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高抗雄性杨的组织培养与快繁研究
2015-12-23刘广卿丁芳孙喜云孙凤岭
刘广卿 丁芳 孙喜云 孙凤岭
摘要: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浓度6-BA、NAA、IBN、ZT等5个因子对速生高抗雄性杨树增殖及壮苗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于杨树侧芽增殖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IBN浓度>ZT浓度>NAA浓度。5个因素对于杨树生根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ZT浓度>NAA浓度>IBN浓度。最适宜杨树增殖的培养基为:1/2MS+6-BA 1.0 mg/L+NAA 1.0 mg/L+IBN 0.5 mg/L+ZT 0.15 mg/L,最适宜杨树壮苗与生根的培养基为:WPM+6-BA 1.0 mg/L+NAA 1.5 mg/L+IBN 1.0 mg/L+ZT 0.05 mg/L。
关键词:速生高抗雄性杨;增殖;壮苗;生根;培养基筛选;激素
中图分类号: S792.11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055-02
杨树是华北、华东地区栽培量最大的树种,其特点是生长迅速、高大挺拔、迅速成林,能防风沙、吸收废气。杨树可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农林防护林、工业用材林。杨树作为道路绿化、园林景观也是非常优秀的树种。目前,很多人摒弃原有生长速度稍缓的雄性杨,大量栽培速生的雌杨树,以致每年四五月份杨絮漫天飞扬,近年来,杨絮已经成为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四五月份正赶上冬小麦灌浆期,大量杨絮包裹在小麦植株上,影响其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近年来,三倍体杨等陆续问世,但由于其在材质、抗虫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三倍体杨的大面积推广,速生高抗雄性杨具有材质优良、抗虫、抗病、速生等特征,是取代现有杨树品种的不二选择[1]。为了尽快获得大量速生高抗雄性杨幼苗,笔者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杨树组培苗进行瓶内增殖与生根,筛选出最适宜的组培苗壮苗与增殖的培养基配方,旨在为促进杨树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速生高抗雄性杨。
1.2 方法
取当年生枝条,获取无菌瓶苗,筛选出适合其增殖壮苗及生根的培养基。
1.2.1 试验设计 采用MS、WPM、1/2MS、1/2 WPM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6-BA、NAA、IBN、ZT 4种植物激素各设4个梯度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进行最佳培养基激素配比筛选(表1)。培养基中均加入蔗糖30 g/L、琼脂6 g/L,pH值为5.8,每个培养基分装8瓶,经高压灭菌后待用。
1.2.2 材料处理 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剪取当年生、半木质化腋芽饱满的枝条5~10 cm,去掉可见叶,在流动的自来水中冲洗15~20 min,揩干水分。在无菌室内的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处理30 s,0.1%HgCl2灭菌 10 min,用无菌水冲洗5~7次,剪成长0.5~1.0 cm、含有1~2个腋芽的茎段,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中,待腋芽长出1~2 cm再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继代增殖以后,转入壮苗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壮苗生根培养,培养温度26 ℃,光照时间12 h/d,光照强度2 000 lx,每3 d记录1次,共记录45 d。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共 16个处理,试验因子见表1,每个处理8瓶,每瓶接种3~4个茎段。
1.2.3 统计方法 接种后30 d,观察不同处理的生根数、侧芽数,计算侧芽率、生根率[2],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表3可知,不同培养基组合对杨树侧芽率影响不同,在基本培养基为1/2MS、6-BA浓度为1.0 mg/L、NAA浓度为1.0 mg/L、BN浓度为0.5 mg/L、ZT浓度为 0.15 mg/L 时增殖效果最佳。这5个因素对于杨树侧芽增殖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IBN浓度>ZT浓度>NAA浓度。基本培养基对杨树增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表2、表4可知,不同培养基组合对杨树壮苗率影响不同,其中在基本培养基为WPM、6-BA浓度为 1.0 mg/L、NAA浓度为1.5 mg/L、IBN浓度为1.0 mg/L、ZT浓度为0.05 mg/L时生根效果最佳。这5个因素对于杨树生根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ZT浓度>NAA浓度>IBN, 6-BA、NAA、IBN、 ZT 不同水平对速生杨树的生根影响并不显著,说明速生高抗雄性杨树生根条件要求不高,属于容易生根的植物。
3 结论与讨论
实际生产过程中,除了培养基的种类和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器官的分化起重要作用外,外植体的消毒方式以及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比等都是诱导器官发生的关键因素[3]。在组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褐变等问题,将是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尹伟伦. 中国杨树栽培与利用研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张小单,赵恒田,李 晶,等. 钻天柳茎段腋芽诱导消毒方法与培养基的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2894-12897,12932.
[3]康 冰,王关平,张小红,等. 欧美黑杨离体再生途径及影响因子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55-2358.周晓燕,马彦玲,杨 涓. 芦苇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7-5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