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散文
2015-12-22李存葆
李存葆
靖一民生长在沂蒙山区好地方,那是一片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土地。古人王羲之、刘勰、诸葛亮曾出生于斯,今人系列,当代文坛有所作为的作家王火、王兆军、刘玉堂等君成长于斯。纳蒙山之灵气,汲沂水之膏泽,靖一民又成为沂蒙山水哺育出来的新一代作家。1987年仲春,我应邀为山东临沂市文学培训班讲课,与作家靖一民相识。此后,我与他见面不多,却时常能见到他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印象较深的是发表在《雨花》杂志上的中篇小说《流不尽的“红嫂”泪》、在台湾《中华日报》上刊载的散文《桂花飘香》。这两篇作品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写出了当代人的真性情,其艺术追求自在其中。
我素来以为,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散文不仅是最自由洒脱的文体,更应当是含情量最高的文体。无论中外古今,好散文之中的情感包容量,毫不亚于同一主题的诗歌。当我们评判某篇散文的高低优劣,事实上也常常以满足阅读情感需求的程度为依据。由是,倘以体裁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作为文体样式本身并不具有打动人的力量,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感被一种特殊情蕴调动之后,所透入内心的力量;倘以风格论,辞藻潋滟华丽者与朴实无华者亦并不决定散文品位之高下,唯可以情感真挚清冽的浓度为衡定。美的情感+美的逻辑哲思=好散文,甚或美文、大散文。这便是我对散文艺术的一孔之见,不知一民君以为然否?然而,随篇阅览靖一民的散文,一民显然是在朝着此方位努力的。只不过,大概沂蒙山水太多情的缘故,他在行文之中似乎更喜欢最大程度地削减文辞“美”的色彩,即试图逃离“美文”的约束,而最大可能地返朴归真。因此,看上去这些作品老实得颇像蒙山石,唯有仔细穿凿品味,才会发现其最美最可爱的纹络都在石表下面。热心的读者只有将文字后面的蕴藏潜心剥出,才能领略到那些硬朗而美妙的质地所在。一民的散文看上去总是不那么刻意营造,但也因之而独特,恍若独特奇异的观赏石,埋伏在水与沙土的河床,需要一种灼热的眼光和一种入微感知才会发现它的不凡。大凡这种朴外慧中的散文作品,都像某类观赏石,是需经欣赏者用审美的眼光去揣味,去打磨的。一民绝非浅俗辈,我想他的用意正在于此。如是说来,除去他所喜欢的这种大巧若拙的写法,似乎也意欲通过图书市场培养关于散文的另一种读法。
我所读到的一民的散文,大都是他情感经历的叙事。在文学家族分类上,散文之所以自近代以来正式与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脱钩,自成疆域,我以为,主要缘由是现实意义上散文使命一般并不再承担重大事件的沉重负载。负载过重,散文将不是自行消失,便是被异化。散文就是散文,散文自有散文律,信手拈来,有感而发,唱和时空。或者说,散文拒绝“重大”,重大便会沉重。一民的散文或静观、或感怀、或冥思、或记录,也都是取了人生风景林中几株树、几条根须或几片叶子,由此反照森林万木世界大千。可见靖一民是深得散文妙义的。如《悲情母亲》、《聚散,是一朵花开的时间》、《桂花飘香》、《永远的歌手》这样一类咏人感怀、记录人生和情感某一段落的篇什,言词素雅简洁,可谓惜金怜墨,若沙中拾贝。这种以龙写雨式的近景式作法,非但没有因取景单一、色调单纯妨碍了散文的风韵,反而为散文的状写开阔了无限的天空,对社会、历史、人生、人情、人性的沉思更为自由旷达。
散文在随时代的里程表而进步。无论传统散文还是“新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类型的概念,为了捍卫它特定概念的纯洁性和质的规定性,散文除了拒绝“重大”,有时候甚至拒绝深刻。散文不是哲学著作。散文有时不需要它特定的美之外的深度。但是,没有哲思的美是平面的。对于散文,美即文笔,美即构架,美即意境,美即情韵,美即感性,美即哲思。哲思事关散文的深刻度,不深刻、无深度,散文仿如美丽的白开水;太深刻、太深度,散文则如添加了过量思想之盐的海水,会淹没散文感性之美的本色。由是,在文笔、构架、意境、情韵、感性的基础上,浇洒些许感性与理性的阴阳冲泡中和之净水,即是说,让散文本真之美的血肉里流动些许淡淡的哲思之气息,有助于推动感情之美的流淌,为散文之美活化生命力。一民似乎领悟到这一点,为着散文的纯洁性,他不惜放弃作为资深编辑所特有的犀利哲思,最大限度地、恰到好处地在行文中削减“思想”,而让感性之泉灵动充沛地活跃于“前台”。这一点,应当说是成功的。不把散文写成哲思随笔,也不把散文写成散文诗,乃是一种本领,也是作为称职的散文家的一种修养。
散文是美的咏叹调,是灵魂的倾诉、心灵的自白和精神的宣言。一个成熟的散文家,并不总把审美视角滞留在身边琐事上,他会在刻意提升作品文化蕴涵量的同时,不能自已地将艺术触角伸向文化领域,关注人类生存、历史演进和精神超达密切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我们高兴地看到,靖一民散文中有一部分是文化散文,如《王的悲剧》、《落花流水长安城》、《遥远的哭声》、《长歌当哭》、《暗恋开不出美丽的花朵》等,当属此类。在这些已然超越了儿女情长的文化散文里,颇见他的才情和实力。作者笔意纵横、率性点染,谈诗人之死、谈后妃才女、谈惊世婚变、谈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谈《窦娥冤》素材来源、谈艾青之人生经历……既关注现实世界,也关注生命本身,表现出人类意义上的文化关怀。除此之外,作者在平实中和的散文风格之中,所显现的带理想主义色彩的纯真愿望,以及信手信腕、涉笔成趣的思维活力,亦为他的散文添色不少。
总而观之,靖一民的散文作品中不乏独具艺术个性的佳作,这意味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尚有不容小视的潜能。齐鲁人的性格,是肯为达到更高目标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果他能不过分地依赖于直觉经验,摘去生活的“镣铐”,在更为广袤的艺术空间自由地跳舞,并将当代散文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加以有机地大胆运用,文笔自会更加空灵酣畅,意境自会更为深邃幽远。对于正值创作佳龄的一民来说,我相信这一切并不太遥远。因为,他的散文,已经或正在受到广大热心读者的关注与青睐。
(本文作者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