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教师的个体性缺失

2015-12-22柴树臣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柴树臣

摘要:院校的人文素质教学,不仅能够传授基本的人文知识,而且能够在人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融入正确的人文理念,从而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使之形成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结构以及教学风格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而当今语文教师自身的个体性缺失是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教师的个体性缺失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17

语文教师自身的个体性缺失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个体审美体验的缺失

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是以文学作品选读为主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也有一个基本的模式:结构上,以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作品译释、小结为主要模式。而对作品的知识讲解,则是以网络搜寻相同的知识,参照他人的教案为主,多数教师没有真正去品味解读作品的内涵,没有自己的审美体验,无法形成具有个性的讲解。教师自己无法深入作品,形不成缜密的逻辑,有些观点甚至前后矛盾。因此,课堂氛围激情不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性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没有有机地融入到教师自己的个体审美体验之中。

语文教师个体审美体验缺失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先天因素是指其对作品的感悟缺乏基本的理解力,不适于从事语文教学;后天因素则是指教师自身勤奋程度不足。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阅读数量制约着审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往往采取模式讲解,对于某一作品的赏析和解读依赖于大量的同类型的赏析文章,通过拼接剪辑形成自己的教案,其观点、看法是人云亦云,十本教案,九份相同。有些人,甚至没有读过原作品,更遑论去研究作品背景以及同类作品了。由于知识储量不足,因而对于原作品的感悟和认识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审美体验的程度,其教学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激情和顺畅,照本宣科尚可,一旦原有的叙述过程被打断,其思维顺畅性便大打折扣,遇到讲解之外的问题,往往语塞。要想与之,必先取之,武装自己,才能解放别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目的绝不只是对文章的基本理解和翻译,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层,而是要深层次把握住作品内在精神理念,使审美体验从表及里。如此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和单一性缺失

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对任何一篇作品的认识都不是孤立的行为。在审美过程中,不能被单一认识论所拘囿,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感悟上,即视作品为单一的认识对象。任何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它所存在的过去,也不能忽视它存在的未来。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首先要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时代,其主题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思索社会意义在现代的延伸和警示。儒家思想的产生距离现代已经两千多年了,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主导者人类社会的哲学思潮。对于此类作品的讲解,不仅要看到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影响,还要思索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并主导社会思想的原因所在。但是,很多教师在单一认识论的局限中,忘却了儒家思想是现代社会中许多现实观点和思潮的源泉,因为自己审美体验缺失,导致学生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与作品中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相沟通的不畅,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人生、世界的体验与认识。

(三)教学实用性导致的个体审美体验缺失

语文是一门对人生影响深远的课程,不能即学即用,注重的是积累与熏陶,学好的关键在于让学习过程中“自得其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以审美为中心,广泛选择课外读物。阅读过程中可以百家争鸣,但更重要的是以己之心体悟作者之情,在审美上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努力去发现文章中的语言美、人性美和自然美。文章的上品,兼具所有的美,其美却是含而不露的,需要认真体味,才能领悟。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一个主要特点,作为一种交流和使用工具,经过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千年摸索,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套系统的培养学生的体系,并且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其操作性很强,尤其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精于此道。在高考的杠杆制约之下,由于语文教学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不合算,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逐渐被放弃,而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技术训练之中。提高素养和审美,无从谈起,其审美体验也随之丧失。

二、语文教师个体性知识结构的缺失

院校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许多院校对教师有一个具体的要求——通讲大学语文课程。越是非专业院校越如此。而在专门的中文专业教学过程中,一门课程,比如文学史,是被划分成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教师专门负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其审美体验各有特点,其知识结构显然形成了个性。但在非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非如此,往往是一人包打天下。由于课程知识结构组成比较复杂,覆盖的知识跨越年代久远,其教学若想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若干内在蕴含很高的教师,一般人很难做到。换言之,为了完成教学,教师所做的只有急功近利,即学即用,查找现成的讲解分析,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很难实现首先提高内在素养,而后才能完成个性教学的过程。(当然,这里既有实际的原因,又有教师个体的原因。)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专长教学内容,没有独特的知识结构,从而也就难以形成个性的审美体验。实际上,这一点和实用性的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分不开的。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的缺失所带来的实际情况就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几乎所有人的教案相同,习题相同,就像是生产流水线,所以,其造就出的产品也毫无特色。

三、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缺失

教学应该强调个性,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这就如同演讲,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百花齐放才是春。过度的强调形式会抹杀个性的教学风格。慷慨激昂和娓娓道来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尤其是在许多的教学竞赛中,对于形式的要求却越来越多,例如,板书的书写和设计、教学动作的设计、课堂互动的设计等,其结果是注重了形式,却损害了教学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与自己的性格、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紧密的关系。有人比较随性,有人比较严谨;有人擅长古文,有人擅长文论;有人喜欢旁征博引,扩大知识范围,有人喜欢讨论辨析,发挥己见。个性、知识结构和思维不同,其教学风格迥异。甚至于着装的不同,都与教学风格有关。当然注重形式与注重内涵并不矛盾,但是,在两者的取舍上,显而易见是以内涵为主。形式应该依附于内涵,在内涵的基础上“随意”发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过多地强调形式会限制甚至损害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

此外,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在刻意的设计之中,而是自身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刻意的设计、模仿只能是一个开始,必须始于模仿而终于创新。因此,教学风格既是一种外在表现,又是一种内在知识贮存的外释,因此教学风格缺失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院校语文教师个体性缺失既是个体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是时代问题,又是观念问题,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的个体性缺失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明天和未来。(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