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2015-12-22孙瑞娜徐英
孙瑞娜+徐英
摘要: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补助力度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不再只是简单的经济资助,而是更强调育人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分析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发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人员流动性大,激励措施不到位,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可从改变资助育人队伍建设路径,完善管理措施,优化考核方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队伍建设,以期最大限度发挥资助队伍的潜能,不断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资助育人;队伍建设;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15-02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每个学校教师队伍的主要构成部分,主管贫困生资助管理、感恩诚信教育和培养学生等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诚信育人为主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以时间节点性为特点。高职院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贫困学生的数量相对增多,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并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校园资助的育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全面开展的需求。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分析资助队伍存在的不足,探索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案为当前所需。
本文将从资助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重点研究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管理与评估考核。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
1.资助工作队伍人员配置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对育人功能提升的要求。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琐碎繁多,育人责任重大。资助工作主要包括贫困生库建立和管理、民主评议资格复查、贫困生档案管理等管理工作;绿色通道,学费减免,学费催收,特殊困难补助发放、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国家助学贷款受理、发放、贷后管理等助贷工作;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管理;大学生征兵入伍、退役、复学补偿;高校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就业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补助工作。育人工作主要涉及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形式,同时要把各项具体的资助工作与各种教育形式结合,实现以育人为本的资助。但是,资助与育人的结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目前高职院校的专职资助人员配置不相符。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1],各高校应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落实编制,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目前拥有在校生10000名以上,却只配有两位专门负责全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专职资助工作人员。高校各个院系的资助工作更是不容乐观,院系资助工作人员都是由一线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本身工作量很大,资助只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资助育人工作仍旧停留在物质资助的层面,很难深入开展下去。
2.资助育人队伍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在高职院校管理层眼中,“求真”和“强技”是学生培养的目标,为了提升就业率,学校通常把管理重心放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等方面,而一般的行政管理如学生资助等工作往往不被重视,导致此类工作人员待遇得不到提升,职业发展前景渺茫。此外,高职学校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物质资助的层面,认为学生资助工作就是负责把国家和学校的补助发放到位,让每位贫困生拿到应有的补助,实则忽略了近来国家一直在鼓励推行的资助育人功能。基于以上原因,很多资助工作人员只是把资助工作当作工作经历的前奏,有机会便麻不犹豫的离开资助岗,因此,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得不到保障。
3.资助工作量大、烦琐,工作队伍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按照国家政策严格执行的,政策性强,刚性要求多,所以资助工作者对国家、省市区及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要非常了解,同时,还要掌握所有资助政策的操作流程。其次,由于大部分学生资助项目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在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必须在文件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材料收集、审核、汇总、公示、上报。因此,工作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工作占用了资助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对专项工作的深入思考和创新研究望而却步,最终导致资助工作队伍停留在政策的机械落实中,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缺乏思考和创新,不能把资助和育人紧密的衔接起来,严重影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有效解决措施
1.领导重视,合理、统筹建设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高校领导重视是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保障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学生资助工作意义重大,高校管理者应该有所认识,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建设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这是确保高校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保障。其次,想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展开资助育人工作,就要形成全员育人、部门协同的资助模式,鼓励学校其他部门人员加入到资助队伍中。高职院校领导层负责把国家资助政策制定到本校资助政策中,转化为高校的日常工作,并督促学校各部门凝心聚力,协助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把资助工作做优、做精;配置财务专员指导高校奖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专项资金的发放;高校心理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分别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岗前培训等专项服务,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整体就业竞争力。
2.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系统化、信息化”路径。资助育人工作人员要熟悉国家资助的所有相关政策,熟练应用信息化办公软件,提高现代化办公水平和育人效能。积极参加与资助相关的专项培训,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法规,丰富资助工作的业务知识,拓宽资助知识面,提高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资助育人工作人员要将资助工作视为自己的职业,专门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学校要挑选一批责任心强、且热衷于贫困生工作的同志到资助工作岗位上来,在各个层面进行业务培训,将大学生资助工作系统化,并作为资助工作人员长期发展的职业[2]。endprint
3.完善保障制度,健全激励机制。要提高高校资助育人队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考核方法。适当奖励资助工作队伍成员,可以激发其对资助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利于工作的创新;同时,在资源分配和干部梯队培养等方面要公平对待资助工作队伍,给他们提供合理待遇和晋升渠道,解决职业发展中的难题,消除内心焦虑,提高资助人员对资助工作的信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制度上保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形式上做到资助政策与育人措施的完美结合,确保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
4.发挥队伍优势,提升科研创新。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结构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院系工作人员全部由年轻辅导员组成,虽然他们的专业化程度相对不高,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但高校可以发挥队伍年龄结构年轻的优势,创建一支实践、创新、研究型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一方面,发挥实践型人员精通事务的优势,带领其他工作人员做好日常实践性工作,提高整体实践能力和事务水平;另一方面,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激发队伍创新意识,以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课题申报为契机,鼓励青年工作者积极参与、承担科研立项,创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探索规律,形成制度。
5.完善资助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体制建设、宣传教育、贫困生资格认定、贫困生需求调查、奖助勤贷的受理、资助金额的发放、风险补偿划付、信用档案管理、贫困生的跟踪管理等。其中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能和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反映在资助工作控制指数和贫困生感觉指数上,因此贫困生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由以上两个指数组成。依据系统论观点,人们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分为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四个阶段,这四个部分构成了资助工作的完整过程。高校应从这四个维度来设计及细化指标。其中,投入指标细分为组织成立、人员配备和物质经费投入等;过程指标包括制度建设、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政策宣传、心理健康辅导等人文性关怀;产出指标主要包括贫困生档案建立、贫困生群体稳定、助困比例、助困工作的政策和方法创新以及贷款违约率和失学率等;影响指标主要是指学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工作人员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等。
三、结语
资助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影响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做好资助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从队伍成员的制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倦怠等多方面出发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加强队伍的专业性。综合考虑,高职院校资助队伍建设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资助队伍专业化发展、教职工权益保障等为出发点,分析前期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完善方案;第二,探究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人员设置原则、标准和奖惩机制,拟定出可行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制度;第三,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资源分配机制,实现资助工作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06,(12):33.
[2]宋时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面临的困境及解困措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3,(8):48-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