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沙河秋季水华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2015-12-22林启存沈小红张晓红戴瑜来戴杨鑫冯晓宇
林启存,沈小红,张晓红,戴瑜来,戴杨鑫,冯晓宇
(1.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4;2.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浙江杭州 310006)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藻水华的暴发[1]。大规模的蓝藻水华不仅直接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还可通过产生毒素、死亡分解时使水体缺氧和破坏正常的食物网威胁到饮用水安全、公众健康和景观,造成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2]。
贴沙河旧称城河,为杭州市清泰门自来水厂的备用水源河道。该河于2014年9月初在金衙庄天桥至凤起路大桥段水面上发生大面积水华,部分河段将水面完全覆盖,位于流动性差的死角出现腥臭味,此种现象往年极少出现。为了解贴沙河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优势种类,对水华发生严重的江段进行了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和分析。
1 研究方法
2014年9月8日进行了野外样品采集,采样点位于贴沙河水华发生地金衙庄天桥至凤起路桥段。水温采用温度计现场测定,溶解氧采用电化学探头法测定,透明度采用萨氏盘法测定,叶绿素a主要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测定,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 11893-1989)测定,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11894-1989)测定。
浮游植物定性样品采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下0.5 m处做“∞”形反复拖曳3~5 min,收集到的浮游植物装入贴有标签的100 ml标本瓶中,并现场用5%福尔马林固定样本,带回分析。定量样品采用1 L采水器采集表、中、底3个水层水样,充分混合后,取水样1 L,加15 ml鲁哥氏液固定,带回实验室经分液漏斗静止后分析。
浮游植物镜检采用OLYMPUS CX3系统生物显微镜,定性样品分类主要参照胡鸿钧等[3]的分类方法将浮游植物鉴定到种或属。定量样品带回实验室静置48 h后,浓缩30 ml,以浮游生物计数框对其计数,根据浓缩倍数计算藻细胞密度。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公式[4]计算式中,s为物种数,N为同一样品中的个体总数,Ni为第i种的个体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理化参数分析 对贴沙河3个监测点(金衙庄、庆春立交桥北、凤起立交桥南)进行水体现场及实验室理化指标监测,其结果见表1。水温为26.1~27.4℃,水体温度较适于蓝藻快速生长繁殖条件;水体总氮、总磷分别为2.02~2.98、0.06 ~0.11 mg/L,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发生富营养化和水华的临界值(TN=0.2 mg/L、TP=0.02 mg/L);透明度反映水体的澄清程度,水体透明度为0.05~0.81 m,说明不同监测点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藻类密度分布不同所致;溶解氧为5.50~12.80 mg/L,说明水体溶解氧含量整体较高且分布不均匀,这与藻类生长繁殖活跃释放大量氧气及其藻类密度分布有关。
表1 水样理化指标监测结果
2.2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贴沙河浮游植物鉴定中,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9种,详细种类构成见表2,其中蓝藻门10种,占调查种类数的25.64%;绿藻门17种,占调查种类数的43.59%;硅藻门9种,占调查种类数的23.07%。蓝藻门和绿藻门占调查总种类数的69.23%,是构成贴沙河浮游植物的主要组成类群,其他种类占其比例较小。各属中,栅藻属发现有5种,种类最丰富,其次为平裂藻属、桥弯藻属、针杆藻属,各有3种。
表2 贴沙河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2.3 浮游植物丰度与优势类群 该次调查发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范围为9.23 ×106~384 ×106ind./L,平均值为135.18×106ind./L,大大超过2009年该区段浮游植物调查密度0.43 ×106ind./L[5]。在浮游植物中,以蓝藻门细胞密度平均值最高,为125.14×106ind./L,占浮游植物密度平均值的92.58%,其次为绿藻门和硅藻门,分别为5.37 ×106和4.50×106ind./L,占浮游植物密度平均值的3.97%和3.33%,裸藻等其他藻类细胞密度较小,未超过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2%。各浮游植物种类中,以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最高,为124.84×106ind./L,为水华期间的优势种类,其余种类细胞密度均较小。
2.4 浮游植物生物量、多样性分析及评价 叶绿素a是反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华期间贴沙河水体叶绿素 a为15.3 ~855.0 μg/L,平均值为 296.9 μg/L,说明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大,且存在较大的分布不均匀性。依据况琪军等[6]的营养类型评价标准,叶绿素a含量在50~500 μg/L间为富营养类型,浮游植物细胞密度 ≥108ind./L为极富营养类型;以詹玉涛等[7]的浮游植物分布特征方法评价,蓝藻门占70%以上,裸藻门、硅藻门的直链藻及桥穹藻、绿藻门的小球藻等耐污种类大量出现,水体为多污带。
种类多样性指数是常用的水质评价指标,主要依据藻类细胞密度和种群结构的变化评价水体的污染程度,通常情况下指数值越大,水质越净[8]。贴沙河3个监测点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0.53 ~1.77,平均值为1.20。依据沈韫芬等[9]的评价方法,多样性指数在1~2间为中度污染。
2.5 贴沙河水华发生原因分析 贴沙河位于杭州主城区,夏秋季温度高、光照强,为蓝藻等喜温性生物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光照和温度是影响蓝藻生命活动的重要因子。
贴沙河两岸虽已全部实施截污纳管,沿岸点源污染得到控制,但面源污染仍广泛,如部分沿岸居民、商贩为贪图方便在就近河道洗刷、洗涤及游泳爱好者在贴沙河游泳等产生的生活污水;河岸两边绿化因季节性衰亡产生大量残枝、枯叶或花瓣落入水中而渗出的营养盐;贴沙河水华段多年未进行清淤,底泥中沉积了一定量有机质,并不断将营养盐输送到上覆水中。另外,贴沙河配水水源——钱塘江,因8月大潮影响,大大减少了配水量,同时停止配水时间较长,使贴沙河水体流动性变差,严重削弱了配水措施对水体污染物及营养盐的稀释作用,同时配水时常携带高营养盐输入,提高了贴沙河的氮磷营养盐浓度。这些因素都为贴沙河浮游植物的发展提供营养源,利于蓝藻等的生长繁殖。
贴沙河水深3~5 m,沉水植物很少,且两岸均建成硬化驳岸,缺乏挺水植物带,这使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制约,也破坏了鱼类、两栖类等水生动物的产卵场地。加上市民沿河垂钓、捕捞鱼类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天然大鱼很难见到,而且人工放流的一些滤食性鱼类,因垂钓过度而失去对浮游生物的生态平衡作用。
贴沙河建有庆春桥、凤起桥两座跨河拱桥,由于桥洞过水面积较小,河水遇到桥墩阻挡流速变缓,易造成河水蓝藻及营养物质不能有效循环更替,产生污染富集现象,加速了蓝藻的生长和在桥前的停留时间,如遇风力的推动容易在下风口聚集成堆形成水华。因此,水动力作用、风力作用与蓝藻水华发生也是密切相关的[9-10]。
3 结语
针对2014年9月上旬贴沙河金衙庄至凤起桥段发生的水华,对其水质及水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引起水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华期间贴沙河水体质量相对较差,富营养化程度高,浮游植物种类少、生物量大,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9种,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分别为17、10和9种,各占总种类数的43.59%、25.64%、23.07%;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9.23 ×106~384 ×106ind./L,平均为135.18×106ind./L,以蓝藻门的细胞密度最大,占总监测密度的92.58%,其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浮游植物叶绿素a 含量为296.9 μ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20,显示贴沙河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大,多样性状况较差,为中度污染至重污染类型。贴沙河发生水华的原因:夏末秋初光照强、水温高,河道配水量少、流动性差,底泥、枯枝落叶腐烂释放营养盐及配水携带高营养盐注入影响,人为因素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贴沙河水生态环境仍需改善,应加大河道引配水管理,维持贴沙河合理的生态流量,激活水体的生态净化潜能,缓解桥梁附近“滞留区”对水环境的影响;建立沉水、浮水或挺水植物区,避免藻类成为水华发生区域水体营养盐的主要响应因子;持续构建滤食性、杂食性鱼类种群,并加强垂钓、偷捕行为监管,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1]王扬才,陆开宏.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动态[J].水产学杂志,2014,17(1):90-94.
[2]马健荣,邓建明,秦伯强,等.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J].生态学报,2013,33(10):3020-3030.
[3]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SHANNON C E,WEAVER W.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49:23-146.
[5]林启存,徐玉裕,许宝青,等.贴沙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13526-13528,13542.
[6]况琪军,马沛明,胡征宇,等.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与治理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2):87-91.
[7]詹玉涛,杨昌述,范正年.釜溪河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水质污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1,11(1):29-33.
[8]张乃群,杜敏华,庞振凌,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650-654.
[9]沈韫芬,章宗涉,顾曼如,等.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吴晓辉,李其军.水动力条件对藻类影响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7):1732-1738.
[11]孔繁翔,高光.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J].生态学报,2005,25(3):58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