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基于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5-12-22孙攀

产业经济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增加值竞争力

孙攀

(南通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一、引言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68 845亿元,其中,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6 957亿元、249 684亿元、262 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发展速度迅猛,“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的三大支柱之一——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巨大。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14年7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行业标准、创造环境条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就当前发展而言,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较为发达,但是,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仍然差距明显。2012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即江苏、山东、浙江、福建、上海、安徽、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为33.97%、31.17%、35.34%、30.76%、52.59%、23.83%、26.35%。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nited States DOC)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2.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0 184 953百万美元,GDP16 244 586百万美元)。

在中国经济转型期,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作用最充分。研究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华东地区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有利于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提升产业层次。使华东地区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所作为。同时,研究华东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要放到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下。考虑到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已到关键阶段,对于“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的发展而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决策者的共识。

二、文献回顾

2000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李善同、华而诚,2002;程大中,2006;刘培林、宋湛,2007) ,但是,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的成果较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下:

金碚(200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是指某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冯建喜(2008)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产业内部的资源能力影响因素和产业外部的环境影响因素两部分。产业内部因素包括产业规模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而产业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要素因素、市场需求因素、相关与辅助产业因素、企业策略和结构因素、政府因素、随机因素。

苏磊,罗永泰(2008)认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对资源要素的依赖,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吸引优质资本加入;改善投资环境。

宋马林(2008)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生产性服务业能将海量的人力、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当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根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也就在于此。

孙丽文、王晓欣、李睿(2010)认为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包括产业规模、具体行业发展状况、发展潜力、成长力。其中,衡量产业规模的指标包括:人均生产性服务业资产投资总额、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地区产值的比重、人均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衡量具体行业发展状况的指标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均电信业务量,人均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人均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衡量发展潜力的指标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衡量成长力的指标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率、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率、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增长率。

邱灵、方创琳(201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工业发展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商业环境竞争力、生存环境竞争力构成。其中,衡量工业发展竞争力的指标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份额、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份额、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资本产出比率、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率。衡量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指标包括雇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高校招生总人数、R&D支出占GDP的比例、教育及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专利申请数、技术市场成交额、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衡量商业环境竞争力的指标包括交通运输网密度、电话及手机每万人拥有量、邮电业务量、运输条件、三星级及以上级别酒店数量、法人单位电脑拥有量、社会组织法人的就业比例、海外旅游外汇收入、非国有单位法人的就业比例、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率。衡量生存环境竞争力的指标包括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公共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全年空气指标达二级以上天数的比率、废水处理率、公共交通车辆每万人拥有数、公共图书馆每万人拥有数、卫生保健机构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执业医师每万人拥有数。

侯超(2011)认为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有:宏观环境、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主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部发展状况、科技水平与人力资本、成长力状况。其中,衡量宏观环境的指标包括人均地区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衡量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的指标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衡量主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部发展状况的指标包括金融业增加值,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增加值,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衡量科技水平与人力资本的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科技活动从业人数、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衡量成长力状况的指标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产值增速,金融业产值增速,房地产业产值增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产值增速,租赁、商贸服务业产值增速,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增长率,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率。

徐硼、聂鹏(201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涵盖多个服务业的产业集合, 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某个产业的竞争力。应该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成长效果、内部结构方面去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关辉 、王坤明(2012)认为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有:经济基础与需求、发展规模、发展智力支撑、发展潜力、主要行业发展状况。其中,衡量经济基础与需求的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衡量发展规模的指标包括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衡量发展智力支撑的指标包括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衡量发展潜力的指标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率、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衡量主要行业发展状况的指标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加值,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增加值。

卢斌、曹娜娜(2013)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他们提出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措施:加强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引导和支持,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积极引进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以上研究者对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成果显著。但是,一个相对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来者会不断改进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这样可能会带来颠覆传统意义的变革。本文在筛选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时进行了某些积极的尝试,例如,“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均采用相关均值,对原有众多评价指标进行了有效筛选——把那些直接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指标保留,其余的相应减少。以期能为早日建成具有普遍影响力、说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三、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其范围的界定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生产性服务是作为中间性投入提供给其他企业,促进生产活动的服务。《香港统计月刊》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又称贸易服务、工商业支援服务,是指提供本地经济体系内其他公司使用的服务(即中间投产消耗),以及向公司及个别人士提供的服务。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用于满足中间生产需求,通过市场化模式向生产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本文主要根据程大中(2008),黄莉芳、洪琳解、郭玮(2011)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阐述,同时鉴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的部门划分及华东六省一市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划分和数据的可得性,将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四、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4条原则:

1.直接相关性。3个一级评价指标中,有2个评价指标直接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10个二级评价指标中,有6个直接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这样,有效地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准确性。

2.数据可得性。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统计年鉴均能分别从各地区统计局官方网站获得,且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0个二级指标数据均能从上述统计年鉴中获取。

3.总体合理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由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反映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支撑的主要指标构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其总体发展概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现实应用性。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以推广到全国区域、省区域、市区域、县区域等研究层次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框架设计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完善还在不断探索中。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本体系的最大特色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一级指标—— “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其包含的二级指标全部为相关均值,这样更能客观地评价其竞争力发展水平。二是精简了原有评价指标,把直接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指标保留,其余大幅略去。下面对本评价指标体系作详细阐述。

本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反映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支撑的主要指标。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所包括的二级指标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工资、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所包括的二级指标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生产性服务业总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年增长率。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支撑的主要指标所包括的二级指标分别为:高校毕业生规模、专利授权量、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地方财政收入。详见表1。

表1 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资料

指标的原始数据出自《江苏统计年鉴 2013》、《山东统计年鉴 2013》、《浙江统计年鉴2013》、《福建统计年鉴 2013》、《上海统计年鉴 2013》、《安徽统计年鉴 2013》、《江西统计年鉴 2013》。x1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增加值(万元);x2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工资(万元);x3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4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万人);x5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总增加值(亿元);x6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年增长率(%);x7表示高校毕业生规模(万人);x8表示专利授权量(万件);x9表示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亿美元);x10表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详见表2。

表2 2012年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数据

(四)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解析

主成分分析法试图在确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多变量的截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换句话说,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本案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1.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

下面介绍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步骤。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假设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指标变量有m 个,分别为x1,x2,...,xm,共有n 个评价对象,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 个指标的取值为aij。将各指标值aij转换成标准化指标值ãij,有

为标准化指标变量。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

相关矩阵R=(rij)m×m,有

其中,rii=1,rij=rji,rij是第i 个指标与第j 个指标的相关系数。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的特征值 λ1≥λ2≥...≥λm≥0,及对应的特征向量u1,u2,...,um,,其中,由特征向量组成m 个新的指标变量:

其中,y1是第1主成分,y2是第2主成分,...,ym是第m主成分。

(4)选择p(p≤m)个主成分,计算综合评价值。

①计算特征值λj(j=1,2,...,m)的信息贡献率和积累贡献率。称

为主成分yj的信息贡献率,同时,有

为主成分y1,y2,...,yp的积累贡献率。当ap接近于1(一般取ap=0.85,0.90,0.95)时,则选择p 个指标变量y1,y2,...,yp作为p 的主成分,代替原来m 个指标变量,从而可对p个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

②计算综合得分:

其中,bj为第j个主成分的信息贡献率,根据综合得分值就可以进行评价。

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定性考察反映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3个方面10项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某些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比如,生产性服务业总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等等。为了验证这种推测,计算10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3 10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续表)

可以看出,某些指标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则必然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因此,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Matlab软件对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系数矩阵的前几个特征根及其贡献率见表4。

表4 主成分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前三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0.189 8%,主成分分析效果很好。下面选取前五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9.849 8%)进行综合评价。前五个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见表5。

表5 标准化变量的前五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

由此可得5个主成分分别为:

分别以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即

把各地区的5个主成分值代入上式,可以得到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综合评价值以及排序结果,见表6。

表6 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排名和综合评价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首先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Matlab软件对2012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华东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排名和综合评价结果。排名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中江苏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最强,综合评价值为2.429 6。山东、浙江分别排在第2、3位,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9120、0.3834。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中等,排名第4位,综合评价值为-0.641 2。福建、安徽、江西分别排在第5、6、7位,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747 3、-0.979 4、-1.356 9。

(二)政策建议

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表明,处于工业化初期、中期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往往较弱。但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不仅仅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市场组织不健全、忽视生态规律、政策规制滞后和缺乏体制机制创新。因而,健全市场组织、尊重生态规律、缩短政策规制试验时间、改革体制机制,应该成为政策制定的着力点。

首先,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联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为制造业服务的效率最大化。建议组建诸如华东生产性服务业联盟(The Union of East China Producer Services, UECPS)类行业组织,加强大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服务制造业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治理大气污染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步。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一定时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但这对某些生产性服务企业而言却是一种机遇——将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成长提供广阔空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

再次,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但生活性服务业等企业进口的货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明确不予免税的货物除外。如果试验区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享受免税政策后,既能增加自身盈利能力,又能很好地服务于当地生产性企业,那么这一免税政策可以考虑尽快向华东地区其他省份推广。

最后,推进体制改革,释放文化生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高端领域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以及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日益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内在价值、品牌、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创新,将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1] 顾乃华, 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9):14-21.

[2]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1):76-88.

[3]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 冯建喜.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以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例[C].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8.

[5] 苏磊,罗永泰.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天津经济,2008(3):40-43.

[6]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25-27.

[7] 孙丽文,王晓欣,李睿.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9(4):60-64.

[8] 国务院.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EB/OL].(2014-08-06) [2014-08-11].http://news.xinhuanet.com/hr/2014-08/06/c_1111967326.htm.

[9] 侯超.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1:23.

[10] 徐硼,聂鹏.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J].理论月刊,2011(3):160-163.

[11] 关辉 ,王坤明.辽宁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2(6):99-102.

[12] 卢斌,曹娜娜.基于DSSM的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1):171-176.

[13] 陈晓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特征分析、程度测算及对策设计——基于南通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9-13.

[14] 黄莉芳,洪琳解,郭玮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 (2)16-23.

[15] 孙攀,顾小光,吴群,夏慧玲.南通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12(2):80-83.

[16] 刘来福,黄海洋,曾文艺.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26.

[17] 司守奎,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专业出版社,2011:213-214.

[18] Kumar, V.Phani.The three pillars of Likonomics, China’s path to growth[EB/OL].(2013-06-27) [2014-07-15].http://blogs.marketwatch.com/thetell/2013/06/27/the-three-pillars-of-likonomics-chinas-path-to-growth/.

[19]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Gross-Domestic-Product-(GDP)-by-Industry Data[DB/OL].(2014-06-23) [2014-07-15].http://bea.gov/industry/gdpbyind_data.htm.

[20] Qiu Ling, Fang Chuanglin, Shen Yuming, Liu Xiaoli.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Policy of Producer Services’Competitiveness in Beijing C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9(4):82-89.

猜你喜欢

生产性增加值竞争力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日本竞争力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