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国内规模化猪场常见9大问题与对策

2015-12-22陈清森赵云翔张从林

猪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猪场母猪生产

陈清森,赵云翔,张从林

(1. 广西扬翔猪事业部,广西 贵港 537100 ;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275 )

2015年国内规模化猪场常见9大问题与对策

陈清森1,2,赵云翔1,2,张从林1

(1. 广西扬翔猪事业部,广西 贵港 537100 ;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275 )

0 前言

2014年后,生猪价格行情下行,种猪市场疲软,形势的变化也促使国内外养猪企业在中国进行战略转变,如加强合作、重视联盟、直奔客户、强化区域优势等。大家都意识到如何根据中国养猪密度大、区域多、市场需求分层次、疫情复杂、生产原料质量不稳、技术不统一的特点,设计好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

本文在2015年调查广西、广东、河南、河北、丹麦等国内外近60多家猪场的生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并挖掘出国内当前猪场存在的9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与朋友们不断思考完善养猪生产,以适应未来的养猪要求。

1 常见问题与措施建议

1.1 种猪场有一定的数据积累,但质量有待提高,系谱准确性要双重保证

由于个体标识比较依赖耳缺,因此不可避免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读法,一个猪不同时期的读法也会出现不同,因为耳病、外伤等导致的不可辩认也会发生,据国外统计与国内实际发生的误读比例均为5%~10%。此时,这些个体都要从育种群中剔除,无需测定,不留种做纯繁用、不能作种猪销售。

建议采用双标记法,如耳缺加耳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在丹麦早期出生,用小耳扣,用颜色来区分品种,断奶前1天换中型耳牌,留后备时转到配种舍,配后成功后换成大耳牌,可以实现有效管理。即使如此,进入核心群母猪与测定后留作GGP的个体,要采DNA样品,如100根毛发,用基因检测验证系谱的准确性,一旦发现有误,要删除数据库中所有相关的亲戚资料,做到“诛连九族”,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

1.2 生产节律不固定,没有按周进行,导致生产成绩与疫情的波动

与国外的人少、工作时间集中、周生产节律的上班特点不同,国内多数场员工常住在场,周末晚上都有人值班,加上销售量不固定也不定期等原因,导致周生产节律的意识不强,各周的配种数、转群数偏差较大,这样会导致生产环境、猪群密度,工作量集中度的随机变化,从而影响生产管理的稳定性。

随着企业产业化发展,上下游物流对接、内外协作得到加强,如温氏与扬翔的“公司+农户”模式,按计划生产,有固定数量的断奶阉公猪苗每周到合作育肥农户,母猪与留测公猪转到自己的保育单元,保育与农户的规模根据数量按全进全出设计,可以真正实现做到按周生产,这样不需要加人,不需要加班;如贵港亚计山有一个5 000头母猪分3点式的场,合计只有72人,如果再优化可以人更少。

实现销售按周完成,是推进场内按周管理的重要保障,按周管理后,由现场人员直接以猪的流向为轴心,现场自行准备调用各类物料,管理的难度与随意性大大减少,管理层人数也减少,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的待遇,员工间的薪酬差距也会缩小,进入良性循环。

1.3 猪舍设计要考虑未来20年主流模式,否则到时白送都没人要

近年来,猪场硬件设计有明显改善,但在保温、给料、饮水等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在整体布局上要体现大舍小单元,周管理,全进全出,否则到时白送都没人要。

国内新建猪场的设计与投入有很大的改善,平均头母猪硬件投资达20 000元~35 000元,但仍然出现控温不到位、饮水量过大过小、给料频率与质量不当、布局不当等情况,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偏差与设计不专业;如母猪仔猪共用水线、与料槽大小等设备选型不当等问题,导致猪饲养在外观非常现代化的猪舍中,饱受高温、高湿、浊气的困扰,甚至有时的舒适度不如早期开放式的猪舍;其他一些设计不当的旧场受自然条件影响更大,这样的生产成本与管理的效率会较差,兽医成本不断增加,现场员工非常疲备,一旦行情下走,风险就很大。因此,建议多关注猪只最基本的环境需求,设备选型与质量要很棒,要细致,而不必要的投入,如大门、围墙、外观等要能省则省。

1.4 育种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规范性与标准化有待提高

与过去相比,各场的育种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我们不同的场合,听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可以看到在国家核心育种场,硬件与人员配备均是比较到位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如存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测定节律不规则、测定条件相差较大的情况。据刘小红等(2014)统计在国内做的比较好的7个场中,头均母猪年测定数平均为2.38头[1],少于国标要求的1公2母,反映在留测猪管理上还做得不够,随意性较强,即使是销量较少的杜洛克也没有达到国标的要求,而大白测定量最低反映了当前扩繁场客户引种偏爱大白有关;至于要求入测猪要条件一致、密度一致,可能更加不到位,这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待于企业主意识的提升,与现场员工培训、管理、待遇的到位。

从遗传分子水平看,同窝中后代的差异性也存在,因此要尽可能测定多的同胞,才能真实反映性状的好坏,有的场可以做到测定量平均4头/窝,有些场做到6~8头/窝,测定阉公猪是一个比较好的数据来源,但有时管理者对此的认识还有不足。

同时,对于超大型企业,可考虑加强终端父系的育种,重点开展增重与料重比的测定,如现在1头上市肉猪的饲料成本达900元,料重比从2.5降低到2.4,意味着1头猪有36元的增效,日增重从1 000 g提高到1 100 g,意味着早出栏8 d能增效80元,这些通过育种与营养的配合,是可以做到的。

1.5 数据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数据的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

随着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多数企业都配套了各种各样的数据系统,而能有效使用这些系统的并不多,用于育种的模块是比较到位的,更好一些的企业以此做为绩效考核的取数依据,但也没有真正体现这些数据的全面管理价值。

如考核产仔数,与考核产活仔数就有很大的不同,后者还要控制死胎、木乃伊等,考核窝平均产出就没有头母猪年平均产出合理,因为后者就要求加强对非繁殖状态母猪早发现、早处理,需要员工关注个体,否则猪场最终的表现不会优秀,如表1(内部资料,2015),要拿着报表到现场对猪处理,这个过程并不复杂,要的是认真细致与负责的态度。

1.6 经营中注重短期效益与价值长期性的局部背离

表1 母猪管理中早处理与慢处理对年产窝数的影响程度

由于国内疫情风险较大,有些企业长期形成了非常保守管理方式,导致猪场的潜力不能发挥,正确的工作开展受限较大,如自留后备的频率不能按月进行,或按周进行,有时一年就在外界相对安全,或销售淡季时留1~2次,担心生物安全,导致最好的基因无法留下,影响生产水平的提高。

有些企业关注成本,员工考核中控制母猪的淘汰率,如25%的标准,实际常在20%左右,导致猪群生产水平提高很慢,难体现育种的价值。同时又面临猪群老龄化,仔猪活力下降,用药成本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倡导做好生产,加强隔离淘汰,强化健康管理,弱化治疗,推崇用一些非兽医的方案来提高健康度与效率 ,如实施高更新率,建议GGP场要做到60%~100%,GP场40%~70%,PS场30%~40%,就实现性能与效率的提高,同时降低用药成本,员工更多关注正常猪场,从而增强盈利能力。

1.7 随意改变育种方向,导致没有遗传进展

在市场行情好时,育种与销售的问题不突出;当市场下行时,客户主动权增加,要求提高,以博你降价,变得更挑剔,这时现场育种团队就会有压力,客户仅出不高的价格,却要体形好、指数高、“一见钟情”的完美猪只。

因此,无论你什么做,客户的要求永远无法满足,好比买车一样,没有完美的车,只要特点鲜明的车,它就有未来,因此彼此要理解供求关系本质,与育种的长期性。即使我们到国外选种也是一样,美国的猪总体上肌肉线条明显,而欧洲品种肚大能生,总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不足,引种企业也知道这些不足,没有人能找到完美的猪只,但最终还是引了不少回来。

我们也看到抗病育种有时也很热门,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Edfors-Lilja等(1994)[2]通 过124头大约克夏猪的免疫发现, 单核细胞增殖和IL-2等多个细胞因子的遗传力为0.3~0.4,达到了中等水平遗传力,但干扰素a的遗传力只有0.08,但实际上这个数据量远远不足,我们估计遗传力的样本数要求达10 000个以上,这样的研究具备可信度与可复制性,好比我们对产仔数的选育,遗传力也在0.1,但群体大,每年的遗传进展也会有0.1的提高。另外,控病要比育种好做很多,育好一个种不容易,控好一个病相对容易。

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信息,企业这时会难于保持与坚持一个育种方向,从而导致选育多年,猪群也没有亮点与卖点。从营销的角度,不要没有缺点的产品,只要有亮点的产品,体现出独特性与差异化;同时也要看长远的养猪业发展趋势,因为现在是未来育种,今天是过去育种的成果。

总体上,生产效率与肉品品质是永恒的主体,短期内可能通过分系育种设计解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会趋于一致。经过2013年到2014年的低行情后,大家对饲养效率的需求加强了,出栏PSY18头,与PSY25头,就意味着猪场生或死的问题。我们发现,2015年来引公猪的客户,对高指数的猪明显有兴趣了,多年的育种坚持,到了回报的时候了[3]。

1.8 团队的稳定性与技术服务公司的兴起,帮助企业用外脑迎接未来挑战

继2007年后的高行情吸引众多资金投入到养猪中来,规模越来越大,对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需求增加,薪资条件也不断提高,自主跳槽与猎头挖人现象较多,团队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往往换了人,就换了一套做法。猪场小,内部管理体系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对人的依赖性大,从而导致生产容易出现波动或后退,这种情况,甚至在国内一些大龙头企业也有发生。

有些企业也提前看到这一点,采用高薪、期权等方式,稳定核心技术人才,以保持技术与团队的稳定性。但对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即使愿意给期权,也不见得能留人,此时,国内应运而生的猪场生产、育种、兽医、管理的托管公司,通过服务外包,能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与运营的稳定性问题,这是一种低成本的使用外脑方式,在国外很普遍,值得在国内推广。

1.9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通过对国内外养猪体系的比较发现,相对于种群规模、育种投入、技术水平等方面,中外没有大的差距,甚至在规模、产房、发病时精细管理方面我们还有优势,但在观念、管理重点、体系设计等方面差异较大。如国外普遍采用短期治疗,无效淘汰的处理方式,治疗周期以3~6 d为主,实现生产力从问题母猪中解放出来,能做到用很少人聚焦于优秀、正常个体的管理;而国内常见治疗期将近1个月,虽然实现了短期直接成本的降低,却导致间接成本的增加与劳动效率的低下,留下病源风险,员工疲于“用药救火”,增加药品用量,降低了产品品质,导致对生态的破坏,自然环境中的兽药残留到了“断子绝孙”程度了, 据统计2013年中国一年使用16.2万t抗生素,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有超过5万t抗生素被直接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王子健,2015)[4]。

因此,对一些弱病仔,要评估,尽快处理,增加超早期小损失,减少后期大损失,与巨大的隐性损失,同时要评估增加人员的成本与减少死亡率的成本的多少,不一定要追求很高的生产成绩,这可能不是最经济的做法。

2 小结

解决好上述9个方面的问题,有利我们养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心中有数,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未来中国养猪的主体是最低成本者,育种的主体是能育出最佳性价比的种猪企业,而最有竞争力是能联合、提供解决方案、创造新增产业链价值,并愿意分享价值的产业链整合者。

让我们做好准备,一起迎接未来!

[1] 刘小红,刘敬顺,陈清森,等.规模化种猪育种与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及案例分析(Ⅳ): 性能测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4:55~64.

[2] 王超,赵书红,朱猛进.猪抗病育种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22:13~18.

[3] 刘小红,赵云翔,陈清森,等.规模化猪场育种与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及案例分析(Ⅷ):选育效果评价与绩效管理. 中国畜牧杂志,2014,(50)22:1~12.

[4] 林维.中国一年5万吨抗生素流入水土环境,专家称建立养殖业抗生素管理标准难度巨大[EB/OL]. http://gb.cri. cn/42071/2015/07/08/8011s5023460. html,2015-07-08.

2015-07-22)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4AB08042),国家星火计划(2013GA790001),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20800), 广西创新型企业培育项目(1355012-16)

陈清森(1977-),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Email:cqs126@126.com

猜你喜欢

猪场母猪生产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