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伦理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微探

2015-12-22伍建军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

摘要:受多元文化冲击、社会和经济转型、道德观和价值观转换影响,当前高校教师存在诸多伦理失范现象,准确把握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概念、内涵,深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进而以此为基础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是有效解决职业伦理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职业伦理 高校教师 思想政

治教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18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受多元文化冲击、社会和经济转型、道德观和价值观转换的影响,面临着严重的思想困境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职业伦理行为失范问题。要在现实高等教育中有效解决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失范问题,真正实现高校正教育“至善”的目标,除了刚性的制度之外,更要求我们善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柔性的工具,对高校教师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进而找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一、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概念、内涵及要求

(一)概念

界定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概念、内涵及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合理的规范标准是职业伦理视域下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伦理是与道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相互关系时人们所需要遵循的准则和规定。职业伦理即以职业的视角定性人们在职业关系、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准则和规定,诚如有学者指出:“所谓职业伦理,顾名思义当为从事各种特殊或专门职业的工作者或‘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行业道德,和他们所应遵循的基本职业伦理规范。”[1],而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则指的是在我国各种高等教育院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所应当遵循的准则和规定以及活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道德伦理关系。

(二)内涵及要求

依据高校教师职业特性和纵横向联系,我们认为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伦理、学术伦理和社会关系伦理。

1.教学伦理。教学伦理作为研究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道德哲学,指的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现象进行善恶审视,探索出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从而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师生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教学职责、教学公正和教学良心。教学职责即指高校教师自觉认识到自身教学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遵循教学伦理规范视为自身提升的内在道德要求,视为对他人、社会以及教育事业应尽的使命和责任;教学公正即指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学生学业的鉴定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受教学生,都应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教学良心是指教学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自身道德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作为教学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职责是前提和基础,教学公正是必然要求,教学良心是教学伦理的道德灵魂。

2.学术伦理。学术伦理指的是高校教师在从事相关学术研究时所应遵循的学术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是高校教师关于学术道德评价、要求的完整体系,主要要求:一是高校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刻苦钻研、潜心研究、具有创新精神,杜绝抄袭,注重成果原创,未经付出相应劳动不得随便挂名侵占他人成果;二是发表相关研究成果需遵循相关道德要求,避免一稿多投,更不能通过中介机构代写代发;三是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应遵循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相关管理规定,不得套用科研经费、不得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更不能以虚假学术活动和虚假发票报销科研经费;四是相关课题和项目的申报应公开透明,根据申报者自身学术实力和论证水平组织申报、上报,避免潜规则,避免领导和个别“学术权威”垄断资源。

3.社会关系伦理。社会关系伦理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伦理。

师生伦理,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互相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最佳效果的取得依赖于和谐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诚如赞可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2]对于师生伦理,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相处、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关系,在伦理道德和政治法律方面是平等的。其次,高校教师要真诚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洞悉学生个体因家庭背景、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并因材施教加以正确引导,以致善教乐教。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3]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修养的锤炼,力求以自身渊博的知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得体的行为举止等影响学生,潜移默化中实现其高校教育 “至善”的价值目标。

同事伦理指的是教师之间在交叉的教育教学、日常交往、职业晋升、利益分配等方面发生联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和规范。现实生活中,伴随高校新管理模式的推广、日趋严格的教育工作绩效量化考评制度的施行、高校岗位设置不同和教师具体劳动分工区别所带来利益差别,以及教师个体间由于年龄、专业、工作、生活经历的不同,思想觉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差异等都对同事伦理带来挑战,同事伦理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乎同事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工作成效、身心健康、职业幸福感,进而影响到校园软环境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教师与社会伦理关系主要指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的承担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科学研究与社会发生服务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作为掌握高深文化知识,具备良好个人素养的特殊群体,高校教师理应具有社会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但同时应处理好社会兼职和本职工作的关系、义利关系、社会人权利与义务等关系,面对社会利益诱惑和污浊现象应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清高” 和独立性,敢于追求真理,维护正义,著书立说,批评现实,唤醒民众,引领社会风尚。

二、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缺失的现实表现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的现象发生普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造成了社会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师的信任危机,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综合现实观察,我们认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缺失的现实表现

1.教学伦理。教师教学职责感不强、教学公正执行不到位、教学良心缺乏,对待教学,视为完成一项任务敷衍了事,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正确认识教育教学与自身个人业务素质提高的关系。课前不认真备课,多年教案和课件重复使用,没有知识更新;课中不维护课堂纪律,对个别学生的各种缺课、逃课、聊天、吃东西、打电话等课堂纪律失范现象及负面影响视而不见,知识讲授照本宣科,一味灌输,与学生互动缺乏,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不重视学生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教师教学公正意识的缺乏;课后不对自身的教学效果及时反思和改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无动于衷,教学良心缺失。

2.学术伦理。学术原创方面,教师急功近利,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抄袭剽窃盛行,侵占现象严重;学术发表方面,为获取职级晋升和相关福利待遇,与一大拨依靠买卖学术成果牟利的中介机构、公司和个人结成利益共同体,学术买卖现象流行,扰乱中国的学术生态;课题和项目申报方面,相关学术机构和评审人员严重违规,潜规则横行,评审不公开透明,公平缺失,交易盛行,一些行政职务较高和职称较高的所谓权威级人物长期垄断课题和项目申报资源;课题和项目资金使用方面,存在资金挪作他用,或利用虚假发票报销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此类学术失范现象不仅背离了教师的师德要求,而且也严重污染了学校的教风、学风和学术氛围,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学术尊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职业神圣感。

3.社会关系伦理。师生关系方面表现为师生关系异化,师爱缺失、师生情谊淡化;同事关系方面表现为同事关系紧张,团队意识缺乏、良性竞争,团结合作精神不强;教师与社会关系方面表现为受金钱及利益驱使,教师社会兼职过多,本职工作沦为副业,社会奉献服务精神缺乏,职业道德缺失、职业忠诚度下降。

探究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失范背后的根源,我们认为导致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1.从教师个人来看,思想道德素质欠缺,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缺失。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个人思想境界、水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水平的综合体,涵盖了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决定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每一种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其背后思想的动因,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教师伦理失范在于其思想道德方面缺位,功利性、目的性太强,受金钱、利益驱动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缺失,对教育事业没有神圣感和责任感,对自身存在的伦理失范问题没有耻辱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守不住人生底线而频频践踏国家对高校教师所设定的道德红线。

2.从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来看,人文情怀的伦理制度缺失,他律作用弱化。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师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日常管理制度、教育领导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薪酬制度等,此类制度是用来规范和约束教师日常行为的,起着调节、评价、激励、约束的他律功能,然制度要有效地规范人、影响人,起到他律的作用,制度本身就应具备“善”的功能。正如罗尔斯说:“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离开制度的正义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那么,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奉行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而已。”[4]现实生活中,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缺陷明显,呈现人性关怀缺失的表征。教师聘任制度方面注重的是学历和学术成果的考核,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全面考核机制不健全且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日常管理制度方面,考核制度硬化,缺乏对教师情感和内心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尊重;教育领导制度方面,行政化,官僚化程度严重,民主自由之风不畅,教师话语权尊重度不够,教育学术资源被部分人垄断,成为个人级别、职称晋升与福利待遇提升的工具;教师考评制度方面则存在潜规则丛生、不公开、不公平、考核标准执行不严,走过场现象严重;教师薪酬制度不合理现象,以行政级别、职称为标准,导致现实中,不做的比做的拿得多,做得少的比做得多的拿得多。此类制度的存在,挫伤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事业倦怠感、挫败感滋生,敬业精神遭受挫折,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做事的功利性、目的性大大增加,最终导致职业伦理失范现象的频频发生。

3.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伦理道德的滑坡致使高校教师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从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特征来看,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面临深刻变化,传统道德受到冲击,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还处于重塑过程中,因而导致现实中人们思想混乱、道德标准不统一、价值观物化。而受贫富差距刺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导致对教育内在价值的追求被淹没在功利主义教育目的汪洋大海中,进而使部分高校教师在心态浮躁、追名逐利的驱使下屡屡作出职业伦理失范的行为。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伦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现象的有效解决,除了刚性的制度约束之外,还应从以下方面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德性修养

所谓职业道德,指的是人们在自身所从事的职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德性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5]所有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教师德性不足,道德观出现了问题,为此,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日常的政治理论学习、网络媒体、教师先进模范评选等方式在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通过深入开展诸如“学生最欢迎的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等活动载体,调动教师纯洁自身德性修养的积极性;最后,对于职业伦理失范行为要坚决揭露、抨击并给予相应处罚,以警示他人。

(二)培养职业精神教育 、树立教师职业信仰

教师的职业精神反映的是教师职业特征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教师职业信仰则指的是将教师这一职业极度尊敬和相信,并视之为自身永恒追求的事业。只有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职业个体才能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进取心、拳拳的爱心和独立的精神,才能坚守教育理想,职业操守,避免职业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

为此,高校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将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师德规范作为新聘教师和已聘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校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育服务社会意识

社会责任指的是社会个体基于自身生活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背景下,对其他社会成员及社会本身生存和发展所应担负的职责和使命。作为一个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特殊社会群体,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推动力量,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工作使命特殊而重要。他们负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和传承,负责社会文化传播创新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负责培养和造就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理应是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独立人格的典型模范、时代精神的领潮者、社会道德的标杆,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6]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我们要注重其社会责任教育,培育其社会奉献精神,让其明确自身的定位,从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到潜心教书育人,实事求是做学问,踏踏实实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荣发.现代职业伦理学[M].华东理工人学出版社,1998.

[2]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2.

[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77.

[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2.

[5]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93.

作者简介:

伍建军(1976- ),男,湖南郴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教育。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述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