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精神与大学教育

2015-12-22张春艳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培养大学

张春艳

摘要:作为一种意识和价值观念,科学精神直接影响到科学态度的确立、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知识的获取。科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育科学精神, 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初步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并在对科学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 科学精神 教育 培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221

十九世纪初,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曾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日益庞大。由于大学大规模的扩招和扩建,盲目升格办学层次,脱离实际,贪大求全,忽视了大学内涵的优化,忽视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得近年来关于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争论从没停止过。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弘扬科学精神,已成为摆在高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科学精神内涵初探

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

1.坚持精神。我们之所以觉得科学成果宝贵,并不只是因为它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以此来造福人类,还因为在科学成果当中,有着科学家们的艰辛付出与不懈追求。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坚持不仅仅是科学态度与精神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科学家们最为宝贵的一种精神品格。

2.求实精神。求实即不带有成见和偏向性的,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实。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简单来说,科学必须要追求真理,不能够盲从潮流和迷信权威,也不能够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看待,更不能把局部看成全体。在进行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摒除各种会引发偏见的因素,充分尊重事实并追求真理。

3.独立精神。从根本上来讲,独立精神是所有进行科学活动主体的一项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要求。就针对于科学家来说,要求其必须要有独立的客观精神。而针对于社会来说,就要求其必须要具备民主精神。在科学的发育过程中,民主是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项社会环境,也是其实现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

4.创新精神。所谓的创新,其实指的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依靠自己的智力,去发现和掌握一些现阶段还没有被知晓的知识,并对其加以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其实就是开拓创新。

5.怀疑精神。如果我们从科学理论的发展角度来加以分析的话,那么就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和理论之间始终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说,我们需要用一种开放并且客观的心态,来正确看待科学。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

此外,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还离不开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科学越来越成为科学家们的一项共同事业。因此,合作精神随着科学综合性的不断增强而愈显突出。

二、对大学科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随着新一轮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的大学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壮大。但什么叫大学?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之大究竟指什么呢?从根本上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灌输知识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灵再造和新型拓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起一批能够转移社会风气、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并不只是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专家。

科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实现“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这一总体目标。科学素养不进包括了科学知识与能力,同时也包括了科学过程与方法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

其中,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和核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良好体现,科学素养在整个大学文化系统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本科阶段虽然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其对于科学精神的实际理解相对来说还比较缺乏,并且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历史的、现实的、制度的以及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时下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急功近利和极其浮躁的利益心态导致大学校园内的管理企业化、教学机械化、学术研究行政化、教师浮躁化、学生功利化。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只有在良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中,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三、大学科学精神的培养

1.教育学生投身实践,身体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往往是需要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所以说,学校需要及时为大学生来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与方式,并进一步加强实践与实验教学,确保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获得锻炼与体验,并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其对科学的领悟与运用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此外,要求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当中去,并充分了解与认识科学研究的各个过程与不同阶段,以此来对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有一个有效掌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重要,但不是全部。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求其必须能够掌握比较专业的科学知识,以及拥有较高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还要求其必须要体现人文关怀的世界观,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和人文教育的科学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要点:第一,对于价值取向来说,要求其必须要对科学的整体价值有一个充分的重视,并且要求科学教育必须要定向于人。第二,对于课程方面来说,要求其必须要开设沟通科学和人文的相关课程,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要讲解科学方法,突出科学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的传播与养成。

3.树立科学信念,崇尚科学理性。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在教育中必须教育学生必须要对客观规律有一个足够的尊重,并且要把其对于客观规律所产生的科学认识,来作为人们的基本行动指南。在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中,科学史的教育尤为值得一提。科学史是国际上相对较新的一门学科,在我国,这个学科还不太为人所知。科学史讲述的是科学的发展历程,在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科学史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史是实现文理学科之间有效联结的一座重要桥梁,其不仅仅是文科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并且掌握科学精神的一个理想途径,同时也是理工科学生进行历史意识培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有许多的高校开始在大学生中开设了科学史课程。

4.教材的改革。传统的教材通常是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主的,并且其所看重的往往是结果, 而不是过程。相对于智慧开发而言,更看重的是其是不是真的符合标准答案。这种教材往往会对学生自身创造性的培养与发挥造成不小的限制,并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怀疑精神得不到有效激发。因此,如果说我们不能对这种教材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改革。最终还是会导致学生自身科学精神的缺失。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长期培育的。在实际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这种科学精神的强化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有对其进行不懈的探索,才能真正有效改善他们的精神风貌,并进一步使之成为先进的知识与文化研究者和知识的传播者。

5.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方法有综合归纳法、数学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方法、社会调查法等,它的意义更在于回归应用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往往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再回归到实践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科学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横向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研究方法,为人们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的认识工具。

6.营造校园的科学氛围。对于科学精神来说,科学知识和科普文化是其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有效掌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认识。高校需要通过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要求这些活动必须要以科普为主题,以此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得到更加丰富的科学精神熏陶。

参考文献:

[1]郭志明,韩文秀.中国大学要培育现代科学精神[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黄民成.论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庞学铨.走向一流大学的基础——重建现代学术制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4]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5]易显飞,林慧岳.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现状的实证分析[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2).

[6]吴成福.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强化和科学精神的培育[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培养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