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污水处理系统如何降低悬浮固体含量
2015-12-22张峰海胜利石油管理局现河采油厂采油一矿史南联合站山东东营257000
张峰海(胜利石油管理局现河采油厂采油一矿史南联合站,山东 东营 257000)
现河一矿史南联污水站投入使用后,担负着为史100注、史2注、梁13注提供合格注入用水的任务,史南联污水站的污水悬浮固体含量指标为<5mg/L。污水悬浮固体含量受到铁离子、化学药剂投加情况、杀菌剂浓度、水罐污泥高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如何采用有效措施降低悬浮固体含量成为本站污水处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提升史南联污水处理设备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1 分析悬浮固体含量的影响因素
1.1 铁离子产生的影响
收集史南污水站污水样本进行分析时,使用抽滤法测量含油污水悬浮固体含量。现场抽取水样发现,原本清澈洁净的水样,一会儿会变为浑浊,进行抽滤操作后看到滤膜上出现黄色悬浮固体。分析出现这一原因,是由于水样抽滤中出现曝氧,在含油污水内的Fe2+因接触空气的氧气经过氧化反应生成Fe3+,水解成为Fe(OH)3黄色悬浮物沉淀至滤膜之上,导致滤膜出现黄色,悬浮固体含量明显增大。
1.2 化学药剂投加情况的影响
污水处理化学药剂种类的筛选、药剂用量、投加浓度及投加地点的选择对污水处理至关重要,如果选择不合理、药剂混合反应时间短,絮凝沉降效果就差,悬浮固体含量就会明显超标。
1.3 杀菌浓度产生的影响
进行采油过程中,如果杀菌不合理,生产系统内会滋生大量的细菌,细菌呈现絮状或团状,到达脱水剂污水处理系统之后,这些细菌与其他絮状物均浮在油水层中间,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过渡层明显加厚。抽取水样对水质实施净化试验,对样品添加不同浓度的杀菌剂,验证杀菌剂浓度对水样悬浮物产生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1。
表1 杀菌浓度对悬浮物产生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加入的杀菌剂其浓度大于100mg/L时,杀菌剂与污水出现不配伍的情况,产生小量的悬浮颗粒并致使水样悬浮物含量明显增多,表明杀菌剂浓度也会影响悬浮物情况。
1.4 水罐污泥高度的影响
污水处理过程中,由于药剂絮凝及重力作用,大量悬浮固体、泥沙在一次除油罐、二次沉降罐、接收罐、外输罐沉积,如不及时排泥、清罐,造成各水罐污泥高度太高,将严重影响悬浮固体含量。
2 降低悬浮固体含量的方法
污水系统内悬浮固体含量直接影响油田开发方案及油田工程的投资,为深入了解污水内悬浮固体的含量,对含油污水的悬浮固体进行研究。
2.1 消除Fe2+产生的影响
因整个污水处理由注水站至配水间和注水井内,上述操作均在密封系统内进行,因此注入水质可以忽略曝氧因素的影响。在测试悬浮固体含量时,必须把Fe2+氧化成为Fe(OH)3悬浮物质去掉。污水内Fe2+因曝氧产生Fe(OH)3黄色悬浮物质的过程随着抽滤时间、水样温度等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未规律可循。所以,对含有高铁的污水测量其悬浮固体含量时,要确保分析过程不要处在曝氧或使用其他办法促使Fe2+不形成Fe3+。
2.2 添加铁离子稳定剂
针对污水水质分析得到的数据可知,使用铁离子稳定剂,污水系统悬浮固体含量数值明显降低,表明去除Fe2+受到氧化的因素,同时数值的稳定性也比未添加铁离子稳定剂的效果好。由此可知,使用铁离子稳定剂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Fe2+被氧化生成Fe3+,帮助Fe2+可以快速通过滤膜,保障悬浮固体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3 选用配套化学药剂体系
分析上述因素,通过分析污水悬浮固体含量可知,投加合适的化学药剂,能够大大降低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含量。根据史南污水站污水处理工艺的特点,对所投加的药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用于史南污水处理的配套药剂体系,药剂名称、药剂用量、投加浓度及投加地点见下表:
药剂名称除铁剂絮凝剂助凝剂稳定剂加药量(k g)200200050250加药浓度(m g/l)404001050投加地点来水管线混合反应罐混合反应罐外输管线
2.4 选择最佳的清罐周期和污泥清罐高度
为了保证水质,降低悬浮固体含量,一方面我们加强日常的排泥,同时为了方便清罐,在各水罐清砂口建了清砂池,制订了合理的清罐周期和清罐泥位标志线,根据清罐泥位标志线,结合清罐周期,及时对各污水罐进行清罐施工。各污水罐清罐周期和清罐标志线如下表:
污水罐名称一次除油罐二次沉降罐接收罐外输罐清罐周期半年四个月半年半年清罐标志线0.3米1.6米0.3米0.3米
3 结语
总之,合理控制污水处理系统水质情况,检测影响水质悬浮固体物含量变化的因素,实施改进的办法及时清罐,能确保水质更加稳定。含油污水测量时添加铁离子稳定剂能消除污水Fe2+曝氧对测定结果产生的影响,同时及时排泥、反冲洗,合理投加化学药剂能够进一步降低水中的悬浮固体含量。
[1]马士平.应用悬浮污泥过滤技术处理含油污水[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31(2):11-12.
[2]冯英明.生物除硫技术在含油污水处理站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31(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