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茨13断块稠油微生物采油技术试验

2015-12-22王鹏飞刘涛黄军彦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辽宁辽中110206

化工管理 2015年22期
关键词:油水菌液稠油

王鹏飞 刘涛 黄军彦(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 辽宁 辽中 110206)

茨13断块注水开发后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层条件下油水黏度比接近130,油井见效后含水迅速上升,导致油藏开发效果差。微生物采油技术己成为稠油油藏继蒸汽吞吐、蒸汽驱、聚合物驱之后提高采收率重要手段之一[1]。本项研究以微生物降黏为核心,针对不同性质的原油,在实验筛选、驯化及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发酵,将菌液和营养盐一同注入油层,利用其分解长链烃,代谢产生有机酸、有机溶剂、酶表面活性剂以及气体的特性达到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2]。

1 室内实验

(1)原油物性 原油密度0.9638g/cm3,黏度566.6mPa·s,含蜡量4.17%,胶质沥青质含量33.9%,凝固点-8~15℃。原始地层温度61.1℃,随着地层温度下降12.6~18.5℃,原油黏度上升68.4~510.4mPa·s。

(2)培养条件 培养基 :液蜡5g,NH4C1、KCl及Na2HPO4各0.5g,KH2PO40.06g,MgSO40.025g,酵母粉0.03g,清水配制。培养条件:250mL锥形瓶装液量lOOmL,两层棉布扎口,高温灭菌。接种量10%,37℃条件下170r/min旋转摇床振动培养72h。

(3)筛选实验 在含4g原油的100mL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0mL间性噬烃菌液,恒温振荡72h,三组平行和空白对照,观察4种菌液对原油的乳化分散效果,结果见表1。菌种BW1和HY23对试验井A与B所产原油的乳化分散作用优于菌种11和21,选取菌种BW1和HY23进行下一步实验。

表1 不同菌种对产出液的乳化分散能力

注:3+:油大部分呈末状,有少量油珠。静置后分层,油水界面模糊,水相为深棕色;2+:油呈末状和片状。静置后分层,油水界面较模糊,水相为棕色;+:油呈片状和小球状。静置后分层,油水界面较清晰,水相为浅棕色或者透明;-:油结块,油水界面清晰,水相清澈。

(4)驯化实验 分别对菌种BW1和HY23进行驯化,驯化后菌种BW1对B井效果较好,HY23对A井效果较好。对驯化后的菌种BW1和HY23进行接种,采用培养基富集强化,按生长情况进行筛选,将表现良好的菌种富集成种液,进行育种、发酵。

2 矿场试验

(1)注入参数 根据微生物繁殖过程菌液浓度与时间的经验关系可知[3],关井6~10天后的菌量趋于常量。现场营养液注入量为:菌液注入量/接种浓度,菌液注入量为:

式中:Qt为菌液注入量,m3;R为处理半径,m;h为油层厚度,m;S为含油饱和度,%;φ为孔隙度,%;Q'为关井6~10天后的菌量,个/mL。

(2)施工工艺 采用套管段塞挤注方式,先注入营养液,接着注入菌液,最后将剩余营养液全部顶替注入,焖并6~10天后按原抽汲参数启抽。

3 试验效果

低效水平井A措施前由于供液不足间开,12型抽油机下行电流最高时可达110A,加降粘剂4m3/天方可正常生产。措施后原油降黏率达21.3%,下行电流最大为64A,产出液流动性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5月平均日增液2.5t,日增油1.1t,累计增油178t。低压低产B井措施前日产油0.7t,措施后原油降黏率达29%,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平均日增液4t,日增油1.4t,阶段增油20.7t。

表2 试验效果统计

4 结语

通过单井取样筛选驯化,重点培养间性噬烃菌株对原油的乳化分散能力,试验井产出液流动性能明显改善,平均降黏率达25.2%。

与常规物理、化学降黏技术相比,微生物降粘具有污染小、能耗低、投入少、回报快的特点。

试验的成功,为茨13断块稠油油藏开采提供了新的稳产接替技术,对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罗跃,等.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及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1999,15(8):1-2.

[2]张正卿,刘春德,赵刚,等.国外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论文选[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67/180-232.

[3]李牧,等.微生物吞吐开采稠油[J].油田化学,1999,16(2):158-162.

猜你喜欢

油水菌液稠油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油水两相流超声波衰减测试方法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误区:维生素K需补充,但要远离“油水”
油水(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