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客户端对媒介的影响
——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
2015-12-23艾师伟
◎艾师伟 周 优
移动新闻客户端对媒介的影响
——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
◎艾师伟 周 优
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终端,以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特点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悄然地影响了媒介的受众观及新闻采编方式,本文通过对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技术创新、内容整合的分析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
移动新闻客户端 受众观 新闻 采编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以及“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得新闻与资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
智能手机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等信息接收终端的发展与普及,为新媒体客户端的兴起提供了软、硬件方面的现实基础。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智能终端出货量为5亿部,同比增长15.4%。其中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超过4亿部,同比增长近20% ;平板电脑经过过去2年的快速增长,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出货超过2700万台,同比增长7%。[2]
据腾讯科技2014年发布的《移动媒体趋势的报告: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显示,目前中国有近七成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读取新闻。尤其是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兴起,使得用户在移动网络终端的停留时间大大增加,用户使用这些终端设备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也被逐渐培养起来。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终端化的时代,移动终端正逐渐成为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介。国内以报纸为主的纸媒和主要门户网站(包括国家大型新闻门户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商业门户网站:网易、新浪、搜狐、腾讯等)相继开发并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移动新闻客户端。这其中又以四大门户网站的客户端最为引人注目,目前苹果中国区App Store的新闻类应用下载排行榜前三位依次是腾讯新闻、搜狐新闻和网易新闻。
新闻客户端应用的大量出现,深刻地影响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新闻传播途径。新闻内容、新闻的表现形式、互动方式、传播模式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并进一步地对媒介受众观以及新闻采编方式产生了影响。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技术创新
1.有效的新闻信息聚合和分享。
在网易新闻客户端的首页,向右滑动可以打开右侧的订阅栏目,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不同类别的新闻内容,并对它们的顺序加以排列。其分类包括社会、历史、军事、娱乐、财经、体育、科技、教育、旅游等常见门类,另外还有网易精选等栏目。这个订阅栏整合了RSS(简易信息聚合)功能和新闻推荐功能。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方式与传统互联网时期的RSS阅读器一脉相承,减少了受众筛选信息的难度,同时新闻的质量和趣味性也得到了保障;主动为用户进行新闻稿件细分,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强化了新闻传播过程中议程设置的效果:因为无疑,被推送至新闻客户端首页的新闻用户浏览量必然是最大的,从而使得媒介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得以放大。
相对于个人用户新闻信息订制的内在聚合,新闻客户端的分享功能则从外部强化了受众由单纯的“接收者”到“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不仅是新闻客户端,各类手机阅读应用如鲜果、Zaker等都有分享功能。以网易新闻为例,用户可以选择将要分享的新闻分享至网易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易信、短信和邮件。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分享功能可谓是其核心功能之一,若没有分享功能只有新闻推送,则和以往的手机报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若没有新闻推送只有分享和评论功能,则又与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等流于一致。DCCI2009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网络视频用户对视频具有强大的指数式传播效应,有高达89.4%的受众表示会把喜欢的网络视频推荐给自己的朋友或同事。[3]其实不仅是网络视频用户,几乎每个网民都会将自己从全媒体终端接收到的信息分享给周边的人。以分享为主要途径的病毒式信息传播既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移动新闻客户端由此成为全媒体时代传播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传统的大众传媒生产并发布信息,受众通过移动新闻客户端接收信息,再通过社交化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实现由大众传播到人际传播或组织传播的反复传播,搭建出各种传播形态交融结合的信息传输渠道。
2.及时的新闻信息推送、保存与检索。
RSS阅读器的出现,让用户能在新闻页面更新的第一时间看到新闻消息,如今这一功能在新闻客户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网易客户端会将一些重要新闻推送给用户,用户可以像接收短信一样接收新闻推送,并进入客户端阅读。开启推送功能之后,新闻的推送频率比较高,平均一小时内有一到两个新闻推送。
同时,移动新闻客户端大为改善了对已经看过的新闻的保存和检索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闻客户端中的新闻已经全部储存于网络中,通过检索可以便捷地找到以往的新闻。网易新闻在新闻的保存和检索方面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收藏,即用户在阅读新闻报道后可以点击收藏按钮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加入收藏夹,方便日后查找。另一种是关键词检索,即像搜索引擎一样,通过新闻报道的关键字检索,找到过去在网易新闻客户端中发布过的新闻。
除此之外,网易新闻的离线阅读功能也很好的增大了用户黏度,充分利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如离线阅读应用Pocket(之前名为 Read It Later),前身为2007年诞生的一个Firefox浏览器插件,可以让用户把暂时没有时间看的文章、视频和图片保存下来,待稍后有时间了可以直接从这个应用中查看所有的收藏内容。Pocket在问世后大受欢迎,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单单 2012年,就有740万用户使用该应用保存了 2.4亿个条目[4]。与之相类似,网易新闻客户端也具有离线阅读功能,用户可以将客户端上的新闻保存下来,供之后在空闲时间或网络信号不好的场所阅读。
3.互动功能催生UGC的兴起。
网易新闻客户端的 Windows Phone版截止2014年1月的版本号是1.3.0build14,这个版本中,和“要闻”、“栏目”并列的是“跟帖”板块,一些热点话题、重大新闻下的精彩评论在这里展示,而精彩评论是通过其他读者对该留言的赞同程度来进行判定的。获得“赞”较多的评论和留言,经由编辑整理之后,就进入了“跟帖”栏。这种内容编辑整理机制使得网易新闻客户端延续了门户网站时代其评论引人注目的传统,并且有所改进,使得精彩的读者评论得以被专门列出,从而让用户深度参与新闻生产流程,乃至用户的评论和反馈信息成为新闻本身,是加深受众交流互动程度的有效措施。“跟帖”板块使得读者生产的第一手最真实的内容经由这样一个平台展现,使受众参与到新闻内容生产的全过程,从而寻找到一种归属感。
并且,在海量和快速的新闻和跟帖推送之外,再加上编辑原创内容,构成了网易新闻客户端完整的内容观。把UGC内容和传统新闻资讯有机结合,把新浪微博、天涯、百度贴吧等社交网站的内容进行原创策划,这已经成为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一大特色。比如“每日轻松一刻”、“易百科”,把很多UGC内容以及其他网络媒体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逻辑整合串联,吸引了大量用户。
由此可以看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内在逻辑符合全媒体时代受众从“互动型”到“参与型”的变化趋势,受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渴望作为话语主体存在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受众在重大公共事件中自由发声,自觉投身到推动公共事件发展的进程中。受众借助新闻客户端发表评论,生产非专业化的“原生态内容”,并通过后台编辑的整理被推向前台,迅速传播引发群体性共鸣,拓展了“公共空间”。
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媒介受众观
网易新闻客户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天然的就具有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基因,而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中,“用户”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媒介受众观,使之由“受众”向“用户”转变。
在传统的媒介生态中,传统媒体和读者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媒体处于强势的一方,牢牢地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也使得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议程设置”效应极为突出。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门户新闻网站兴起的年代,这种 “传者”和“受众”的地位不对等也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变,门户网站只是传统媒体的另一个呈现平台,网民是传统新闻读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虽说读者对于新闻的反馈比大众传媒时代要容易一些,但仍然不足以改变之前的局面。
改变发生在Web 2.0时代的到来之后,发展到今天,各种新的信息终端层出不穷,当这些终端也被纳人到新闻组织的产品集群中后,编辑面对的就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了,而是形形色色的“用户”:智能手机用户、平板电脑用户、未来的可穿戴设备用户等等。虽然他们接受新闻的主要来源仍是有组织的新闻媒体生产的内容 ,但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Web 2.0大幅度填补了终端使用者与内容提供者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这一点上,新浪微博一度被寄予很高的期望,2010年被称为 “微博元年”,从年初的抗旱救灾,到后来的江西强拆事件微博直播强拆谈判——全民微博与中国社会前进中的困境相遇,迸发出一股不容忽视的推动力。此后,微博在推动公益、反腐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大批名人帐号、营销类帐号的进驻,微博的严肃色彩大为减弱,商业气息逐渐浓厚。微博所效仿的国外的Twitter本身的媒体属性并不突出,在移植进入中国之后,由于新浪所具有的门户网站基因,却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其媒体色彩,如今微博毋宁说是发表个人信息的平台,不如说是一个媒体平台。而由于缺乏如传统媒体一般可信度较高的信源和专业负责的“把关人”,其作为媒体平台的优势,反过来成为了其公信力和真实度的致命弱点。正是由于这一点,先有2012年以中央级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大举进驻”,后有2013年大规模的打击网络谣言的活动,撇开其背后的政治因素不谈,微博平台本身的新闻严肃性的确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移动新闻客户端则较好地平衡了这一问题,其所呈现的新闻是经由专业新闻机构采写并由网易后台编辑筛选整理过的,首先保证了新闻的真实度和公信力,同时,它也具备如新浪微博一般的提供给用户发声的平台,并且由于用户的评论都是针对具体新闻而产生,不像新浪微博同时兼有大量和个体有关不具有公共性的信息,使得UGC的内容质量有所保证,这也是其用户生产内容能够成为客户端一个专门板块的内在原因。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看到,移动新闻客户端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改变:
首先,编辑与用户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是对过去传统媒体格局下“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彻底颠覆,编辑如果不能对媒体和“用户”的关系重新认识,就不可能胜任传统媒体转型赋予自身的新任务。
其次,媒体是可以被“用户”自主使用的沟通工具,而不只是消极接受传播的信息载体,移动新闻客户端恰好扮演了大众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相互影响、渗透乃至融合的结合点的角色。
这样一来,一方面,媒体要在市场化和全媒体化的环境中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对传统的弱势 “受众”平等相待,树立“用户”理念。另一方面,用户在全媒体时代可以对信息和信息接收方式进行主动选择,利用新媒体为个体服务。无论是媒介的定位还是受众自身的角色赋予,“用户”都将取代“受众”成为全媒体时代的媒介受众观。
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新闻采编方式
与传统新闻业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方便快捷的获取途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及时推送、有效互动等特点为新闻的采编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这种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形式上:多元化和立体化。
在传播史中,随着传播载体的不断演变和进化,传播形式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传播技术的进步,更体现在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传播形式的立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传播形式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媒介功能的整合。与传统报纸的呈现方式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拥有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具有纸质载体无法企及的视觉冲击效果,丰富和提升了用户体验。根据报道内容选择不同的传播形态,实现了媒介功能的整合。
网易新闻客户端在设计用户体验时,基于用户对碎片化的需求,无论是UI设计,还是交互的流程上,都是为了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头条内容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新闻跟帖数放在与新闻标题同等重要的考评地位,将用户互动栏目与新闻栏目交叉设置,把图片、视频、文字等新闻形式有逻辑地交叉展现等。这些方式,都是为了适应用户的碎片化需求,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的采编思路,实现了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2.内容上:差异化和定制化。
在内容资源的定制化方面,移动新闻客户端可以重新整合不同的新闻内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新闻和信息需求。传统的报纸受到的限制较多,用户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其内容多按照固定结构进行编排和传播,新闻多依据重要程度、题材等进行编排。而移动新闻客户端具有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和传播特点,可以实现传播内容的个人定制,用户可根据个人习惯、兴趣和爱好定制自身所需要的新闻服务。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要想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就必须充分研究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并重视用户体验方面设计。用户体验,即“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5]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且其注重实际应用。用户体验必定影响媒体采编方式的变革,尼葛洛庞帝曾预测:“未来的界面代理人可以阅读地球上每一种报纸、每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广播、电视的内容,然后把资料组合成个人化的摘要。这种报纸每天只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版本。”[6]
正是基于提高用户体验的运营观,网易新闻客户端一改传统静态新闻接收模式,而是采取自主订阅的交互方式。用户不必全盘接收新闻客户端后台做好的排版内容,而是能够有选择性地定制自己喜欢的内容,让新闻和用户之间有更多的交叉体验。之前很多阅读类客户端,如鲜果,Zaker等已经有了这样的做法,旨在减少用户阅读量,让最精彩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对新闻客户端来说,这种自由订制方式的存在也使用户摆脱了新闻的束缚,让更多精品资源能够针对不同兴趣点的客户在有限空间中更多展现。在某种程度上,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类似长尾理论的编辑思路,即无论多么小众的内容,由于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用户群体数量足够庞大,总能够吸引相当部分的内容用户,而用户高度自由的订制方式也使得细分受众的新闻采编思路得以实践。
3.主客体关系上:互动性加强。
前文已经讲过,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媒体具有先天的新闻传播资源优势,信源主要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者主要为专业的记者、编辑。虽然受众也可通过相关渠道如热线电话、来信等提供新闻报料,但这类信源数量少、采用率低。
然而,移动新闻客户端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互动,使得主客体之间互动加强,用户的个性化得到提升,传受主体的身份边界日渐模糊。这使得全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越来越需要围绕“用户体验”这个中心环节,实现用户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对新闻媒体来说,“移动”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信息消费的方式,而且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闻工作方式。新闻采编方式要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坚持移动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同时深化和提升社交网络的功能,与读者保持互动交流,真正实现并升华传统纸媒的数字化和本地化的服务与功能。
另外,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必须重新思考媒体的功能。借助新媒体技术,媒体可以成为与公众合作共同创造内容的平台,可以通过与公众的平等交流和协商来有效地引导舆论、传递普世价值、承担社会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要善于选择和重组来自各方面的碎片化的信息,以事实去换取公众的信任,要善于平衡各种不同的观点,给各方以平等发言的平台,在对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赢得公众对媒体的尊重。
可见,随着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结合全媒体的时代浪潮,媒介的受众观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从面向“受众”转向面向“用户”。同时,在传统新闻采编方式数字化转型中,融合和变革变得十分必要。基于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研究和考量,传统媒体寻求跨界合作,与新媒体融合,探索全媒体的发展路径,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新闻采编方式,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和突围,变得十分紧迫而必要。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2月)
[2]DC:《预计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 5.5亿部》,http:// www.199it.com/archives/330873.html
[3]赵云龙:《“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特点及其传播对策探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郝扬:《Pocket的荣耀背后爱范儿》,http://www.ifanr.com/305292
[5]百度百科:《用户体验》,http:// baike.baidu.com/subview/274884/5077 647.htm#1
[8]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