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015-12-22马海华马健彭卫兵高宗仙安徽省繁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繁昌400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0095安徽省繁昌县平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繁昌400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病指咪鲜胺赤霉病

马海华,马健,彭卫兵,高宗仙,陶 胜(.安徽省繁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繁昌400;.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0095;.安徽省繁昌县平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繁昌400)

小麦赤霉病历来是安徽沿江南部地区小麦主要病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繁昌县等安徽沿江南部地区种植模式主要是“一油一稻”和“双季稻”,小麦仅零星种植,小麦赤霉病未受重视。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土地多被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承包,种植模式主要是“一麦一稻”,导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频率增加,尤其是2012、2014年大发生,小麦损失较重[1]。据报道,我国目前尚无抗小麦赤霉病菌的好品种[2],防治主要在抓好田间管理上开展化学防治,且以化学预防为主。目前市场上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药剂很多,为了筛选出适合繁昌地区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品种,笔者研究了氰烯菌酯等6种常用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灵WP(江苏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SC(江西威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咪鲜胺EC(江苏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灵WP(安徽春晖植物农药厂)。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安徽省繁昌县荻港镇杨山村。试验区地势较平坦,肥力良好,稻茬小麦。小麦品种为“杨麦16”,于2014年12月8日播种,人工撒播,用种量为225 kg/hm2。试验地土壤肥力良好,有机质含量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

1.3 试验设计 共设以下7个处理:(A)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B)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C)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D)25%咪鲜胺EC 750 ml/hm2;(E)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F)80%多菌灵WP 1 200 g/hm2;(G)清水对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 m2。

1.4 施药方法 2015年4月28日下午第1次施药,施药时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赤霉病开始侵染为害,田间未见病穗;5月5日第2次施药,按750 kg/hm2对水量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

1.5 调查方法

1.5.1 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调查。分别在第1次施药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药后3、7、10、20 d观察药剂对作物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1.5.2 病害调查。每个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个点调查100穗,并于第2次施药后病情基本稳定时(2014年5月24日)调查小麦赤霉病病穗数和各穗病级,计算病穗率、病指、防效。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和技术》通用标准,将小麦赤霉病病穗标准分级如下:0级,全穗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5%以下;2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5% ~50%;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50% ~75%;4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75%以上。

1.5.3 测产。在小麦收获前(2015年5月31日)进行田间测产,调查统计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推算理论产量。

1.6 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参照文献[3]计算防治效果和增产率,并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在第1次施药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药后3、7、10、20 d分别对小麦观察,小麦植株生长正常,未发现植株矮化以及叶片变色、卷曲、畸形等药害症状。

2.2 防治效果

2.2.1 病穗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试验药剂中对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为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病穗防效达87.61%,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 戊唑醇 SC 750 ml/hm2、25% 咪鲜胺 EC 750 ml/hm2,其病穗防效依次为 86.54%、84.65%、82.98%,上述4种药剂其病穗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200 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6.45%和76.05%,极显著低于其他4种药剂的防效。

2.2.2 病指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参试药剂中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其病指防效达87.02%,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 戊唑醇 SC 750 ml/hm2,二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86.54%和83.17%。上述3种药剂的病指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与25%咪鲜胺EC 750 ml/hm2的病指防效(82.21%)达极显著差异。而70%甲基硫菌灵 WP 75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200 g/hm2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6.44%和75.00%,均极显著低于25%氰烯菌酯、48%氰烯·戊唑醇、430 g/L戊唑醇3种药剂的防效。

2.3 增产效果 由表2可知,各处理较清水对照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以25%氰烯菌酯SC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比清水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7.59%和7.82%,理论增产率为15.07%;其次为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理论增产率为12.46%,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的理论增产率为9.87%,25%咪鲜胺EC 750 ml/hm2的理论增产率为8.38%;而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200 g/hm2的理论增产率分别为6.52%和6.27%,极显著低于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戊唑醇等药剂。

表1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表2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增产效果

3 讨论

3.1 药剂选用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生长安全,同时能提高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70%甲基硫菌灵WP和80%多菌灵WP对赤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一般。建议今后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优先推广使用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并合理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3.2 防治时间 推荐使用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25%咪鲜胺EC 750 ml/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宜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始施药,对水量为750 L/hm2左右,均匀喷雾到小麦穗部。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天气,应于雨前1~2 d喷雾防治,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长期阴雨天气,则需要间隔7 d再防治一次。

3.3 各药剂特点

3.3.1 氰烯菌酯。该药剂属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对禾谷镰刀菌具有强烈抗菌活性,高效、微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在防病增产的同时可降低小麦穗粒中的毒素含量,提高小麦品质[4]。

3.3.2 戊唑醇和咪鲜胺。该类药剂属于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活性高、持效期长的特点,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喷药,既可有效预防赤霉病的发生(戊唑醇还能降低小麦子粒中赤霉毒素DON的含量[5]),又可兼治同期发生的白粉病和锈病,具有一药多防效果[6]。

3.3.3 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等药剂抗药性检测。2015年繁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样送浙江大学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氰烯菌酯抗性菌株比例为0,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也仅为2.78% ~7.14%[7]。因此,在氰烯菌酯等药剂不足时,可以使用80%及高含量多菌灵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1]马海华,彭卫兵,高宗仙.2014年繁昌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7):7 -8,11.

[2]王艳,冯艺,孙俊,等.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109 -111,118.

[3]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苍龙.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J].农业知识,2011(6):33.

[5]韩青梅,简利茄,车俊仪,等.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示范及对籽粒毒素的影响[C]//彭友良,朱有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66-669.

[6]王爱玲,李勤.戊唑醇等4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白粉病、叶锈病效果比较试验[J].河南农业,2013(7):37.

[7]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1):81 -83.

猜你喜欢

病指咪鲜胺赤霉病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