学术主持的,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邱正伦先生。邱先生认为,当下中国的水墨流派失去了文化自信,于是跟从美国的文化理论,认领名号、用水墨来包装美式文化的内在,甚至依照形式来各据一方。然而国画本身在世界艺术史中是有独一含义的,那就是神秘性、直觉性、意象性,正如它半透明的材质一样,用来表达的是“气”象而非“形”象。所以邱先生说,“独立水墨”不是流派,更不是新潮流,而是一次东方美学的复兴。

论坛中,五位艺术家和现场艺术批评家、理论家及所有嘉宾共同体验“独立之水墨,自由之精神”的东方美学生活。围绕“独立之水墨,自由之精神”的核心观点展开了讨论。他们由水墨画为起点,论及了中国画的逐日衰落,然后到文化自信的丧失,再到美国文化话语权上的侵占,用诸如“古典”、“现代”、“后现代”等方式来界定艺术。各位艺术家又从绘画上,阐释各自的创作经验,与大家一起挖掘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就艺术表现而论,各位艺术家经验不同,各具千秋,但有一点获得了统一,那就是当代语境中的东方水墨美学精神。艺术家、批评家、理论家关于“水墨”、“语境”、“独立”的讨论越来越胶着,而“中国独立水墨”的意义则越来越明晰。

再看“中国独立水墨”这个全新概念在重庆诞生一事,也意义非常。在艺术领域中,在徐悲鸿、四川美院、罗中立之外,山城重庆又绽放出新的艺术火花,重庆这座雾气缱绻的山水大都,也注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独立水墨”之都。

本页图:中国独立水墨展开幕之后,紧接着就是首届中国独立水墨高峰论坛。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艺术理论学者、史学家纷纷前来参与讨论“独立水墨”的定义。

猜你喜欢

水墨画水墨艺术
水墨画作品
牡 丹 (水墨画)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纸的艺术
韩潮水墨画作品
泼尽水墨是生平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