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乡愁
——村史《话说何畈》读后
2015-12-23周年丰
◎周年丰
再说乡愁
——村史《话说何畈》读后
◎周年丰
《新闻前哨》2014年第12期刊发了我的文章《也说乡愁》。近日,读村史《话说何畈》一书,再次触发我对乡愁的深深感怀,提笔记之。
何畈,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京山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河有畈有山,更有我们勤劳的父老乡亲。
《话说何畈》作者几乎都是我辈人:汪斌、何让坤、周元英、曾凡义、曾德刚、邓有朋、袁秀英、徐家明、董作斌、郑家斌,多是知青。这批人有一定学养。文风好,冒地气。写人,让你能见到在农村曾经见过的父老乡亲;写景,让你能身临在农村经历的其境;写情,那是一种比米酒还香甜的乡情。文风好,笔头尖,直面现实,书中也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篇什。文风好,有思想,父老乡亲一定爱读。
何畈村有耕读传世的乡风,老年之风已吹倒了犂尾巴,读书不止、笔耕不辍的权仍掌握在手。老托尔斯泰临死之前的一句话值得大家记取,“活着就要写”。何畈人,继续写吧,一部村史能载完乡愁?
何畈人为什么老实又聪明?抗日时期,村民不让孩子到永兴镇上日本人办的国民学堂受奴化教育,而自筹资金在村办私塾。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不忘祖籍、祖国,记得住乡愁。解放后,扫盲学校、村小、文化室办得好,与其它村比,少精神文化饥渴症和睁眼瞎。一个500人的小山村,文革前出了两个大学生。文革后出了博士生、留学生;现在,大部分家庭有大专生。
京山的何畈等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现在抗日影视片,有不少出现了绿林好汉,绿林一词盖出至京山绿林镇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热播的《铁血红安》、《桥隆飚》中的“铜锣”、“桥隆飚”所谓土匪,哪个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下,才走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光明大道的?京山的八字门、旧街、小焕岭,是新四军五师领导人李先念、陈少敏指挥战日的驻扎地,特别是小焕岭有“延安”之称。何畈在红军时代,涌现过红军。特别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中英雄辈出,他们是:张鹏程、王怀恩、蔡友生、汪学章、张康义、汪金彪、张文学、张文旭、王汉明、老汪、周元明、何祥官。《话说何畈》写了一批好村干部王雄光、何让坤、舒保香;一批先进生产力代表曾明选、黄作斌、董中发、苏大牛及村民大巧小巧;一批民师、知青、赤脚医生及九佬十八匠;一批招来的女婿。还有专题讲“百姓故事”。知青有的与何畈姑娘结了婚,把根留在了那儿;有的进城后,把何畈当娘家走,释怀愁乡;有的在方畈订了婚,请父亲从武汉来“拍板”,岳父引父亲逛何畈的山山水水,又用乡土饭菜招待,他父亲将此写进了回忆录,留下了乡愁。《话说何畈》写了数以百计的村民,为百姓立传,是本书最大的优点。好啊,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皆可以为尧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人民创造了新中国新时代的尧天舜日。有文章写到:“又逢甲午(2014),永远不忘120年前中日甲午海战。作为京山人,不忘1938年8月29日,7-10点,日寇飞机分三批共56架次,轰炸京山县城新市镇,仅居民9000人,就炸死2100人,伤了3000人。”新市镇早已旧貌换新颜,每天不一样,但仍保留着日本轰炸后的遗址,包括古建筑艺术,展示历史文脉为后辈保存了京山人的乡愁(仇)。
何畈村有二千七八百年悠久的历史,有古文化遗存,还有隋朝古墓。宋代诗人丁师正、苏坤有描述:“春风郧子国,明月岳阳楼”、“城郭依然郧子国,山川分得楚王台”。何畈地理优势独特,北面是山:城子山(郧国遗址在顶)、茅草山、林家山。东南西三面环水:老柳河、溾水,汪家河。水有舟辑之便,上通京山县城,下达皂市(春秋古风国)、天门、汉口。山有千年的对接白腊树、500年的古柏和老柳。对接白腊,全省不少地方的山岳生长,惟京山的最有名,资质佳,市场上抢手。现在京山包括何畈的白腊树,被无知与看不见的手挖走了,少了少了,一个个坑留下的是乡愁,有识之士对古树名木的乡愁。
上世纪60年代上游修了惠亭水库之后,有的河水变浅或断流,更加有化工厂的染指,毁田造池,砍伐树木。几个作者都写了同样的话:“山也不是那座山,河也不是那条河”了。省领导讲: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法治决定未来。《话说何畈》一书编者说:“以期这部为何畈精英所倡导并支持撰写的村史之类的资料,能为后人留下一点‘寻根的影子’”。留下“寻根”的影子,就是让未来何畈愚公的子子孙孙记住乡愁,套用习近平同志的句意讲,就是要看得见绿水,望得见青山,赢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美丽乡村和城镇的乡愁。一定要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话说何畈》的作者们,为了面向现代化、未来、世界,为孩子们留下了历史、地理、山水、乡土文化之根,也就留下了他们各自的乡愁。依文章编排顺序,我摘要记述他们的乡愁。
曾凡义在《白号(鹤)子湾》中说:何畈的曾家坡,树虽少了,虽仍有树林在,还可引来数不清白鹭,2013年在曾家坡举行过全省观鸟节。往日白鹭风光仍有些在,“晓惊白鹭联翩云”“纷纷梨花落山林”,这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是更活的乡愁。千百年来,曾家坡子民与白鹭相伴,和谐共生,有着割不断“白头偕老”的情缘。现在,曾家坡人没有一个去掏鸟蛋的,这就是留住乡愁,且这种乡愁还要扩展。
邓有朋的《夹沟的回忆》:建惠亭水库后,北干渠的水也是通过夹沟灌溉除山洼和高塝之外的所有良田。这条夹沟如长藤结瓜,夹沟两边有六口大堰,堰可大量储水,以备需要。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夹沟,让老柳河的河水灌溉何畈一千多亩良田。千万不要说建水库不好,现在京山的惠亭水库、高官水库为天门、应城的百姓送水,解决了他们多大的乡愁。
汪斌的《记忆中的老柳河》:老柳河的桥和路变得越来越好了,但老柳河由于挖北干渠截了泉水和洪水,河水基本枯竭,河床淤塞,成了一条臭水沟。作为河的老柳河,成了我们年过花甲人心中永远记忆。这是记忆中的乡愁!不要埋怨路桥好了,汇成了臭水沟。今年,湖北省的“三万”活动,主题是村村通公路,相信路通了,清水也会通。
汪英的《捉鱼》:童年和少年是在何畈度过,小时候虽说是个女孩,和男孩一样,喜欢打鱼摸虾钓鱼,下 “毫子”,捉鳝鱼,会捉迎上水的鞋板鲫鱼。她说,童年少年十来年的日日夜夜所经历的人和事让我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直到现在梦里出现也总是何畈的山山水水。“捉鱼的经历很多,不知是那时鱼特别多,还是我真与鱼特有缘,反正让我特别高兴,可惜年到半百的我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候了。儿童时代用手和脚印刻下的乡愁,到老也是留下心里的”。
文斌的《曾家坡看白鹭》,来自京山观鸟节网上文章。女儿专程从武汉回来,带父母到曾家坡看白鹭,湾的房前屋后树木繁茂,有百年对节树,也有枸树、杨柳树,还有树下和水边生的水竹林。数以千计的白鹭在绿枝上像盛开的栀子花。女儿叫老爸看:站在树梢上的白鹭,它们雪白的身体随风起伏,白鹭头顶上的两根飘羽和颈背上的蓑羽分外妖娆。担心再也看不到。“这是新娘的婚纱,过了繁殖期,这些天使身上美丽的飘羽就会脱落了”,女儿的担心,是两代人的乡愁!
袁秀英 《文革前的大队团支部和文化室》、《土戏台》,周元英《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全是文化乡愁。袁秀英在文章结尾说:“如今四、五十年过去了,只要一想起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就好像年轻了几十岁,多么想和往日的队员们重新聚首,畅叙一番美好的回忆。”这是“莫等亲,白了少年头”的乡愁。周元英文章中提到的民歌《小女婿》,是天门人蒋桂英(曾任省歌舞团团长)率先在全省唱响的。桂英姐告诉说:“原始记谱录词的是京山人。”文章提到一曲楚剧《送香茶》,谁说乡剧团不能登大雅这堂,下里巴人不及阳春白雪?《送香茶》是根据元曲《西厢记》移植来的。这是一种回味唱民间小调、楚剧好段子的乡愁。
《话说何畈》怀旧栏目有 《土戏台》,“夜壶土台唱花鼓,晒花帘子当幕布”、“长子看戏矮子闻屁”。由此,我抄一段有人文精神的戏剧对联于后:看不见且听之,何必四处钻营,极力排挤前者;站的高弗能久,岂用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人。文章尾巴:“时过多年,我不时回乡探亲访友,路过长湾时,总要去看看这个曾经让我魂牵梦绕的土戏台,回忆一番那段热情迸发的岁月。可是时过境迁,土戏台已经被岁月抹平了,开辟成了菜园。但是,当年在那堆积的沃土上活蹦乱跳的脚印,却在我的脑海里迭印出一幕幕鲜活的记忆”。当事人的乡愁有自由留住,不过更应该与时俱进!
最后,我补白说一种乡愁,即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乡愁。2015年1月中旬,中共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到武昌区户部巷(小吃街)再次督办检查安全问题,最后叮嘱,要让居民吃得到汉味,记得住乡愁。京山青树岭村人,毛泽东同志的双亲家革命老人张文秋说:“在北京吃到酢辣椒,我就回到了家乡。”何畈有泉水田里长的萝卜好不说。只说黄土田里长的荸荠,金黄色,扁圆的,皮薄肉嫩,清甜可口,远销皂市、应城。我家胡市上周湾,离皂市不到15里,有贩子贩到我们那里,冬天偶尔能吃到一点,真是好吃。
习近平同志视察云南少数民族村,问儿童什么叫乡愁,他也讲了乡愁。看过电视报道后,湖北省皮影艺术协会彭万昌说:“什么叫乡愁,就是你青少年时代生活成长的地方,时时想回去”。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