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太空(下)
2015-12-22裘伟廷
□ 裘伟廷
艺术的太空(下)
□ 裘伟廷
麦考尔为迪士尼世界绘制的巨幅画作
英国著名太空美术家大卫·哈代从1950年开始进行太空美术创作,他的作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表现宇宙美景的写实画作;二是充满幻想色彩,表现人类早期神话或未来生活的作品;三是插图画。其中绘画作品洒脱利落,插图画精准细致,严谨而深入浅出。哈代的作品有的是手工绘制的,也有通过计算机创作的数字绘画。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将深奥的科学概念通过美术作品传达给公众,并认为这样的挑战非常有意思。
左:哈代的作品《邻居》,画中按比例描绘了地球及邻居火星、月球。
右上:哈代的幻想画作品《以西结》
右下:卡罗尔的作品《火星化石》
美国人迈克尔·卡罗尔是早年太空美术运动的鼓吹者之一,也是国际天文艺术家协会的创始人。在少年时代,他受家庭的影响(他父亲是航空工程师),开始对太空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始了他的太空美术创作生涯。卡罗尔的画大气而潇洒,宏大而壮观。他不变的主题是遥远的星辰、异星地貌与太空飞船。
图恰罗内拥有物理学硕士学位,在1978年毕业后就开始进行太空美术创作,作品很有特色。他经常用丙烯画的手法表现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如星云、星系等,造型精严,艺术感十足又不失真实,色彩上则大面积运用深浅不同的粉色和蓝色作基调,并夹以橙黄色系作前景,在暗背景衬托下显得和谐而夺目,风格鲜明,给人印象颇深。另外他也创作过一些以星云为背景讲述神话故事的画作,别具意境。
俄罗斯的阿列克塞·列昂诺夫是最先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后在星城从事宇航员训练工作,可以说他是与太空关系密切的太空美术家了。但他开始从事太空美术的时间比太空行走更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他的作品多与开拓征服太空的活动有关,色彩厚重沉着。列昂诺夫经常与朋友、画家索可洛夫合作,长于表现太空或恢弘或寂寥的场面,虽笔法略粗但场景辽阔宏伟且写实性强。他们合作出版《人和宇宙》,收录的作品可以说是代表了苏俄太空美术的风格。
图恰罗内的作品《猛犸象》
图恰罗内的作品《地球的霸主》
列昂诺夫的作品《上升2号》
麦考尔是另一位精于描绘太空开发大场面的大师,他曾受聘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事太空美术40余年。他最擅长表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探索活动,并将记录当代史的一部分视为自己创作的目标,因此其作品富有时代感和历史感。本文将其作为具有代表性太空美术家,以专门篇幅予以介绍。
阿兰·比恩是美国宇航员,也是第四个踏上月球的人,1981年退役后成为太空美术家。作为一位登上过月球的太空美术家,其作品不是想象,而是出自写实;不是间接经验,而是亲身经历。从内容上,比恩的太空美术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阿波罗宇航员以登月事件为背景的肖像画;另一类是宇航员在月球上工作的画面。他的作品表现了浓郁的科学英雄主义精神,但在他的潜意识里所隐藏的担忧与恐惧,也在其作品中有所表现。
而加贺谷穰、格雷格·马丁、加里·汤奇等人,则是受惠于计算机技术的新一代太空美术家。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他们的画面分辨率高,精细无比,且色彩丰富,透明感强,可以完全不受颜料的限制。他们的画风各不相同:加贺谷穰的画风近于浪漫,描绘了大量星座神话传说和人间天堂的场景,将星空理想化,玲珑剔透;格雷格·马丁、加里·汤奇则瞄准了宇宙深处,力图描绘出天体诞生和演化的绚烂历程,场面辽远而璀璨。
美国太空美术家乔·比格隆运用电脑绘图软件和三维模型软件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气息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同时还是一位颇为执着的业余天文学家和作品颇丰的作家,丰富的经历使他的太空美术创作有着更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太空网站(space.com)对他十分赞赏,经常引用他的作品。
中国本土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太空美术家,诸如闵乃世、喻京川、周熠君、吴同椿等。其中闵乃世擅绘装饰性极强的画作,也设计过一些新颖实用的天文小制作;喻京川的很多作品取材自著名天体或天象,并用较为写实的手法加以描绘;从事平面设计的周熠君则绘制过不少充满幻想色彩的作品。而吴同椿的作品特色更鲜明,他用中国画的渲染手法绘制的星云星系但求神似,灵气十足。
天体摄影大师大卫·马林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艺术家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并努力用他们的方式来诠释自己所看到的影像;而科学家也做着同样的事,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更加理性、更加规则而已。”这样看来,太空美术家也许是最理性的艺术家了,他们用自己的手段诠释通过现代科研设备看到的太空图景,不断尝试着将太空科学的概念图形化,用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科学与艺术的交融那绵长而坎坷的历史。
图1
图2 格雷格·马丁的作品《在星影中》
图3
图4
图5
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
20世纪是太空科学兴起的世纪,也是太空美术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年代。当代太空美术的开端是1944年邦艾斯泰的《土星世界》组画。切斯利·邦艾斯泰(Chesley Bonestell,1888~1986)被认为是第一位真正的太空美术家,他的高超技艺和不懈努力奠定了太空美术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地位。他的理念和画风对后人太空美术创作的深远影响绝不可忽略,特别是他开创的“如果你在那里,你会看到什么”的创作思路,现早已被世界各国太空美术家广泛采用。
邦艾斯泰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先后在旧金山、洛杉矶、圣安东尼奥、帕洛玛天文台工作。他曾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建筑,但在第三年辍学后,邦艾斯泰为几家建筑公司工作,所从事的是建筑设计,曾参与设计了旧金山著名的金门大桥。尔后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又从事电影的摄制工作。邦艾斯泰是一位天文爱好者,在利用前两项工作的经验技能和对天文知识的掌握后,勤于实践,逐渐走进了太空美术世界。
其实,邦艾斯泰的第一幅太空美术作品是在1905年完成的。当时在天文台通过12英寸(300毫米)望远镜看到土星后,他匆忙回家画他所看见的。可惜他的这幅太空美术处女作在1906年之后的地震火灾中被摧毁。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以严谨的态度,受早年一批法国天文学家和太空美术家先驱吕都等的影响,创作了许多在科学和艺术上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画,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真是活到老、画到老,在1986年他逝世时,画架上还有一个未完成的画作。
邦艾斯泰的作品《建设空间站》
邦艾斯泰的作品《宇航员在火星的卫星上看火星》
邦艾斯泰的作品《地球的洪荒时代》
对于自己的太空美术作品,邦艾斯泰这样说:“从我对电影技术的了解,我确信我可以把摄影镜头的角度在电影拍摄和绘画技巧上得到巧妙的安排,这样就可以从土星的一个卫星到另一个卫星上去旅行,而你们所看到的正如实际所见到的一样准确。”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他吸收了前人绘制书籍插图和观测记录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力图用绘画的技法表现宇宙的宏大之美,作品构图讲究,凝练深沉,画意十足,具有古典的美感。
不过在开始,邦艾斯泰描绘太阳系的行星世界,仅仅是一种兴趣与爱好,并将它当作一个副业。1944年,在绘制完成“土星组画”后一举成名,他就全力转向作为专业的太空美术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起,邦艾斯泰的不少太空组画发表在许多杂志上,如《28天飞往火星》、《史密斯先生到金星》、《坐火箭飞往月球》等,后被编入《征服太空》一书,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初期,邦艾斯泰进入创作的高峰期。著名火箭专家玛·布劳恩曾经说过:“邦艾斯泰的绘画远非虚无飘缈的仙境图的简单复制。他代表了现代科学所能提供的有关遥远天体的最准确的描绘。”当时的《柯里尔》杂志邀请他为5篇展望未来宇宙飞行的系列文章配图,文章的作者就是冯·布劳恩。后来邦艾斯泰与冯·布劳恩成了好朋友,进行了太空美术方面的一系列合作。其实,他曾与众多天文学家、火箭工程师和科幻作家合作,推出了多部画册,如《探测月球》、《探测火星》等著名图书,影响深远。
虽然由于受时代的限制,邦艾斯泰的很多作品从科学性方面来看实际上是有重大缺陷的。如他对土卫六的描绘,今天人们知道,土卫六的大气层相当浓密,在上面不可能清晰地看到土星;另外,他绘制的月面地形也与真实情况差别很大;而且,他的画作并没有后来喷绘或数字绘画作品的细致逼真。但这些缺点对于邦艾斯泰作品的总体来说,应该是瑕不掩瑜。
据称,邦艾斯泰的太空美术作品强烈影响了美国公众和政府。从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飞往火星的探测计划,每一项重大的航天计划完成后,他都要用图解形式详细地介绍给大众。他的艺术作品使单调的天文数据和工程计算有了直观和现实的意义。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宇航员就是在他的作品影响下选择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道路。而美国公众与政府支持宇宙探索的投资,也与他的作品影响密切相关。许多专家和学者对邦艾斯泰的作品有高度的评价,如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理查德松说:“邦艾斯泰的太空美术作品,超越了以往我所见到的同类作品,对于通俗天文学的确是有贡献的,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为了纪念这位太空画家的卓越贡献,国际永久编号的第312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邦艾斯泰”。
“驻外太空的画家”麦考尔
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大厅入口处,一块巨大墙面显得与众不同,上面是一幅6层楼高的大型壁画《飞往太空》,它的作者是美国最著名的太空美术家麦考尔(Robert T. McCall,1919~2010)。如果看过库布里克在20世纪60年代导演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漫游太空》,一定会对电影海报上那个极富创意的圆环形宇宙飞船和宇航服印象深刻。这幅激发了后世许多科幻作家想象的画,作者也是麦考尔。其实,许多经典科幻影片的海报、NASA的无数宣传画和一系列航天主题邮票上,甚至在NASA前行政长官的办公室中,都可以欣赏到麦考尔的画作。麦考尔是一位对太空艺术有着特殊热情的画家,也是人类空间探索数十年来历程与荣耀的见证者,无怪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一篇专访报道中说,麦考尔的太空美术作品比他本人的名字还要出名。
麦考尔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作为中学教师的儿子,他从小有机会大量浏览父亲所收藏的各类杂志。但这并没有让他将读书与写作视为兴趣,也没有遵循父母意思成为医生,反倒是《大众科学》、《国家地理》等科学杂志和登载幻想、悬疑故事的杂志,引起了他对科幻以及太空的浓厚兴趣。一次出游时,他被集市上陈列的退役飞机深深吸引,开始用稚嫩的手尝试画出想象中的飞行器漫游太空的场景。而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还没有真正去过太空的“宇航员”。
在高中时麦考尔获得哥伦布艺术学院的奖学金,不过尚未毕业便在当地公司画起了广告招贴画。二战爆发后,麦考尔去空军服役。但与其说他是为了到前线杀敌,不如说他更希望以此接近魂牵梦萦的飞机。战后,麦考尔依旧做着广告画的职业,同时也为不少杂志(包括科幻期刊)画插图。不过,麦考尔最深爱的绘画题材仍然是航天飞行器。
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方曾举行过一个艺术计划,邀请世界各地画家进入空军基地,创作军事题材的作品。画家们可以在营地随意绘制草图,拍摄照片,创作完成后,他们的作品每年将在空军特别晚宴上展出。早年在空军服役的经历和关系,麦考尔成功地成为受邀艺术家,进入美国空军进行创作。他高质量完成的45幅佳作,最后也被军方录用,挂在了五角大楼和美国空军学院的墙壁上。
麦考尔的大型壁画《飞往太空》
NASA成立后不久,也希望仿效美国空军,举办类似的艺术计划。1958年,麦考尔作为上次军方艺术计划的受邀画家,自然成为NASA首批邀请的驻地艺术家之一。NASA关于太空探索的座右铭“改善这里的生命,把生命延伸到那里,在更远处找到别的生命”,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灵感。尽管NASA的官方邀请函只能对同一位画家发出一次,但痴迷于太空画作的麦考尔参与的热情很高,希望在每次重要的发射自己都在场,于是自掏腰包,进入NASA绘制关于火箭发射的画作,记录着美国航天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
麦考尔设计的太空美术邮票
麦考尔与俄罗斯安德雷·索可洛夫合作完成的作品《宇宙时代的艺术》,这幅画的主题是人类进行太空开发的历史。
麦考尔与他的太空美术作品《飞行的历史》
麦考尔的作品《沙漠小夜曲——漂浮的城镇》
随着NASA艺术计划的不断扩大,麦考尔的名声也随着这些响当当的画作而日隆。作为从NASA走出来的艺术家,他并没有把视野局限于这些类似于“宣传画”的作品上。在20世纪60年代,他成为《生活》杂志的自由撰稿人,开始了科幻想象画的创作。同一时期,科幻片《2001漫游太空》上映,导演库布里克邀请麦考尔去英国为这部电影创作宣传海报,麦考尔应邀前往。在英国,他还与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等人有来往。麦考尔曾和当代最著名的科学作家阿西莫夫合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我们在太空世界》,1974年出版后引起广泛注意,使他名扬天下。
从克拉克的“硬科幻”小说中麦考尔受到启示:如果科幻作品在技术上具有科学凭据,那么,今天的想象也会成为明天的科学现实。这个想法让他在此后创作中更多融合了科学对未来的想象甚至专注于科幻画;他作品中的主角,也由现实中的航天器变成想象中的宇宙飞船。麦考尔这样解释为何逐渐“回归”了科幻画,回归自己的童年:“这是因为我一直关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知识滚雪球般的累积。预测未来是如此地激动人心,我们对未来了解与日俱增,我们将战胜它、利用它、改造它。”
在20世纪20年代,那个喜欢在父亲旧杂志中徜徉的小麦考尔,曾在一本科幻杂志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今天的肆意想象将会成为明天的事实”。成年后的他,对这句话一直不能忘怀,或者说,这成了麦考尔心中难以忘怀的旧梦。在一次采访中,当记者提起某些评论家批评他的后期画作“幼稚、孩子气”时,麦考尔回答说,他并不认为“幼稚”是艺术家的“毛病”,相反地,“越幼稚才表明他们投入艺术越深,越幼稚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
或许麦考尔一生并不显赫,但对绘画的热爱,对神秘太空的向往,让他从用铅笔绘出想象中太空的小孩,成为一个知名的太空画家;而对人类科技美好前景的寄望,又让他从“写实”画匠成为一个描绘未来的艺术家。阿西莫夫这样评价麦考尔:“我们当中最接近‘驻外太空画家’的人”,然而,遗憾的是,这位“驻外太空画家”始终没能亲身登上他画了一辈子的宇宙飞船——尽管他曾名列NASA一项载人航天计划的名单中,但那项计划随着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声而被永久搁置。
(责任编辑 张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