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的策略
2015-12-22陈润羊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703.1718.001.html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4.004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的策略
陈润羊1,2
(1.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2.兰州财经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寻求适宜的环境经济协同策略是当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问题。依据环境经济学、协同学的理论原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提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的策略:以环境优先为目标,综合应用“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鼓励—自愿型”的手段体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过渡、由连片示范向全面推进不断演化,以建设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经济;协同策略;生态文明;西部地区
收稿日期:2015-04-14修回日期:2015-04-30网络出版时间:2015-07-0317: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陈润羊(1979—),男,甘肃秦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 323.22;F 062.2文献标志码: A
Collaborative Policy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of Western China
CHEN Runyang1,2
(1.Center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ansu Economic Development,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China;2.School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020,China )
Abstract:Seeking collaborative policy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which is the realistic problem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of western China.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ynergetic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llaborative policy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Taking environmental priority as the target, comprehensive applying command-controlled,economy-incentive and encourage-voluntary means,transiting from lower stage to higher stage,and continuously evoluting from lace demonstr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in order to build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countryside.
Key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environment and economy;collaborative policy;ecological civilization;western China
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的重点地区。目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与原有农村环境问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呈现叠加复合效应,环境挑战已成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背景下,实施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不但是实现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全面目标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客观要求。
策略,一般是指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在此,把策略定义为包含目标、手段和阶段等要素在内的方案总体。也就是说策略是应用什么样的手段,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特定目标的有效途径。探究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目标、手段和策略,可为有效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环境经济协同的目标
一般而言,人类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对于特定目标而言,实现目标的途径也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人类在实现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等多种规律的作用,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称为协同,相反为拮抗、规律的作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为偏离[1]。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上,主要受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综合作用。要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经济的协同,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要一致。其作用见图1。
(一)环境经济目标协同思想的演变
环境经济的目标协同,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层面,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经济优先、环境经济协调、环境优先。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经济优先”的道路。当自然资源、环境容量超出承载力时,人们才认识到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提出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再到后来,当环境承载力已不堪经济发展的重负,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影响或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时,“环境优先”战略便应运而生。
198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有学者认为,协调发展是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指环境法所确认并体现的反映环境法本质和特征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2]。但这里的“协调发展”,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尽管有“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原则,但在实际上大部分地区走的仍然是一条“经济优先”的道路。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由经济优先主导下的协调发展战略向环境优先战略的转变,这是借鉴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依据我国的严峻环境形势,指向生态文明的一种战略。“环境优先”战略从孕育到不断成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2014年修订于2015年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规定:“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与之前环境保护法的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认识的深化。
这些法律规定都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取向。“环境优先”思想的提出,是一种国家战略的转变,将过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就是说,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时,不再是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而是要让经济发展服从于环境保护,实行环境优先。
(二)“环境优先”的目标协同
西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另一方面,有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西部地区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高,截至2012年底,作为禁止开发区的自然保护区,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例达81.78%[3]。在全国具有生态屏障作用的广大西部农村地区,主要以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所以,在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目标协同,就是要实施“环境优先”的战略。
环境优先,又称“生态优先”、“环保优先”,是指在一些特殊区域或领域,把环境质量状况作为指导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之一,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和底线来规划和约束各方面工作,使环境保护成为保障人民生存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和首选的手段[4]。具体到西部新农村而言,所谓环境优先,就是在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把环境质量状况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基本衡量标准,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和底线来规划和约束各类新农村建设活动,使环境保护成为保障环境安全、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和首选的手段。
国外和一些发达地区实施环境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可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实践说明实施“环境优先”战略,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同时也能优化经济发展的方式。如日本面对高度增长产生的公害污染,1970年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做了修订,废除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相关条款,以“环境优先”替代了“经济优先”的原则,其后,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也有实施环境优先战略的先例。如广东省2004年提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环境优先”的总体方针;上海浦东新区2006年把“环境优先”作为发展方针,建设“生态城区”,江苏2006年实施环保“十优先”的战略方针:环境立法、环保规划、环境影响决策、发展清洁产业、节约环境资源、环境评估、环保投入、环境设施、环保型技术、环保指标考核等的优先[5]。
(三)目标协同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指标体系,可测度和量化环境经济协同的进程,识别相关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对策政策[6]。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面临的问题纷繁多样,牵涉面广,这就需要构建一套能体现数据可获得性和结果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在参照环保、农业和社会经济等相关规划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7],按照环境经济协同的内涵,构建了包含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由35项指标构成。在指标体系中,其中绝对量指标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等8个,其他27个都是相对量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恩格尔系数、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和农膜使用强度等4个为逆向指标,其他31个均为正向指标。其指标体系结构见表1。当然,这里构建的指标体系,针对的是一般的情况,各地在具体执行时,可进行适当调整,应用中时空间尺度应以县、市为单位。
表1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的指标体系
二、环境经济协同的手段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手段主要是解决靠什么协同的问题。协同手段是协同主体关于协同所采取的方式、工具和措施等的集合。综合而言,协同手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鼓励—自愿型。其中每一类都是由多种具体手段构成的复杂手段体系。
(一)协同手段的构成
依据协同的主体和协同手段实施的强制性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可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鼓励—自愿型等三大类协同手段。一般而言,命令—控制型手段的强制性最高,经济—激励型次之,而鼓励—自愿型强制性程度最小,基于协同主体的协同手段的类型的具体构成见表2[8]。
表2 协同的手段类型
(二)协同手段的比较
当然,不同类型的协同手段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在具体选择时应全面分析三大类协同手段的基本原则、体系构成、主要优点、主要缺点、防治环境问题的属性、效果影响因素等各个方面,从而加以综合配套地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手段体系,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三种类型协同手段的比较见表3[9-16]。
三、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策略
(一)实现协同目标的阶段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是分阶段的,从协同的水平变化来看,可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和解决突出农村环境问题为重点,初步构建基本的协同机制。在中级阶段,以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机制为重点,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和生活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保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格局。在高级阶段,协同发展的机制将走向完善,协同走向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完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和生活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环保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实现协同目标的步骤
就协同的实施步骤而言,借鉴国内外协同发展已有的经验,可选择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点先行示范,探索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转型经验,进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在新农村连片推进示范区中,按照协同发展的思想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农业园区生态链设计、农民低碳生活倡导,充分利用试点示范的优惠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开展协同发展的规划与政策试点,探索可延伸到所在区域范围的协同发展的经验,再总结推广,以建设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连片示范推进的类型
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的连片示范推进类型,主要包括三类方式:一是对地域空间相连的村子实施连片示范推进;二是针对协同面临的同类型障碍或者相同的协同目标,对地域上分割的多个农村同步推进;三是通过建设集中的环境治理设施或生态修复工程,能整体推动协同发展的农村。
2.连片示范区的选取原则和要求
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的连片示范区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符合一定的要求。在具体选择示范区域时,要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环境特点,并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类型、重点环境问题类别等方面都要有所涵盖,这样的示范布局,才能对不同类型的其他农村真正起到示范推广价值。可考虑将以下地区作为示范区域: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循环农业促进行动、乡村清洁工程、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等重大政策和工程实施区。已有一定工作基础,预期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这些地区可以在政策叠加作用下,可以比较明显地见到成效,对后续的推广和扩大示范地区,能起到较好的标杆作用。在协同发展的连片示范村选取要求上,连片区原则上应在同一个县级行政区范围内,这样便于协调,但对于地理相连、问题相关的区域,也可考虑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示范区,同时,受益人口要有一定的规模。
表3 三种类型协同手段的比较
(三)建立协同目标和手段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
根据协同主体、协同问题的类型、协同的目标、协同手段本身的特点、外部条件等因素,依据适用性、引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进行协同手段的优化选择。针对某一领域的协同对象时,协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体系,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命令—控制型手段是基础和保障,经济—激励型手段是杠杆和导向,鼓励—自愿型手段是动力和去向。总之,三大类协同手段要综合应用,以发挥协同的合力。只有多种手段的综合配套使用,形成合力,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服务协同目标,手段支持协同行动、目标引导协同手段、手段促进协同目标的良性循环。
有效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同样是一套手段体系,具体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政策创新、投资、财税、农民教育和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管理等。应当强调的是目标与手段具有整体联系性,目标只有符合规律和各地区实际条件,有战略远见,适应目标要求的手段也就是主要的、重大的措施才会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手段具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才能保证目标得以实现。手段要注重战略全局上的实用性、有效性及其紧密的配套性。手段有效、健全与否,就看它能否有效实现目标。
总之,在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实际,寻求适宜的环境经济协同策略:以“环境优先”为目标,综合应用“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鼓励—自愿型”的手段体系,实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过渡、由连片示范向全面推进不断演化的步骤,以建设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
[2]陈泉生.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34.
[3]环境保护部.全国自然保护区统计表[EB/OL].[2013-09-26].http://sts.mep.gov.cn/zrbhq/zrbhq/201309/P020130926358452666828.pdf.
[4]夏光.论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核心思想[N].中国环境报,2010-03-24(002).
[5]高杰.实行环保优先提高发展质量[N].中国环境报,2006-07-31(002).
[6]陈润羊.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典型区域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1,29(2):11-16.
[7]唐晓燕,胡孟春,王文林,等.关于“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设计的思考[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83-1086.
[8]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
[9]沈满洪.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85-90.
[10]谢玉敏.环境管理手段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26(5):26-30.
[11]郑亚南.自愿性环境管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创新[J].环境经济,2004,(5):29-33.
[12]秦颖,徐光.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23(12):51-54,72.
[13]杨洪刚.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143-145.
[14]夏申,俞海.自愿性环境管理手段的研究进展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6):53-56.
[15]王惠娜.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在中国情境下能否有效?[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89-94.
[16]董战峰,葛察忠,高树婷,等.“十二五”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路线图[J].环境经济,2011,(6):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