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运动的项群归属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5-12-22郝亮
郝 亮
(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
柔力球运动的项群归属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郝 亮
(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
从项群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深度访谈法等,通过对柔力球与艺术体操、武术套路类项群和柔力球与网球、羽毛球类项群的比较研究,尝试探讨柔力球运动的项目归属问题,在归纳柔力球项目表现难美特征及具有对抗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柔力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柔力球命名的国际化审视、构建柔力球理论研究体系、柔力球项目推广去老龄化。
柔力球;项群;归属;可持续发展
柔力球运动起源于山西晋中,是20世纪90年代,由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副教授白榕发明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近年来学者们对柔力球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其健身效果和教学研究方面,尚未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项群归属研究,导致在实践中很难把握该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柔力球与武术和艺术体操及柔力球与网球、羽毛球运动的项群比较研究,探析柔力球运动项目的项群归属问题,进一步探讨柔力球运动的项群表现特征,为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定位提供理论借鉴和理论支撑。
1 柔力球运动项目的项群归属
1.1 柔力球套路与艺术体操和武术套路类项群比较研究
依据项群理论,以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将所有运动项目分别归属于体能主导类或技能主导类两大类。
显然,艺术体操和武术套路都是一种表现难美性的演练运动,主要技术难度集中在平衡、跳跃以及转体上。柔力球套路的演练形式,集中体现出艺术化,表现的动作幅度更大、身体姿势更夸张、动作衔接更多变,兼具了武术套路的技击艺术化之美和艺术体操的律动之美。
从柔力球的动作表现形式来看,它与艺术体操类似。艺术体操的平衡、接抛器械以及动作衔接连续性等难于柔力球套路难度,特别是接抛的准确性和动作的艺术性都值得柔力球套路学习。当然,柔力球因为需要连续不断的弧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对球加以控制,因此柔力球套路旋转主要体现在水平旋转和绕翻旋转,动作也更加复杂多样。柔力球的套路是流动的艺术,结合音乐,类似于艺术体操,在音乐的伴奏下,全身放松,神志入静,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在动态中完成,在大小不同的圆中完成,整体套路圆润、婉转、柔和、自然、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
从柔力球的套路表现形式看,它与武术套路类似。在步法移动和身体变化中要先沉后移,落步轻柔准确,重心平稳。球拍划出的弧和圆要饱满对称、连贯自然。在抛掷球时要遵照技术规范,在一条弧形曲线之中,以完整一体的全身合力将球沿球拍的边框和所划圆的切线方向甩出球拍。所以在练体方面柔力球套路紧密联系于武术套路,在规则下巧妙地借助弧形引化带球完成复杂、优美的动作,展示人体的力量和技巧。
因此柔力球套路应该与艺术体操和武术套路等一起隶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1.2 柔力球竞技与网球和羽毛球类项群比较研究
依据项群理论,网球和羽毛球同属于隔网对抗性项目,对运动员的技术能力与战术能力的要求较高。柔力球竞技(也称竞技柔力球)是柔力球运动项目,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为青少年拳击运动辅助训练而设计的接抛游戏。柔力球的发明人白榕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领悟“太极”思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即现代网球、羽毛球持拍、对打、隔网等技术与理论发明了柔力球项目。因此,柔力球与现代网球、羽毛球技术、战术和运动形式有天然联系。
现代柔力球竞技比赛越来越多地借鉴网球和羽毛球运动,比如在场地大小和积分规则等方面。柔力球竞技与网球和羽毛球的跑位特点相似,都要求运动员拥有灵活的移动技术、良好的隔网对抗技术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都需要运动员在瞬时判断来球方向、旋转特点、位置落点以便快速移动到最合适的击球点适时击球。柔力球三大接抛球技术中的隐蔽技术和高级技术都是指向进攻性的,但是目前竞技技术中攻强守弱的不平衡问题严重影响着柔力球竞技的观赏性和普及推广。总之,柔力球竞技在基础动作和理论以及规则制定等方面都与羽毛球和网球等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柔力球竞技也可与网球和羽毛球等一起归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2 柔力球运动项目的项群表现特征
2.1 柔力球运动表现美的特征
柔力球,给人以舒畅顺达之美,既悦人又悦己,演练时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踏着音乐的节拍,领悟着音乐的意境和情感,尽情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之中,享受着音乐和运动带来的快乐。
柔力球套路练习要求全身放松、刚柔并济,动作以圆为核心,环环相扣、绵绵不断,整体套路一气呵成,没有停顿、折拐和直线运动。柔力球运动的套路主要分为固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种类型(如图1)。
固定套路的练习中,练习者通过球拍划弧可以随意创造优美的弧线,呈现出动作圆润流畅、飘逸、潇洒,使技巧和美在运动场完美融为一体。柔力球的演练反对那种简单、直接、粗放、停顿、暴发式的用力方法。
自选套路主要包括个人自选、双人自选和集体自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是以即兴发挥为主,随心所欲,自由创作;以固定套路的练习给以技术的引导和启发,使练习者能够举一反三自编、自导、自演,发挥创造出更多漂亮精彩的自选动作组合。自选套路演练时要有自我的特色,动作要随势而动,顺其自然,在技术的运用上要尽量减少动作之间的衔接痕迹,要意到行到,顺势而为,巧妙婉转地进行动作组合,使每个练习者都能在套路练习中找到心灵的安宁,让每一个动作都能成为无声的音乐,营造一种返璞归真、清醇自然的氛围和溶于自然的美好境界。
图1 柔力球套路项目分类
2.2 柔力球运动的对抗性特征
柔力球竞技,是柔力球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太极思想为基础,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在运动中表现出出球速度快、球路多变、落点刁钻等明显特征。柔力球竞技要求每个动作的用力都以脚跟而起,手脚配合,并由腰来带动整个动作的完成。在步法移动和身形的变化中要先沉后移,脚步轻盈准确,在接抛球时在一条弧形曲线中以完整一体的合力将球沿球拍所化的圆弧的切线方向出球。柔力球竞技主要分为单打、双打、团体三种类型。以上三种类型的规则与实质均与网球、羽毛球等隔网持拍小球类体育项目非常接近,但是从某种意义而言,柔力球隔网对抗有着更多、更隐蔽、更复杂多变的技术。
图2 柔力球竞技项目分类
3 柔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历经20多年的推广及普及,柔力球运动现已成为一项集健身、表演和竞技为一体的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特别是在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菖蒲河公园向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示范、讲解柔力球,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练习者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国际化柔力球学习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200多万人全年经常参加柔力球运动,国内有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晋中学院在内的近60所高校开设了柔力球课程,国际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开展这项运动。但是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其发展仍然在起步阶段,尤其是柔力球项目名称尚有争议,柔力球项目至今未通过体育总局审批纳入正式比赛项目体系并且柔力球的理论研究体系尚未构建。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分析柔力球运动项目发展规律,通过改革路径,才能实现柔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1 柔力球命名的国际化审视
体育无国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是,百年奥运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同的民族体育才是真正的世界体育。柔力球经过20多年的推广,从雏形“太极娱乐球”到“太极柔力球”,直至今天的“柔力球”都在业内有着很大争议。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柔力球的命名时,要探析它的项目项群属性、其项群表现特征及其现代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所以,柔力球的命名是为未来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而且,经得官方和社会认可后,要向国际和国内的教练员、运动员及各级各层次参与者公开宣布,这对柔力球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 构建柔力球理论研究体系
柔力球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重技术而轻理论。老子有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道即理论,道即是规律,在实践中,柔力球技术及战术发展可圈可点,但是柔力球理论研究五花八门,却没有系统、全面和权威的关于柔力球的美学、哲学、史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柔力球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训练方法的创新、套路的创新创编及其国际化传播与发展尚无研究成果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柔力球技、战术的发展。建议与国内、国际高校或体育院校及科研单位构建柔力球公共服务基地,通过挂牌基地、签署合作项目及申报国家级课题,推动和促进柔力球项目的理论研究。
3.3 柔力球项目推广去老龄化
柔力球(雏形是太极娱乐球)在创立之初,是为青少年拳击运动辅助训练而设计的接抛游戏,在发展和大众传播中逐步演变成一种集健身、休闲、娱乐、表演及竞技于一体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这项运动中,甚至媒体在宣传报到中,着重突出了柔力球参与者的年龄特点及参与柔力球表演项目套路化形式,这样,反而导致在实践中阻碍了该项目的正常发展。建议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要鼓励社会参与的年轻化,特别是竞技柔力球技、战术方面的系统培训,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和挖掘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同时,注重柔力球运动项目的文化教育,深度挖掘柔力球的传统文化内涵,理解其反向运动技术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以退为进的理念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 结语依据项群理论,可把柔力球归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其存在“美”和“隔网对抗性”特征。柔力球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三条路径:柔力球命名的国际化审视;构建柔力球理论研究体系;柔力球项目推广去老龄化。
[1]唐韶军.用“项群”理论探讨我国拳击运动的发展战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75-76.
[2]张翠.“健身气功·五禽戏”的项群归属和训练方法初探[J].搏击(体育论坛),2012,5:82-83.
[3]邹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地理学特征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3:9-10.
[4]高超.从项群训练理论看中国网球竞技水平的后发优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28-29.
[5]全远芳.太极柔力球的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5:12-14.
[6]衡思泉.西藏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3:60-61.
[7]黄晓东.高校体育选项课不同项目学生个性差异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0:45-46.
[8]黄建军.柔力球运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定位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3):47-50.
[9]白榕.太极柔力球教学与研究[M].山西:山西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7-10.
[10]郑薇娜,王宏.项群比较视角下柔力球套路美与难得特征及创新启示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5(6):80-82.
[11]李恩荆等.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0.
[12]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0-12.
[13]李思荆.柔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28-29.
Consideration of the Attrib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ft Rouli Ball
HAO Liang
(Jinzhong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Shanxi, China)
The aspect from the theory perspective,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depth interviews, the through of soft rouli ball and artistic gymnastics, martial arts event group and soft rouli ball and tennis, badminton kind of comparative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oft rouli ball project belonging problem.In inductive soft rouli ball project with difficulty and beauty features and has antagonism characteristic based,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oft rouli ball the bal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path: exami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ft rouli ball the ball named; research on theory system frame of soft rouli ball; soft rouli ball project to promote aging.
Soft Rouli ball; the event group; attrib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山西省体育局立项课题《山西省柔力球公共服务基地建设研究》(14yb115)。
郝亮(1981-),山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