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2015-12-23◎蔡青
◎蔡 青
温柔的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蔡 青
灾难事件报道,一方面,记者要理性记录事件的发生,向读者第一时间展开事件真相;另一方面,其采访和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则体现了记者的素质和媒体的操守。
恩格斯曾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在楚天都市报几组相关报道中,灾难背后的人文情愫,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温暖的双手,传导记者的真诚
灾难事件,泛指给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严重伤害和痛苦的天灾人祸,包括战乱、洪水、矿难、车祸、空难等。
对媒体而言,在灾难新闻中挖掘出本土元素是其下意识行为,也是一般的操作方法。而实际采访中,在悲伤面前一切都需要让步。
一般情况下,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遭受到严重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需要一段时间的生理及心理上的恢复期。当他们仍然沉浸在巨大的恐惧或悲痛之中时,不愿被无关的外人打扰,往往也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
2014年12月31日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跨年踩踏事件,牵动公众神经。楚天都市报记者赶赴现场后,接触了几名湖北遇难者家属,其中一个男子站在玻璃门前,始终不说话,身边一个女子还很愤怒,要记者走开,说记者无法理解他们的痛苦。面对家属的情绪,没有谁可以强求介入他们的内心,哪怕是以采访的名义。
事实上,家属心态万千,有些人需要独自承受,有些人则需要倾诉,关键是如何打开那个缺口,找到情感的闸门。如果不愿意,记者坚决不要去打扰,这是采访的底线,有时候只需要安静陪伴也可以实现突破。
楚天都市报特派记者见到李霞的时候,她站在上海街头失声痛哭,几乎无法完整地说出话来。两天前的夜里,她在殡仪馆里见到了姐姐冰冷的遗体,脸上都是淤痕,根本不是她印象中“白净可爱的女孩”。这种情况几乎很难进行采访。当记者的手传递温暖过去,平静之后,采访就在她的眼泪中顺理成章地完成。
正在ICU病房外等待的家属,往往心急如焚,根本没有心情理会采访。记者见到伤者家属李慧的时候,她在弟弟的病房外已经守了快一天,睡觉都在长椅上。记者跟她聊天,她谈起弟弟的聪明与懂事,慢慢打开心扉诉说,说完后甚至收起了眼泪。
在灾难面前,记者不是旁观者,哪怕采访,也不能跨越底线,因为没有谁可以忍受情感上的二次伤害。有时候,温柔的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温馨的文字,传回关切的声音
灾难既然已经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尤其在灾难发生之后,生命的离去会影响整个家庭。媒体在发掘灾难事件时,既要让幸存者和受害者的家属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也要让活着的人们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灾难新闻在报道中关切的文字,可以唤起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2014年10月10日晚,陕西省甘泉县境内黄延高速一施工点,滑坡的山体将8间工人宿舍吞噬,包括6名湖北老乡在内的19人遇难。楚天都市报记者苏雄、李丽采写的深度调查稿件《回不去的故乡》,没有血腥恐怖的描写,而是用舒缓而温和的语言,展开了黄土高原的生活画卷,用遇难者生前最后的时光,反衬灾难的凶猛,生命的可贵。文章写道:舒诚富夫妇住在紧靠山体的那个房间里。这里原本是厨房,被隔出半间作为卧室。隔壁,住着费春华与其他几个老乡。10日下午5点半,穿着一件“看着像旧军装”的李则申,开始给工地上的男人们张罗晚餐。当晚6点半准时收工之后,费春华记得 “天黑下来了”,他和老乡们跟在舒诚富后面,有人开玩笑“不知你媳妇今天做了啥好吃的”。舒诚富“嘿嘿”笑着,自顾自往工棚里赶。然而,几个小时后,这样一幅生动的场景,被山体滑坡淹没。采访过程中,记者
并不直接切入悲情事件,而是从他们的日常生活聊起,几点起床,几点上工。对于逝者遗体被找到后的描述,记者也尽量避免了血腥恐怖的描写
不对悲痛着力煽情,不渲染悲伤的细节,对逝者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这样的人性关怀,并不影响文章的正常表述,相反,通过日常生活温馨细节的映衬,会引起读者共鸣。
另一路记者在去黄石市阳新县采访遇难者舒诚富的家属时,注意了观察手法的运用:“这天,舒诚富80多岁的母亲从朋畈村来到集镇上,她准备和大女儿晒些干豆角,等舒诚富夫妻俩做完陕西的工程回来吃。小孙子舒克江的婚礼将在年底举行,老太太已经打听好镇上办流水席最好的队伍,只等12月底,在老家的瓦房前,张灯结彩。”
这些大段的白描,呈现出我们很熟悉的乡村场景。然而,遇难者再不会回到故乡。平静的涓流下,是暗礁的凶险,灾难的无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这是对逝者的惋惜,对生命的叹息,对家属的关切。
温情的操作,传递媒体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 《冰点》栏目有句名言: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具体而微的悲伤。
对于灾难报道而言,涉及面广的重大突发事件,比较容易引发公众关注,采访的渠道也更广泛。个别普通人的灾难,对其整个家庭来说,也是天大的灾难。为此,楚天都市报对普通人的命运与尊严,也给予了颇多关注。
2014年7月的一天,武汉大学女生小雯因患抑郁症,在长江大桥跳桥遇难。这个普通女孩的命运,实际引发了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的关注。这个女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一步步走上长江大桥,让青春化做一团飞溅的水花?
出事时正值暑假,小雯又在校外租房居住,采访小雯生前的经历,显得尤为困难。考虚到年轻人喜欢上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络,记者采取了漫天撒网式的搜索,并成功获取了许多重要信息。小雯在微博里晒的美食,“小雯”牌戚风小蛋糕,小雯在百度上建的贴吧,描述自己失落的爱情等。这些信息,真实地还原了小雯的生存状态。这些细节表明,即便是抑郁症患者,也有自己不容抹去的精彩。小雯的母亲在看到报道以后,也默默收藏了这期报纸。
2014年12月4日,楚天都市报深读周刊刊发了《女童牵动一座城》的报道。一个不慎跌进卤水锅被严重烫伤的小女孩,她本该在童真世界里欢快地跳舞,但是小女孩全身43%的面积重度烫伤,生命垂危,牵动了众多市民的关爱。在这一报道的文末,楚天都市报呼吁读者捐款。记者还在腾讯公益等相关平台建立账号,呼吁公众为其捐款达60多万元,用爱心将小女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种温情的操作,彰显了楚天都市报的责任与情怀。
(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