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的建立与思考
2015-12-22魏革窦建洪卢昌懿樊彦红胡玲
魏革 窦建洪 卢昌懿 樊彦红 胡玲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护理部,广东 广州510010)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极高危险区,复用手术器械使用量大、种类复杂、质量要求高,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实行集中管理[1-2]。集中管理的方式表现为:一是手术器械直接送消毒供应中心(CSSD),由供应室人员全程集中处理;二是在手术室同层或下一层设立一个小型供应室(或称为手术器械供应部),通过专用通道与手术室进行灭菌物品直接传递。然而,既往手术室建筑多比邻外科、放射科、血库,远离供应室居多,甚少位于同层或同栋大楼里,即使2009年国家出台规范提出明确要求,但由于涉及手术器械周转,改建的场地和经费等主要原因,要一步到位做到集中管理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也不现实。以致于不少医院手术室的手术复用器械仍停留在自行处理阶段。目前的焦点问题是:国家规范有要求,但实际建筑布局不改变导致执行有困难。因此,作者提出在手术室建立二级供应协作部(简称“协作部”),既满足手术器械周转需要,又符合规范要求,达到手术器械集中供应的质量效果,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手术安全的需要。
1 传统手术复用器械供应模式及特点
目前,复用手术器械的供应有一级供应、二级供应和自行供应三种模式。见图1。
图1 手术复用器械供应模式
1.1 一级供应 为集中管理模式。系指由消毒供应科(中心)负责全院科室(含手术室)无菌器材、一次性物品以及复用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贮存和供应,是医院物品清洗消毒供应的中心[2]。其优点:(1)科学设计布局及分区,减少医疗用房占用量。(2)共享清洗灭菌设备和器材资源,节省耗材用量和提高设备使用效能。(3)规范培训与专业化操作管理,保障清洗灭菌质量、减少或防止职业暴露,开展质量追溯和提升消毒供应的服务水平。不足:(1)物流运行路线长,器械基数要求多,否则接台器械难周转。(2)术后器械必须充分保湿、密闭封存、及时运送,否则极易造成有机物干燥,影响清洗效果。(3)手术器械配包护士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手术方式和手术者操作习惯,并随着术式变化而变化,否则严重影响手术顺利开展。
1.2 二级供应 为集中管理模式。系指比邻手术室下一楼层或同层建筑的手术器械供应部(相当于一级供应下设的网点),隶属消毒供应科,一般在新建大楼时都能够而且必须实现的布局设计(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其最大优势在于:通过专用通道与手术室进行物品直接传递,路径短捷,不仅具有一级供应的优点,还克服其不足,是最理想的手术器械供应模式。主要问题是:在既往老式建筑下进行环境扩建或升级改造,涉及场地、经费等诸多原因,较难办成,且规模越大难度越大。
1.3 自行供应 为独立管理模式。系指由手术室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贮存和供应,它既是手术器械的使用者,也是术毕器械处理的执行者。最大的便利就是自给自足、周转方便。潜在主要问题有:(1)清洗不彻底,质量难追溯。(2)职业暴露机会增加。(3)资源浪费增加,如不满载开机,既耗能又耗材等。
2 建立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
随着微创外科和数字外科的迅猛发展,手术时间缩短、周转加快,术中器械复用率大大增加。有鉴于:一级供应难以满足手术器械周转(尤其是接台手术)、二级供应建筑不配套未展开、自行供应又不符合规范要求等因素,为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在手术室建立二级供应协作部,实现手术器械的归口管理,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3]。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门结构,见图2。
图2 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的结构
2.1 组织架构 手术二级供应协作部,系指手术室和供应室在手术器械独立供应模式的前提下设置的一个专项工作办公室,其行政管理和人员编制隶属手术室,专项业务管理归属消毒供应科,采取消毒供应科指导下的供应室手术室护士长负责制。它对专项业务实行督导和监管,发挥着二级供应的职能作用,使得手术器械管理达到手供一体化的质量效果。
2.2 职责分工
2.2.1 消毒供应科是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的业务主管科室(1)凡涉及消毒供应技术规范的业务部分,一律纳入消毒供应科管理范围。(2)负责协作部护士的年度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日常跟班、操作考核、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3)定期外派骨干到协作部,直接参与和指导清洗灭菌工作开展,确保质量效果。(4)帮助解决手术器械使用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建议或意见。(5)依托学科发展,开展科研创新,与手术室共同研究解决专项技术难点,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
2.2.2 手术室是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的所在科室(1)在消毒供应科主任领导下开展专项业务,服从消毒供应科的业务管理,自觉接受相关业务培训、操作指导和质量检查与监督。(2)密切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工作例会和护理查房,实施质量持续改进。(3)当变更手术操作方法、潜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知会消毒供应科,以便得到专业指导和帮助。(4)手术室引进相关设备或器械,若涉及消毒灭菌方面知识,应积极与消毒供应科协商、沟通,也可联合向上级部门反映诉求,以促进问题合理解决。
2.3 管理要求(1)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为专项业务质量管理,消毒供应科应全面承担业务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管理目标和要求,与手术室共同制定年度工作和培训计划,积极协助手术室改善质量,提供技术支持,遇器械或设备质量问题应及时到现场检查和处理等。(2)手术室要尊重和服从消毒供应科的业务兼管,遇清洗-灭菌等相关问题要立即报告,积极配合解决,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3)每月各科室内部要进行质量自查自评,每季度召开联合工作例会进行质量分析、讲评和整改。(4)质量检查结果实行双轨制,直接与消毒供应科和手术室挂钩,避免互相推诿。
3 归口管理模式的应用成效
3.1 促进消毒供应科服务前移,职能作用增强(1)将手术物品处理质量列为自身工作要务,根据手术量和手术时间,对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的工作实施弹性安排,在时间和人力上满足手术物品集中处理的需要。(2)定期组织培训和流程再造,主动参与科室业务指导和帮带,规范清洗灭菌操作行为。(3)完善厂家器械管理,协助科室配备定位模具支架,定期调整,确保清洗灭菌合格率100%。
3.2 规范手术室专项操作,达到中心供应的质量效果(1)专项技术归口管理,提升手术室护士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操作规范,感控意识强,减少职业暴露。(3)合理配备小型高温和低温灭菌器,接受消毒供应科和厂家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术中临时器械灭菌和腔镜器械压力灭菌100%。(4)借助CISS局域网,将协作部的工作质量纳入PDA管理,实现全程、全部手术器械的质量追溯。
3.3 密切消毒供应科与手术室工作关系(1)职责分工明确,质量相互捆绑,工作目标一致。(2)科间人力资源调配比较灵活,当二级供应协作部人手紧张时,可从消毒供应科或手术室抽人调配。
4 讨论
手术室的清洗灭菌工作必须遵循国家规范标准[4]。倘若暂时不能落实手术器械的一级或二级供应时,可以通过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的归口管理来实现手供一体化的质量管理目标。
4.1 所有手术器械必须归口管理 随着对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增强和防止职业暴露,近年国家相继出台多部行业规范,消毒供应科职能越来越明确,专业性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手术器械处于怎样的供应模式,消毒供应科都必须将手术器械纳入综合目标管理中来。
4.2 消毒供应工作的服务必须前移 消毒供应科具有业务、管理、保障三项职能,要主动将业务管理的触角伸向临床,靠前服务,把全面质量控制当己任,尤其要对独立供应模式的手术器械加强管理。同时,消毒供应科年度专项技术培训应将手术室护士纳入,使其及时掌握新知识、新规范、新要求,提高执行力。
4.3 手术室应积极倡导“集中管”的安全理念 由于手术器械集中处理会因路途运送时间和配包问题导致供应不及时(尤其是接台复用器械),导致独立供应模式更易于被手术医生和护士接受。因此(1)手术室管理者应树立“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的质量管理意识,做好相关人员思想工作,推进主动交、集中管。(2)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完善手术器械回收-处理-供应的最佳路径或方法。可分批、分步试行,成熟一项移交一项,如先交择期手术器械,然后过渡到急诊器械、腔镜器械等,以保障手术周转,提高效益。
4.4 手术室应建立与消毒供应科合作共赢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的建立改变了以往管理模式,使得手术室的消毒供应业务工作要受到消毒供应科的兼管。消毒供应科业务管理直接伸向科室,当涉及人、材、物和地盘等敏感意见或建议时,易引发工作矛盾,甚至对立。而手术室专项业务受到兼管,器械的周转和处理环节上会遇到一定问题。因此,双方科室应有大局意识,加强沟通,联手合作。必要时借力感染控制科,以获得更大的专业支持和发展。
手术室是消毒供应科的主要服务对象,手术室复用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和快速周转反映了一个医院消毒供应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对现存手术室建筑暂不能实现手术器械一级或二级供应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对独立供应模式进行操作程序规范、质量有效监管,从而达到集中供应的质量标准,无疑是摆在临床护理专家面前的现实问题。作者提出的“手术室二级供应协作部”,既充分发挥了职能科室的业务专长、保障手术器械的彻底清洁和灭菌质量追溯、达到集中供应的质量效果,又能做到手术器械及时供应和快速周转、提升专业化保障能力、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医院感染发生。作者开创性地的工作方法,对依法行护、规范职业操守,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200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S310.1-2009),2009:2.
[3]魏革.医院多专科手术室的归口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08-1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