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部形象:中国馆

2015-12-22建筑设计陆轶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LinkArc建筑事务所

世界建筑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馆世博会防水层

建筑设计:陆轶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Link-Arc建筑事务所

Architect: LU Yichen/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 Studio Link-Arc

外部形象:中国馆

Exterior Image: China Pavilion

建筑设计:陆轶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Link-Arc建筑事务所

Architect: LU Yichen/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 Studio Link-Arc

1 入口/Entrance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首次以独立自建馆的形式赴海外参展的世博会场馆,其设计理念来源于对本次米兰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之源”及中国馆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理解和思考。建筑师在面对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两个主立面上分别拓扑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线”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展览空间;最后在南向主立面上,推出3个进深不同的“深度立面”,形成“群山”的效果,以此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

通过将主体建筑从地面景观上抬起,中国馆为游客提供了对“希望的田野”的多重观察角度。中国馆场地是一块南北向纵深的基地,游客由场地南侧的田野景观缓缓拾阶而下,“浸”入一望无垠的“麦田”景观,由中国馆东南角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建筑内部;伴随着展览内容的深入,观众由大坡道来到位于建筑二层核心部位的平台,回望楼下,映入眼中的将是由22,000根LED“麦秆”阵列出的变化的巨幅图像;影音厅位于二层流线的尽端,空间形态体现着平面和剖面布局中的巨大张力;位于影音厅外、漂浮于大坡面上的廊桥使得室外的景、自然光和新鲜空气可以自由进入内部空间;观众随廊桥穿插回室内,高耸的胶合木结构屋架构成的出口区为观众提供了极具纪念性的空间体验。

为了实现轻盈的屋面并满足大跨度的内部展览要求,中国馆创造性地采用了以胶合木结构、PVC防水层和竹编遮阳板组成的三明治开放性建构体系。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当代表达,中国馆采用胶合木与钢的混合结构来实现大跨度的展览空间。屋面主体结构由近40根南北向的结构檩条和37根东西向的异型木梁结合组成,其形成的1400个不同的内嵌式胶合木节点是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位于屋面最上层的是由竹条拼接的板材所组成的遮阳表皮系统。75%遮阳率的竹板,为中国馆减少了屋面上的直射光和室内的反射强光,并在夏天为室内提供阴凉;同时,在建筑立面上又尽可能地取消了建筑幕墙,让充沛的自然空气进入室内空间,减少电能的消耗。光线透过竹编表皮漫射进中国馆室内空间,在PVC表皮上布下了斑驳的投影。建筑师希望通过这个造化自然的“空”来表达属于中国的空间品质。□

2 夜景/Night view

The China Pavilion at Milano Expo 2015 is China's first individually self-built pavilion for world expositions overseas, for which the design idea comes from both the theme of the Expo, "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 and the theme of he China Pavilion, "Land of Hope, Food for Life". The architect topologizes the abstract forms of "skyline of nature" and "skyline of city" on the two facades of the main entrance on south and the landscape river on north, and arranges exhibition spaces in the form of a "loft"; moreover, three "deep facade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depths are constructed on the primary facade on the south to achieve the visual effect of "continuous mountains", a salut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raised beam structure.

By lifting the main construction body from the floor, the Pavilion provides multiple angles for the visitor to observe "Land of Hope". Visitors would go down into the endless landscape field following the stairs along the landscape on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Pavilion, and enter the interior from the southeast corner. They would then arrive at the platform in the central area on the second floor via a grand ramp, from which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views of 22,000 LED stalks fold out. A theater is located at the end of the circulation on the second floor, and its form reflects the dramatic tension between plan and section layout. Outside the theater, the bridge floating over the roof invites the sceneries from outside, natural light and fresh air into the interior space. When visitors walk through the bridge and return to the interior, they will be in the exit space with tall glulam structure that definitely impresses them with a commemorative spatial experience.

3 竹板构造及遮阳系统图解/Diagram of bamboo panel and roof system

4 概念生成图解/Diagram of conception

5 屋面体系图解/Diagram of roof system

6 屋面竹板/Bamboo panels

In order to realize a light-weighted building surface and meet the demand for large-span exhibitions insid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Pavilion creatively applies a sandwich constructionstructure composed of glulam structure, PVC waterproof later, and shingled bamboo panels. As a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Pavilion uses a hybrid structure system of glulam and steel to achieve long-span exhibition space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surface is formed by nearly 40 southto-north structural purlin and 37 east-to-west rafters of uneven shapes, in which as many as 1400 embedded laminated wood joints can be regarded as a perfect combination between structur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The top layer of the roof system is the shingled panels made with bamboo strips. These bamboo strips shield off 75% of the sunlight, effectively reduce both direct and reflected light onto the building, and cool down the interior space in summer; in the meantime, efforts are made to restrict the use of curtain wall on building facades to maximize the flow of natural air while efficiently decreas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light pouring into the Pavilion through the bamboo-woven surface leaves mottled shadows on the PVC layer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rchitect hopes to present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through this nature-based space. □

7 施工过程/Under construction

8 北立面/North elevation

9 南立面/South elevation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业主/Client: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项目总监/Project Director: 苏丹/SU Dan

设计总监/Design Directors: 张月,杜异/ZHANG Yue, DU Yi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主持建筑师/Chief Architect: 陆轶辰/LU Yichen

项目建筑师/Project Manager: 蔡沁文,Kenneth Namkung/ CAI Qinwen, Kenneth Namkung

建筑设计团队/Project Team: Alban Denic,黄敬璁,范抒宁,Hyunjoo Lee,Dongyul Kim,Mario Bastianelli,Ivi Diamantopoulou,刘子凡,黄伟,Zachry Grzybowski,Elvira Hoxha,Aymar Mariño-Maza,Yoko Fujita,邓一泓,胡辰,袁周,金晨,Frank Melendez,Jose Silva/ Alban Denic, HUANG Ching-Tsung, FAN Shuning, Hyunjoo Lee, Dongyul Kim, Mario Bastianelli, Ivi Diamantopoulou, LIU Zifan, HUANG Wei, Zachary Grzybowski, Elvira Hoxha, Aymar Mariño-Maza, Yoko Fujita, DENG Yihong, HU Chen, YUAN Zhou, JIN Chen, Frank Melendez, Jose Silva

执行建筑师/Architect and Engineer of Record: F&M Ingegneria

结构工程师/Structural Engineers: Simpson Gumpertz & Heger, F&M Ingegneria

幕墙顾问/Enclosure Engineers: Elite Facade Consultants, ATLV机电顾问/MEP Engineers: 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F&M Ingegneria/Beijing Qingshang Environmental Art

& Architectural Design, F&M Ingegneria

总承包商/General Contractors: 中艺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永一格(欧洲),Bodino Engineering/China Arts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Company, Unique Europe, Bodino Engineering

技术顾问/Technical Consultants: 王长钢,涂山,梁文/ WANG Changgang, TU Shan, LIANG Wen

总体设计/Exhibition, Landscape & Interior Design

室内设计/Interior Design: 汪建松,李飒/WANG Jiansong, LI Sa

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 崔笑声/CUI Xiaosheng

展陈设计/Exhibition Design: 周艳阳,赵华森,李彩丽/ ZHOU Yanyang, ZHAO Huasen, LI Caili

装置设计/Installation Design: 师丹青,冼枫/SHI Danqing, XIAN Feng

灯光设计/Lighting Design: 杜异,刘晓希/DU Yi, LIU Xiaoxi VI系统/Visual Identity Design: 管沄嘉/GUAN Yunjia

视觉传达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顾欣,王之纲/ GU Xin, WANG Zhigang

功能/Program: 展览、餐饮、剧院、装置、零售、接待、会客、办公等/Exhibits, Food Service, Theater, Installations, Retail, Reception, Meeting, Office, etc.

场地面积/Site Area: 4590m2

项目面积/Project Area: 3975m2

摄影 /Photos: Roland Halbe(fig.1), 吕恒中(fig.2,14), Sergio Grazia(fig.6,8,9)

10 二层平面/Floor 1 plan

11 首层平面/Floor 0 plan

12 纵向剖面/Long section

评论

侯正华:世博会早已从最早的贸易博览会变成了一种传播国家文化的公关行为。世博国家馆,是一种作为传媒的建筑(正如赫尔佐格所批判的)。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是中国在这方面真正的第一次亮相(上海作为东道主的巨大永久性场馆,属于特例,而之前,中国从未在A1级世博会上独立建馆)。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馆在这届世博会上,在两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一,建筑传递了一个更加轻松、开放的国家形象。对比上海世博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二,半开放的建筑空间和钢木结构的建造方式,很好地回应了场馆的临时性特征和当地的气候特点。从建筑角度,可以说这两点让中国回到了“普适价值”的语境当中。世界看到了一个与他们印象不同的中国,这种反差,甚至可比于我们在上海世博会所看到的英国馆。那座“种子圣殿”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心目中对英国“传统老牌帝国”的印象。然而必须指出,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是经过审慎的前期研究和社会调查,确定传播目标得到这个方案的。而米兰的中国馆,我很好奇背后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刘晨:那天上午我从北方来,米兰苍穹一片蔚蓝,让我想起意大利语“azzurro”(蓝色),几乎脱口而出。紧接着就出现了这房子的北立面。如果蓝天有心,我会以为是它的心电图出了问题,此时此刻,屋顶轮廓的铿锵剪影与“azzurro”的顿挫发音,在视觉和声带的瞬间重合中,竟碰撞出一种貌合神离的诡异。等我走进所谓的“装置空间”,仰望曲里拐弯儿的屋脊,又狐疑那串抛物线是否有心把加泰罗尼亚拱偷梁换柱了。最后出来往东南走,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相依为命的两簇屋顶忽然让我想起“渔翁渔婆”的典故,这才有了中国的味道。

13 内景/Interior view

Comments

HOU Zhenghua: The World Expo has already changed from the earliest trade fair to a kind of public relations activity that popularizes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 The China Pavilion for the Expo, just as criticized by Herzog, is a building as media. In a real sense, the China Pavilion for Expo Milano 2015 is China's first attempt in this regard (it is an exception that China built a large permanent venue when Shanghai was the host city of World Expo. Before that, China had never built independent Expo buildings at the A1-level World Expo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China Pavilion at this Expo is quite successful in at least two aspects. Firstly, the building conveys a more relaxed and open image of the country, which is a huge step forward compared with the Shanghai Expo. Secondly, the semiopen building space and the steel and wood-structured construction method respond well to the temporal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loc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rchitectural point of view, we can say that the above two points have made China back to the context of "universal values". The world has seen a China tha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ir impressions. Such a contrast is even comparable to the feeling when we saw the UK Pavilion in the Shanghai Expo. The "Dandelion" completely subverted Chinese people's impression of the UK as an "old traditional empire". However, it must be noted that, the UK Pavilion for Shanghai Expo was the result of careful preliminary studies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s, while for the China Pavilion for Expo Milano 2015 I am curious about the occasionality and inevitability behind it. LIU Chen: Coming from the north on a bright late morning, I was so enchanted by Milan's serene sky that the Italian word "azzurro" almost bolted out, when the north façade of the Chinese pavilion appeared "out of the blue". At that moment, the sharply zigzagging silhouette of the roof and the resonating, cadenced pronunciation of "azzurro" collide unexpectedly at the instant overlap of visual and vocal sensations, generating a strange hallucination. Once in the so-called "installation" space, looking up towards a sequence of parabolic arches, I couldn't help thinking whether Catalan vaults have not been misused. Finally, exiting the pavilion and heading southeastwards, I turned to take a better look at the exterior; the pair of pitched roofs suddenly called to mind the old fisherman's tale, and it was only at that moment that the pavilion issued a hint of Chinese taste.

WA: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作为一个设立在纽约的事务所,是否有一些特别之处?

陆轶辰: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承建自己的世博会国家馆,而上一届世博会是中国第一次建自建馆。不同的是,2010年是上海市政府牵头,而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虽然项目的业主是中国政府,但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简称“中国贸促会”)来代建。作为一个全国性对外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中国贸促会对商务、投资、会展相对更加有经验。上海世博会之前的中国馆,通常的做法是在租来的展场里做一下简单的装修、外挂一些中国符号,即作为中国馆被使用。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投标要求的内容特别全面,建筑、室内、景观、展览、VI系统,甚至吉祥物都需要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因为设有相当全面的各类设计专业,在第一轮、第二轮的国际招标中都是第一名。

中标后,在深化设计和实施阶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苏丹老师等院领导意识到,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以建筑事务所的模式来推进是最有效的,所以很开明地把与中国馆建筑相关的一整块工作——比如,建筑、结构、幕墙、屋面参数化、公共空间的室内、和现场协调等——从方案到施工图都交给我们,这使得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可以最终以一个统一的结果完整呈现。

我们的事务所在纽约也创造了一个相对特殊的工作条件,推敲、模型和细节在过程中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有节奏地汇报,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比如,当房子盖出来之后,很多人看到中国馆的屋面是竹瓦,和最初方案阶段效果图上半透明的金属网不同,以为我们妥协了。其实早在我们招标阶段就已经想好要了做一个参数化的竹屋面(这也和意大利组委会对使用可回收材料的要求相关),只不过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而已。与决策者保持一定距离、团队工作模式上的优势,帮助我们把一些设计完整地保留到了最后。另一方面,虽然贸促会对建筑相对来说比较宽容,但他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展览和景观上。由设计院校承担项目的模式,导致米兰中国馆除了建筑部分以外,景观、装置、展陈是跟建筑专业平行存在的,整个项目并没有完全实现由建筑师总协调。直到2015年2月,环艺系又找到我,希望由我来统一协调,但很多事情已经晚了。比如,纪念品销售区域,由一个中国分包商做好的展柜已经上船海运了,但是此单位在长达3~4个月的时间内,完全没有给清华负责展览设计的老师看他们做的家具,想当然地作了很多改动,这种“想当然”的情况发生在了景观、展览、纪念品和餐厅等不同位置。

WA:那怎么办?

陆轶辰: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建筑师到现场跟他们磨,出各种招让他们改。但是到开馆前的最后几周,所有中方的分包方开始进场安装自己的设备,没有人听建筑师的话。在此之前,建筑师和意大利总包、各个分包一直是一种相对完美配合的建造过程,一下变得非常low。设计的探讨从如何实现参数化屋面的无差别建造,一下子演变成讨论这个餐厅自行购买的宜家椅子是白皮的还是黑皮的,要不要去宜家换两把,或者餐厅玻璃上能不能贴个膜、上边写“肉夹馍”“宫爆鸡丁”,这种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很完美的建筑过程开始有破绽。当时很心疼,但回过来我们现在再想,这些就是现实。

WA:您觉得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回应世博会的主题呢?一方面下部空间肯定有餐饮相关的展览展示,同时也在建造上回应了吗?

陆轶辰:这次米兰世博会大多数的国家馆,包括意大利意大利馆、法国馆在内,大家都在说,其实真正回应“Feed the planet”的馆很少,大家都用“eat”来简单回应“feed”。中国馆馆内的展览,需要容纳11个不同的省市的诉求——让各省市的地方提要求,而在这些当地的部门对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没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往往只想表达自己省市的价值观和诉求。比如,有的讲了“豆腐的故事”,有的表现了“桑蚕文化”,这个做“新城镇”,那个做“全聚德烤鸭”——把“滋养地球,生命之源”的内容给简单化了。大家没有真正去针对米兰世博会提出的这些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未来的层面上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各个省市所要求的展览方式也是更像博物馆的实体展览,这些都给美院其他做展陈的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其实当清华的设计团队了解到景观、展览设计条件这么复杂的时候,大家是有一个预判的。我们当时决定把握住整体——用一个有力的建筑主体(或一个主题、一个概念)控制住整个项目。比如,我们决定将所有的各省市展览都控制在从-1.5m到地面+1m之间的高度里,由“麦秆”装置围合,藏在“麦秆”中。展览、“麦秆”装置和景观,都统一在一个高度、笼罩在一个大的“场域”概念下。

我在雪城大学做过一个演讲,反响不错,但当时他们的院长迈克尔·斯皮克斯(Michael Speaks)很犀利地问:“为什么你的很多照片都是往上看,不是往下看,是不是地面层以下的展陈,有一些不能说的压力存在?”我是这么回答的:地面层以下是现状的一个反映,它很真实,有很多的诉求在里边,开馆之后,每周都有省市周,在地面层会放重庆的辣椒雕塑、湖北的神农氏雕塑、上海的中国结、北京的故宫红墙等……而中国馆建筑的上半部又很“建筑”,包括业主在内,没有人想挂横幅、灯笼,大家都很喜欢胶合木的结构、竹板的光影和空间,都觉得很好,很纯净。在上、和下两个厚度之间,体现了特别真实的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国馆简单地与日本馆、奥地利馆或者瑞士馆去比较,因为中国根本不是单一的价值观,它其实极其丰富,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房子正好体现了咱们现在的现状——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同时存在——最后它恰如其分地在米兰世博会上表现出来了。

WA:是不是就是说大家太急于展示自己有的,而没有正面回应主题?

陆轶辰:其实在做的过程中,大家都想过,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是很好的切入点。但决策者不太可能只是用一个价值观、一种语言说整个中国的事情,这很难。

WA:最后解决的策略还是挺好的,集中在下面,上面保持一个很正常的状态,这个策略很聪明。

陆轶辰:做建筑需要先了解人和事,在中国做项目很痛苦的一点是越到后期,70%~80%的力气往往不是用在如何深入推敲设计上,而是如何尽力保住之前的设计成果,牵扯了很多的精力。这个最后策略也是平衡各种关系后的结果。

WA:您觉得在这个项目里最有创造性和最有吸引力的构造设计是什么?

陆轶辰:中标之后,业主拿着中标方案给其他设计单位的总工看,当时就有人说,这个房子盖不出来。事实上我们也有点像一个大象闯进瓷器店一样,做事情的方式和设计院很不一样。我们其实一直在用一个特别精准的三维模型的标准来控制建造,误差容忍度是按照欧洲的高标准在做,一直憋着一口气为中国设计正名。项目里最重要的节点,其实是如何在屋面的胶合木结构上穿过防水层,支出一个支撑点去固定竹板的那个标准节点。整个中国馆屋面共有1052块竹瓦,每块竹瓦有3~4个支撑点,也意味着屋面上有4000多个支撑点需要固定在胶合木异形梁上并穿破防水层。越多支撑点,防水的风险就越大,而每个支撑点、每块竹瓦、每根异形梁其实都在微妙地渐变——这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开放性的建构体系。

这个建构体系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做过,比如,防水层可以用曲面玻璃做,它其实上面不需要再做任何系统,可能做一个电动的遮阳系统就可以;如果这个建筑是完全开放的,不做防水层,只是上面做一层竹瓦,做成半通透的灰空间,那只需要解决结构、支撑点和竹板之间的关系就够了,像现在中国馆这样用PVC防水层来实现一个水平向的开放的屋面体系很少见。我们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从原创一个概念节点开始慢慢深化,研究了每个节点使用材料的可能性,以及用参数化来模拟最后每个节点的具体尺寸和安装次序,直到最后把整个屋面给精确地装配出来,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概念-设计深化-预制工艺-安装的过程。安装的时候,意大利人找了德国半专业的登山运动员来安装。

WA:最后这4000多个节点都保住了吗?

陆轶辰:都很精确地实现了。

WA: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毕竟穿破了防水层,不会有水渗进去吗?

陆轶辰:我们最后把屋面的PVC防水层裁成37条扇形,每个条都应对一组胶合木的异形梁;在此之前,我们会在梁上安装一个非常精密的铝型槽,把防水层卡到里面之后,在上面做一个异型板把它压住,压住之后打防水胶,然后在异型槽上再去装竹瓦支撑点,这样的话防水的问题也解决了。最后我们用参数化模拟,把所有竹瓦的支撑点全部落在异

型梁上,这是能保证概念和实施完全实现的基础。

1 屋面防水层标准节点

关于这个构造的节点设计我们有3个顾问,一个是上海的EFC,一个是意大利威尼斯的F&M,还有一个是我们的总包,意大利的Bodino,是我们4家讨论了一年多才讨论出来的。实际项目到了最后阶段,施工图远不是终点,在之后还有大量的工艺和装配的问题。建筑师的施工图只能作为施工指导,总包并没有义务完全按照这个施工。比如,在施工图阶段,我们和上海的幕墙顾问当时提出的防水层材料是实心阳光板,但意大利总包把阳光板否掉,在日本找到一种只有1.5mm、65%不透明度、可以上人的PVC材料来替代。我们讨论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最后决定用这个材料。无疑实心阳光板作为防水层的材料,视觉效果会更好,但需要把工期、造价和施工难度一起进行统一考虑。

WA:您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除了前面提到的展陈状况与屋顶。

陆轶辰:设计这个事情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火候的问题,很多困难只要有足够耐心和投入,都可以解决。中国馆的问题主要在3个方面:最大的困难是项目的时间实在太紧了,确定总包到建造完成只有6个月,这个周期在中国要完成这样一个建筑都不容易,更何况在以节奏慵懒出名的意大利。第二个是造价,米兰中国馆每平方米的单方造价只有德国馆和瑞士馆大概1/6~1/8,在欧洲相当于经济适用房的造价。第三,这个项目不像地产项目,甲方有完整的监理、施工、设计、顾问这一套完整的体系来配合你,这个项目是没有的,所以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规定动作,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乐观地说,这个既有难度,也是一种机会,可以接触到施工与设计的各方各面。

WA:您个人比较喜欢世博会的哪个馆?

陆轶辰:就我个人来说,奥地利馆不错。建筑毕竟是建筑,德国馆和日本馆的展陈做得好,但是对我来说还不够“建筑”。奥地利馆和中国馆正好非常不一样,它的内在结构是竖向的,我们是强调水平向的;它是内向的灰盒子,而中国馆是完全开放的。把它们放在一块对比,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东西。

WA:这期专辑中,范路老师提出中国馆跟法国馆对比。法国馆把展品放在天上,中国是放在地下,同时中国馆是一个凸形,法国馆是凹形。

陆轶辰:从可见的角度,这次世博会法国馆、中国馆和智利馆都用了胶合木,但是从哲学和内在逻辑上,中国馆和奥地利可能形成一组更有意思的对比。WA:奥地利馆不太热,那么中国馆热吗?

陆轶辰:还好。由于造价的原因,我们在设计深化的阶段取消了主要空间的幕墙。在炎热的夏天,自然风可以穿透整个建筑,帮助冷却内部空间,效果不错;同时,我们把屋面遮阳竹瓦控制的穿孔率控制在25%,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米兰夏天的温度很高,但是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在有阴凉的地方不会太热。8月中的中国馆,室内温度是可以接受的。

取消幕墙的另一个原因是各个国家馆总用电量最初规定不超过710KW,但德国馆做到了810KW,所以世博会组委会给各个国家馆制定的标准是不要超过德国馆。中国馆在餐厅里还有两个60KW的烤鸭炉,还有一个影院,这两块大功率的用电去掉以后没有办法支持一个全部由空调来维护的封闭空间。幕墙拿掉后的中国馆,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最开放的国家馆,也大量节约了空调的设置。为此,中国馆获得了2015年“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在参评的140多个展馆中,中国馆凭借可循环的环保建筑设计和使用了面向未来的低碳材料获得评委会高度评价。这个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果。

WA:为什么中国馆没有选择纯粹、完整的木结构体系,而是将钢结构与胶合木结合?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陆轶辰:选用胶合木与钢结合是展览空间的结构要求,同时也是针对胶合木这种人造集成材的特性有关。展览建筑的空间首先要取决于内部展陈的需求。这个建筑中包含着由清华美院师丹青老师设计的一块超过400m2的发光LED组成的“麦田”,展览层面上需要一个37m跨度的无柱大空间。

胶合木的制造工艺本质上和宜家的弯曲木是一样的:用较小规格的实木锯材,利用胶粘剂顺纹粘结而成,它本身的结构强度和实木相比是不如的,但在新技术条件下,这种人造工程木一旦和钢结构结合,结构自由度变得很大,不但能满足大跨度的建造要求,而且它的强度、弯曲应力、耐火性能、防腐等材料特性上,都比我们所认识的传统木结构材料更大地突破了用材本身的局限。

有意思的是,建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胶合木又保留了很多木材料的特性:施工的过程很挑剔,很脆弱,阳光下颜色会变深,表现力又很强。在建造过程中,有着很多与现代钢、混凝土材料不同的一套做法。比如说,我们在做钢结构,经常希望把它精算到更小的截面,而做木结构的时候,我发现有的时候要反过来,拙一些,更明确地体现受力关系;与钢相比,它对水和光线都很敏感;而且同大理石一样,胶合木是一种可以修补、更新、记录时间的材料。如果再让我们做一次,肯定很多细节会不一样。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现在的新技术条件下,通过建筑实践来延展传统材料所能体现的新的空间意义。虽然根本上来说,胶合木是一种欧洲的建造技术,但中国馆的建造的过程中,很多欧洲建筑师来参观——西方人看到我们的用法都觉得很新,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WA:世博会之后有收到怎样的反馈?

陆轶辰:米兰世博会已在10月31日落下帷幕。世博会开幕以来,中国馆每日的人流量大约1.5万~2万人次,被媒体评为米兰世博最受欢迎的3个热点场馆之一。包括参与世博会规划的意大利建筑师博埃里、万科馆的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师何镜堂院士,都对中国馆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参观完中国馆后表示:“建筑设计本身是相当成功的,它在设计意趣、形式和社会意涵的表达上,都突破了以往怀旧和传统的模式,以新的技术和设计手段传达了自然、平和、日常性的价值取向”。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结构教授葛诺登森(Guy Nordenson)参观中国馆后很激动地给我写了一封邮件,“能看出(这个建筑)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工程,有令人惊叹的美”(stunningly beautiful and looks to be very thoughtfully engineered)。

10月31日,国际展览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在米兰世博会闭幕日(BIE日)上正式宣布,中国获得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大模块场馆(2000m2以上)最重要的建筑奖项的铜奖。BIE奖对世博场馆的表彰包括3个类别:建筑(architecture)、展陈(content & display)、和主题诠释 (theme development)。我查了下,这个也应该是中国1851年以来参与的历届世博会中第一次获得建筑类的重要奖项。□(采访及文字整理:叶扬)

猜你喜欢

中国馆世博会防水层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一种防水式塑料编织袋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桥面防水层的技术突破
简支箱梁桥防水层接触分析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路桥施工防水层质量控制分析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喜游世博会
世博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