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5-12-23赵凌赵春芳周丽慧王才林
赵凌 赵春芳 周丽慧 王才林
摘要:从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等方面对世界粮食和水稻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水稻生产在中国和世界粮食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界;中国;水稻;生产;粮食
中图分类号: S51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105-03
水稻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人民最为喜爱的主食之一。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了解世界及中国的粮食和水稻生产概况,明确水稻生产发展趋势,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便于比较和数据收集,笔者所有基础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时间范围涵盖了FAOSTAT的全部时间周期,从1961—2013年。
1 世界粮食生产概况
1.1 种植面积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有统计数据的1961年以来,世界粮食(谷物)种植面积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1961年世界粮食种植面积6.48亿hm2,至2013年生产面积为7.20亿hm2,增加了11.1%,年均增长0.2%[1]。其中,1981年世界粮食生产面积最大,达到7.27亿hm2。亚洲是世界粮食生产面积最大的区域,自1961年以来,粮食生产面积也是基本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1961—2013年平均生产面积3.09亿hm2。其中,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0.75%,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0.44%,1981—1990年年均增长0.05%,1991—2000年年均增长0.33%,2001—2013年年均增长0.64%。粮食生产面积第二大洲是欧洲,1961—2013年平均生产面积达到1.61亿hm2。欧洲的粮食生产面积变化趋势则和亚洲不同,从1961年起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平均年降幅为0.79%。其中,1961—1970年下降速度为0.31%,1971—1980年下降速度为0.22%,1981—1990年年均下降1.11%,1991—2000年年均下降最快,为2.68%,2001—2013年年均下降0.21%。
1.2 单产水平
从谷物产量变化趋势看,50多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谷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从1961年的 1 353.2 kg/hm2 增加到2013年的3 860.7 kg/hm2,平均年增长47.3 kg/hm2,增长了1.85倍,年均增长2.1%。其中,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3.4%,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1.8%,1981—1990年年均增长1.9%,1991—2000年年均增长1.6%,2001—2013年年均增长1.8%。
分种类来看,不同粮食作物单产增长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3年间,玉米和小麦单产年均增长都达到2.28%。玉米从1 942.3 kg/hm2增加到5 520.0 kg/hm2,增长1.84倍;小麦单产从1 088.9 kg/hm2增加到3 264.6 kg/hm2,增长了20倍。水稻单产从1 869.3 kg/hm2增加到4 527.1 kg/hm2,单产增长1.42倍,年均增长1.74%。
1.3 总产水平
随着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一直呈增加的趋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61—2013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从877亿t增加到27.81亿t,增长了2.17倍,年均增长2.3%。其中,2013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再次创新纪录,比2000年20.61亿t增长34.93%,比1990年19.52亿t增长42.47%(图1)。
全球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在谷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2013年世界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7.5亿、7.1亿、10.2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47倍、2.2倍、3.98倍。由于不同作物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谷物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水稻和小麦相对份额有所下降,玉米则明显上升。1961—2013年,水稻总产在三大作物中所占比重由3359%下降至30.02%,玉米总产所占的比重由31.88%上升至41.07%。
2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2.1 种植面积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世界水稻生产面积从1961年以来一直呈缓慢增加趋势。1961—2013年,水稻收获面积由1.15亿hm2增加至1.65亿hm2,增长了4348%,平均年增长速率为0.7%。亚洲的水稻生产面积一直稳居世界各大洲首位,从1961年的1.07亿hm2上升至2013年的1.47亿hm2,面积增长比较平稳,平均年增长速率为0.6%,平均生产面积1.3亿hm2,其中2013年的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第二大水稻生产洲是非洲,水稻收获面积从1961年的278万hm2上升至2013年的1090万hm2,平均年生产面积600万hm2,平均年增长速率为2.8%,面积增长速度高于亚洲。北美洲水稻生产面积仅次于非洲,1961—2013年的水稻平均生产面积580万hm2。北美洲水稻收获面积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961年生产面积390万hm2,1976年达到最大生产面积的780万hm2后开始下降,2013年生产面积为484万hm2。
2.2 单产水平
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世界水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1961年世界平均水稻单产1 869.3 kg/hm2,2013年平均单产达到了4 527.1 kg/hm2,增长1.42倍,年均增长1.74%。其中,2012年世界水稻平均单产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纪录,为4 547.8 kg/hm2。同期玉米和小麦的平均单产分别为 5 519.98、3 264.6 kg/hm2(图2)。
2.3 总产水平
由于世界水稻生产面积稳步扩大和单产显著提升,世界水稻总产水平逐年提高。1961年世界水稻总产2.16亿t,此
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总产,为746亿t,年平均增长速率2.5%。其中, 1961—1970年平均增长速率4.0%,1971—1980年平均增长2.7%,1981—1990年平均增长2.4%,1991—2000年平均增长1.5%,2001—2013年平均增长1.9%。亚洲一直是世界水稻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地区。2013年亚洲水稻总产量为6.75亿t,占世界水稻总产的90%。其次分别是非洲0.29亿t,南美洲0.25亿t。
3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3.1 种植面积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总产位居世界第一,生产面积位于印度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位。1961—2013年间中国水稻年平均种植面积3 185.7万hm2,占我国粮食作物年平均种植面积的34.97%,占世界水稻生产面积的22.12%。自1961年以来,我国水稻生产面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1976年种植面积达到3 696.9万hm2,其后开始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生产面积稳定在3 000万hm2左右。随着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种植面积的比例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种植面积在18%~19%左右。
在我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61—2013年期间,中国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3 185.7万hm2,占粮食作物平均播种面积的34.97%,小麦、玉米平均种植面积分别占粮食作物平均播种面积的29.36%、23.90%。虽然水稻的种植面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趋势,但我国粮食种植总面积的变化趋势和水稻种植面积基本一致,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例整体处于上升趋势。1961年,水稻种植面积占当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9.87%,1976年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比例,为37.48%,之后逐步回落,2013年占32.49%。玉米播种面积则上升非常迅速,1961年种植面积为1 521.5万hm2,仅占当年粮食种植面积的16.8%,2013年的种植面积已经上升至3 633.9万hm2,占当年粮食种植面积的38.6%。3.2 总产水平
水稻位于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在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65% 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3]。1961—2013年我国水稻平均总产1.56亿t,占世界水稻总产的33.7%,占我国粮食总产的48.39%,21世纪以来总产占世界总产的27%~28%。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整体呈增加的趋势,1961年我国水稻总产为0.56亿t,1970年首次突破1.0亿t。1997年首次突破2.0亿t后,2001—2003年期间总产下降到1.6亿t,原因是由于这期间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小。2003年之后我国水稻总产呈现恢复性增长,至2013年我国稻谷总产达到2.05亿t。但是水稻总产占粮食总产的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缓慢下滑,2013年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值,为37.00%(图3)。虽然我国的水稻生产面积自1976年后有所萎缩,但是单产水平的提升对保证稻米总产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保障了我国水稻主产国地位。从20世纪下半叶起我国水稻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我国水稻的稳定增长对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3.3 单产水平
我国还是世界水稻科技强国,不仅仅世界水稻矮秆育种的绿色革命起源于中国,举世闻名的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也在中国首先应用于生产,为推动世界水稻单产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4]。我国水稻的单产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1961年,我国水稻单产2 078.7 kg/hm2,比世界水稻单产高112%,其后单产水平快速提高。1961—1970年平均比世界水稻单产高36.7%,1971—1980年平均比世界水稻单产高44.9%,1981—1990年平均比世界水稻单产高61.7%,1991—2000年平均比世界水稻单产高62.5%,2001—2013年平均比世界水稻单产高52.4%。2013年我国水稻单产水平以 67 256.7 kg/hm2 居世界第13位,澳大利亚以单产 102 177 kg/hm2 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水稻的单产水平快速提升,但世界主要产稻国的单产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水稻也是我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平均单产最高的作物。1961—2013年期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平均单产分别为 4 937.5、2 807.0、3 711.6 kg/hm2。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小麦和玉米单产提高也非常迅速。玉米和小麦单产分别在1980年、1989年首次突破3 000 kg/hm2,2013年小麦单产已经首次突破5 000 kg/hm2,玉米单产首次突破了6 000 kg/hm2。
4 我国水稻生产发展趋势
我国稻米主要以食用消费为主,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0%以上,近年来,国内年消费量1.2亿~1.3亿t,国内稻米产需仅仅实现了平衡略有余[5]。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仅基数大,预测未来20年将保持持续增长,2030年,人口有可能突破14.5亿[6],口粮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将持续存在。从供给来看,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成就,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农业仍然面临着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受耕地、水等资源供给硬性约束、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四大矛盾[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我国粮食和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人口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将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保障粮食安全仍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首要基本任务。只有确保水稻单产持续提升和种植面积稳定,才能保障我国水稻总产持续增长,维护国家稳定、保证经济增长。
未来粮食生产面临更大压力,持续增产的困难越来越大[8]。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预测:2013—2022年世界水稻单产将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低于过去10年平均2.4%的增长率,小麦的产量增长同样受到单产增长放缓的影响,这一影响并不能被种植面积扩大所弥补。10年内中国水稻收获面积年均下降0.5%,单产年均增长0.3%,稻米总产量年均下降0.2%,与过去10年2.3%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9]。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应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尤其是对于水稻而言,作为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家,保证稻米的自给自足尤为重要[10]。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田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与推广抗灾、抗病、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全面提高水稻产量。高产稳产仍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Faostat-Agriculture[EB/OL]. [2015-03-27]. http://faostat3.fao.org/download/Q/QC/E.
[2]韩一军,刘 岩.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J]. 农业展望,2012(1):39-42.
[3]虞国平.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 新西部:下半月,2009,22(11):31-33.
[4]岳玉峰. 我国水稻常规育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形成与展望[J]. 北方水稻,2014,44(1):1-4.
[5]杨万江. 粮食安全形势与思考[J]. 广东农业科学,2013(23):1-11.
[6]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人口司. 2030年全球人口预测[R].2003.
[7]钟永玲,张 欢. 近年中国口粮进口对口粮安全的影响分析与建议[J]. 农业展望,2014(4):59-65.
[8]张小瑜. 从世界粮食市场变化趋势看中国粮食安全[J]. 农业展望,2014(2):46-51.
[9]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13—2022年农业展望[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2-83.
[10]黄季焜,杨 军,仇焕广.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2(3):4-8.丁从慧,申双和,陶苏林,等. 玉米根-冠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