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名师
2015-12-21
求教名师
都说作文要善于运用素材。请问老师,是不是真有“一个素材,百变运用”呢?能否举个例子?
(短信平台读者:186****7583)
名师支招:会用素材,处处是素材。只要巧妙地将语言与论点关联,就可以打造出自己所需的素材。哪怕同一个基本素材,也能根据其论点需要,将素材进行“百变”选择,即强化素材的某方面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课本中苏东坡的“乌台诗案”经历,就可以变为多种主题的素材,运用到高考作文中。
以2011年安徽卷高考作文《时间在流逝》作文题为例,素材如何与苏轼的经历“勾连”呢?其实简单,因为人生就是活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里,时间的终止,是生命的消亡;空间的逃脱,是物质的改变。在“流逝的时间”里,苏轼干了什么,有什么让人感慨之处,这就是我们的落笔点。如:“在流逝的时光里,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挫折,正如苏轼的乌台诗案,纯属子虚乌有,但他贬到黄州时,不是虚度光阴,而是知万物之道,悟求己之理,写出了豪放不朽的诗词《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光阴似箭,人生苦短,唯一搏,方现精彩。”
再来看看2013年新课标全国高考作文《经验与勇气》,这样的题目似乎很难用到苏轼的素材,但看看苏轼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你会从苏轼的人生中找到其在“经验”上的固守,和直面小人的“勇气”。当年王安石改革,苏轼凭经验,守成法,极力反对,在朝廷中结下仇怨,被贬后赋文直面朝中小人李定等“新进”,为“乌台诗案”埋下了祸根。了解这些,苏轼素材从反面入文也就顺理成章了。如:“经验也会害人,勇气也误人生。面对王安石的改革,苏轼却固守现成经验,极力反对,不仅在朝中树敌过多,而且走到了皇帝宋神宗的对立面。搬掉改革路上的绊脚石,最好的方法就是贬谪。但苏轼并未因此噤若寒蝉,以非凡的勇气在文中贬斥小人,为‘乌台诗案埋下了祸根。”
2014年上海高考卷《在生命镣铐里跳舞》,运用苏轼的素材更是容易。被贬,自然是苏轼的人生“镣铐”,但镣铐没能禁锢苏轼的人生,他写出了《赤壁赋》这样的千古之文,可谓生命的突围,舞中的精灵。
2015年安徽高考作文《我有翅膀,只等点亮》,说的是人生要有自己的“微观结构”,一旦条件成熟,就能呈现人生的五彩缤纷。如:“现实已然,无法改变,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苏轼死里逃生后,开始沉思如何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丢掉官场上的蜗角虚名,在现实环境中打造自己的‘微观结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豪放的生命情愫。于是他寻找到了‘一样无言的赤壁,默默对视,惺惺相惜。他开荒种地,泛舟江上,饮酒赋诗。渐渐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有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脱。他终于打造了一副坚实的翅膀,只等大风起,就能飞离人生的沼泽险地。”
只要你善于进行语言勾连,同一素材就可以运用到多个主题中。注意在运用时要做到首尾点题,删除旁枝逸叶,紧扣文章中心。当然“同一素材,百变运用”,是考查你语言文字功底,但更是考查你对这一素材的熟稔程度。“熟路方能轻车”,只有对素材全面熟悉地掌握,才可以根据主题,选你所需。
【名师简介】张峪铭,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高级教师,池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高考优秀评卷教师;系《意林·作文素材》《作文与考试》《经典美文》特约教师,《学子读写报》特邀主编;安徽省作协会员,《格言》《文苑》《阅读》《思维与智慧》签约作家,出版个人文集三部,发表文章1000余篇。